浅谈OA办公系统对项目组织的意义
许多公司都在建立称为“OA办公系统”或“项目管理能力中心”的机构,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对OA办公系统 提供支持的软件产品。作为对项目组织的讨论的开始,我们有必要首先描绘一下这类组织的整体情形。对应于上文讨论的两个要素,项目组织至少应涵盖两个方面:(1)业务方面:以业务利润和整个公司的利润为导向。(2)组织方面:公司的组织方式,公司的经营方式,专业知识的运用方式。项目组织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高级属性:
(1)采用全局(系统)方法在组织内实施项目和项目群。
(2)划分全局战略优先级,以确保组织实现全局最优,避免仅追求局部最优。
(3)工作规则、所应用的项目方法、项目程序以及文档的标准化。
(4)广泛应用各种标准评估组织的运行情况,包括综合考虑不同方面的项目评估标准。
(5)组织内的知识收集与传播机制,并且要特别专注于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方面的知识。
(6)项目管理相关过程、工作组织、程序等内容的持续改进,主要针对上述两方面:“正确地做事”以及“做正确的事”。组织对上述属性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针对所有相关要素逐步推进。显然,全面而系统的方法也需要适度的集中化与标准化,其对象包括通用方法、通用手段以及统一的思想与语言的形成和传播等。另外,这些方法应以知识和持续的业务改进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从逻辑上讲,应该建立某种能力中心——一种项目管理中心,其任务应以上述项目组织的特征为导向。而P M O 正是这样一种能力中心。
因此,根据笔者的观点,其最恰当的名称应该是“项目管理能力中心”或“卓越中心”,而不应是OA办公系统。针对项目组织的类似结论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即对当前项目管理问题的分析)得出。OA办公系统正在成为各个层次的组织结构的关键词。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下面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OA办公系统如此风靡?为什么组织建立这类机构?公司是否应该加入OA办公系统 的支持者所倡导的这一潮流?这些就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不在本文范围讨论之内)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上文所述方法及OA办公系统的建立得以解决。
OA办公系统 的关键任务以及在公司组织结构中的定位人们对P M O 的讨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实施都仅仅只有大约十年的历史,因此,无论是这一组织单位的名称,还是任务,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建立OA办公系统是为了集中项目管理(单个项目以及项目组合)方面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用于以下方面:(1)单个项目的专业而有效的实施——项目管理效率。(2)实施的最佳项目(从公司角度)的选择——项目管理有效性。
OA办公系统实现的任务包括:
(1)收集项目相关的信息,并从管理角度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2)收集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的最佳实践,并开发相关标准和方法。
(3)为整个组织提供项目管理能力。
(4)为组织内实施的项目提供内部咨询、支持和控制。
(5)参与项目组合管理。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和欧洲500多个OA办公系统的调查,发现其功能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项目绩效的监控。①向上层管理报告项目状态。②监控项目绩效。③实施和运行项目信息系统④ 开发和维护项目记分板(projectscoreboard)。
第二类:项目管理能力和方法的开发。①开发和实施标准方法。②在组织内宣传项目管理。③培养个人能力,包括提供培训。④为项目经理提供指导。⑤提供不必去标准化的工具
集。
第三类:多项目管理。①协调各个项目。②识别和选择新项目,并划分优先级。③管理
- 1做客户管理系统的哪个企业好?
- 2互联网让CRM充满活力-在线CRM因何成功
- 3oa系统上市公司
- 42003办公软件和2007办公软件哪个好用啊?
- 5求推荐好用的办公软件?谢啦
- 6oa软件公司
- 7企业管理者如何个性化应用CRM系统?
- 8项目办公室—开始关口:评估你的现状(4)
- 9运用EA为CRM管理多添一把锁
- 10在线CRM收费才有市场
- 11oa智能化办公
- 12纵观当前OA市场 OA系统可划为三类
- 13oa办公web系统
- 14协同软件市场发展迅猛 ERP市场左右逢敌
- 15OA办公系统的定位和职责 —— 简答网友问题
- 16办公oa系统行业
- 17门户应用提升传统OA价值
- 18oa系统用到的技术
- 19OA办公系统对项目管理有哪些支持
- 20如何做好组织项目的管理?
- 21小型企业oa系统
- 22CRM实施 拿什么激励消极的业务员工
- 23小企业oa办公软件
- 24免费OA大餐 能否解中小企业信息化之困
- 25oa系统系统有什么用
- 26从三个层面看KM与OA的异同
- 27oa系统管理软件公司
- 28基于SOA的OA与ERP整合应用
- 29办公自动化(OA)系统真正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
- 30中小OA选型透析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