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投资往往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
1996年,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淘金热初期,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两位研究人员就计算机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发表了一份发人深省的分析报告。此前,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和洛林?伊特(Lorin Hitt)曾就信息技术投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计算机系统至少最终会带来产出方面的收益。现在,他们希望了解这些收益究竟落在谁的手里:企业能否通过更高的利润从中得益?或者由于激烈的竞争,此等收益最终落入顾客的腰包?
经过对370家美国大型公司的信息技术(IT)支出和财务业绩数据的研究,他们发现,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实惠,最终大部分落到了消费者手中。事实上,他们发现不少迹象表明,信息技术投资往往会削弱而非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在学术圈外,几乎无人重视这项研究成果。当时,科技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和财经记者都在乐滋滋地宣告“旧经济”的消亡,并鼓励公司大力投资于新的IT系统。可如今,与90年代末盛行的高谈阔论相比,这两位研究人员的发现似乎具有更大的共鸣。尽管该项研究针对的是整体表现,而非任何单个企业的情况,但它却是第一波的明确信号,显示企业难以保持来自IT创新的优势。
除非得到专利权的保护,否则任何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技术,都会推广到整个产业。该项技术迟早会变成一种普通的生产资料,一项所有企业都要支付,但又不致使其脱颖而出的经营成本。
信息技术(IT)特别易于推广。首先,IT通过分享所创造的价值,要大大超过独家使用。与铁路和电话系统一样,计算机需要连接成庞大的无缝网络,才能发挥其经济潜力。
这导致了硬件和软件方案的快速统一。随着企业从自成一体的计算机向基于互联网的广域网络转化,它们都放弃了量身定制的技术,而采用标准化技术。独树一帜的代价显然过于高昂。
与此同时,IT产业建立起分享经验、观点和最佳实践的庞大基础设施。通过无数的文章、会议、网上论坛、咨询项目以及学术研究,IT知识在企业界得到迅速汇集、系统化和传播。此外,长期存在的各类用户协会,再加上近年兴起的开放源码软件运动,都表明计算机专业人士愿与他人自由分享自己的技术诀窍。最后,IT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芯片、驱动器、以及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都须在异乎寻常的程度上依靠规模产生效益。这意味着新技术的代价很快就能被大家承受。为了摊销高昂的启动成本,供应商们都有意向尽可能多的公司提供产品。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微软(Microsoft)和思科(Cisco)等都乐于将其产品出售给所有的竞争者,希望自己的产品成为普通的“商品投入”。
假如经理们仍然相信IT是“战略性的”,相信计算机系统的创新能带来切实的竞争优势,那么他们将面临巨大的危险。这种观点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度投资,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最终还让人失望。
曾几何时,开创Sabre订票系统的美洲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和推出Monitor财经新闻网络的路透社(Reuters)之类的IT先锋,都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得益于自身的创新。但这种情况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先行者们投入巨大,却难以长时间保持优势,甚至连收回成本都成问题。
那么企业该怎么办呢?历史证明,当某种资源从潜在的优势来源转变为普通的生产资料时,成本控制就会重于投资,风险管理就会重于创新。假如您要围绕IT制定一项竞争策略,那这会是个坏消息,但也有好的方面。
随着IT硬件和软件成为“商品投入”,市场力量正迅速由供应商倒向用户。鉴于企业每年向IT设备和服务投入1万亿美元,此等力量转移意味着可以节省巨额资金。但企业要获益于这种节省,就需要调整IT采购和管理方式。精明的经理们可以运用以下4种简单方式,充分利用IT的商品化趋势,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更好、更可靠的系统。
一、从“追求尖端”转为“足够好”。在“摩尔定律”(Moore’s Law)和销售商激烈竞争的驱动下,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正超出大多数公司的需求。个人计算机早就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它主要用于文字处理、收发电子邮件以及浏览网页等基本操作,但现在就连精密复杂的存储和网络设备,以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等应用软件,也开始呈现这一现象。
匆忙购入最新产品已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企业坚持使用经过验证的老产品,并顶住升级的压力,就能既节省资金,又降低风险。即使Google、亚马逊(Amazon)和Sabre等技术先驱,如今也在利用廉价的标准配件“拼凑”起系统。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还使买家拥有了花费低廉的新选择。在硬件方面,戴尔(Dell)和日立(Hitachi)等低成本制造商不断推出更便宜的服务器、交换器和存储系统。在软件领域,免费的开放源码程序日臻完善。很多公司都已引入Linux操作系统,而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开始采用MySQL等开放源码的数据库,甚至升阳(Sun)的StarOffice等应用软件。其他公司则放弃购买软件,而采用基于网络的收费服务,如Salesforce.com提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二、尽力讨价还价。即使您最后并未采用最廉价的设备或程序,但仅仅考虑这些方案,往往也足以迫使卖主让价。美国电信公司Verizon的首席信息官沙伊甘?凯拉德皮尔(Shaygan Kheradpir)特别擅长杀价。他只是告诉大型服务器供应商,在未来的采购决策中,费用将是唯一的考虑因素,便迫使对方降价25%。
他还追踪eBay上二手存储设备的竞标情况,用以在购买新产品时压价。通过这种精打细算的做法,凯拉德皮尔先生将Verizon的IT支出,从占销售额的6%这一业界平均水平,削减到4%多一点。
三、拒绝创新。我们生活在一个推崇创新的年代,但有时模仿更为明智。对于多数企业来说,一套特制的IT系统可以带来优势的时代早已消逝。采用专有技术的系统即使被成功推出,也往往是弊大于利。它使企业丧失了开放系统的超卓灵活性和互操作性,以及优异的卖主规模效益。
购买标准化的现成解决方案,也许不那么辉煌,但却能让企业降低系统开发的成本与风险,并减少受过时系统拖累的可能性。就“商品投入”而言,创新很少带来回报。
四、挑战投资回报(ROI)数字。自从网络泡沫破灭以来,企业纷纷加强了对IT支出的控制。比如,新系统的企划书必须经受严格的投资回报分析。然而,人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是看似合理的投资回报评估,也会夸大新信息技术投资的好处。心理学家们指出,企业主管对大型项目成果的预测过于乐观,忽略许多会增加成本并拖延进度的问题。而在复杂的IT项目中,此类问题尤为常见。
除此之外,有关IT项目的财务评估很少将竞争因素考虑在内。它们假定成本节省能够反映到底线上,并一直留在那里。其实,IT系统的迅速推广,意味着盈利能力的增强往往转瞬即逝。
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将通过竞争,最终以更低价格的形式令顾客受惠。如果投资回报评估无视这一规律,那么企业的最终支出将会超过实际需求。
企业策略的关键在于差异化。如果所有企业都以同样的方式生产同一种产品,它们就只能通过降价来实现差异化,但这很快会使市场丧失利润。只有在差异对顾客具有某种意义的情况下,企业才能获得优异回报。实现战略上的差异化有多种方式,如设计完美的产品、周到的服务、强大的品牌以及井然有序的经营等。但信息技术却已不是其中之一。
尼古拉斯?卡尔是《信息技术是否举足轻重?信息技术与竞争优势的侵蚀》(Does IT Mat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ros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一文的作者。
来源:FT全球经济报道
- 1服务中小企业是洗脑还是咨询?
- 2内外大型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
- 3如何优化IT基础架构底层
- 4江苏农联社构建数据集中、容灾系统
- 5从恒基伟业的成功看知识管理
- 6从产品生命周期看中小企业的产品策略
- 7面向知识循环全过程以集成应用平台为基础的知识管理
- 8IT产品管理的PM思想
- 9IT投资往往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
- 10IT技能的学习过程
- 11OA数据中心与信息交流的整体概况
- 12企业将会采用外包的5大信号
- 13他山之石:国内ERP向国外学什么
- 14企业有必要请第三方提供业务流程系统吗?
- 15SOA价值核心围绕连接不同服务
- 16SOA到了大规模部署的时候了?
- 17组织机构代码的信息化价值
- 18ERP能监管审计部门吗?
- 19神州数码为银行做“心脏移植手术”
- 20用户现实的使用VOIP
- 21企业信息化供应商症候系列(三)
- 22电子商务溃堤于“信任”
- 23点击科技王志东细述协同渊源(二)
- 24安全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 25如何制定IT项目提案
- 26在SOA时代如何发展你的SOA技能
- 27知识管理规划方法
- 28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穿上IT这双鞋
- 29知识不对称与知识共享
- 30刘积仁:中国软件外包不能定位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