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协同软件的缘起和勃兴
组织本性是协同的持久驱动力
人们要结成各式各样的组织,其目的就是要协同。因为,企业、政府机构、公共部门,所有这些社会性组织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要有多人共同做同一件或者相互关联的事情,如此就需要同时或者顺序使用相同或者相关的资源,需要行为、步调的协调和合作。
组织通过部门划分、层级结构、角色分配、流程设计、资源规划、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来实现各类工作任务的协同。这种协同的基本条件是连接、沟通、共享和交互。因此联接、沟通、共享和交互是各类组织的基本功能,换言之,这些功能决定了组织的效率。这些功能就是组织所必须具备的协同性,因此我们说组织本性协同。
作为一个组织,区别于个体的能力决定效率,协同决定组织的效率。追求协同效率的本性促使各类组织——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对于协同工具和方法的不懈追求,这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类组织对于协同软件的持久驱动力。因为工业化生产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组织化,组织化的内核就是协同。信息技术作为工业化的加速器,促进组织的协同效率责无旁贷,因此对信息化——MIS、ERP、CRM、HRM等一切企业级应用软件,必然提出提高协同效率的当然要求。特别是当社会和企业在跨越了“产品为王”时代之后,更多的注意力自然放在了组织的行为协同上,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企业商业模式演变的必然。这就是为什么会在今天形成软件协同化的浪潮,各类协同软件如雨后春笋,春潮涌动,协同风起。
协同软件,风生水起
协同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这并不说明协同软件早已成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协同软件的萌芽就开始出现,但正如时任Oracle公司首席市场运营官MarkJarvis所坦言的,到2003年为止,Microsoft、IBM等公司的应用协同软件技术已经有5年的时间没有更新了。因为组织协同所面对的是一个人——机——社会系统,先进的管理思想需要技术条件和环境支撑,网络通讯、移动终端、无线接入等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对于协同应用的实现具有约束和支撑作用。这些条件不成熟,就不可能有相对成熟的协同应用软件。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其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其效率最低的环节,这就是瓶颈效应。在“产品为王”的时代后期,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应用,开始为企业组织的效率提高助力。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企业应用的特点是单点、个人和单个业务线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协同还处于信息整合层面,而且还是处于单项任务的信息整合——信息汇集和整合处理,这是协同的最低层次,甚至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典型应用为CAD、文字处理、电子表格、财务电算化等。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广泛传播,使得企业能够迅速获取新技术和生产方法,提高产品的质量,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出现。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开始偏重于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这使得企业进入了以“流程规范化”为标志的“业务流程管理”时代,此时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为各类MIS、工作流、SCM、ERP、CRM等。
相对于此前“产品创造效益”的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资源创造效益”的时代。而企业级软件的典型代表则是“企业资源规划”,因而这一时期也称为企业级应用的ERP阶段。与此同时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条主线,这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实际上一直是协同技术核心——沟通的基础和平台。网络技术使得企业协同进入了接入和互联阶段,这使得企业信息资源的协同具备了条件和实现工具。此时虽然企业级管理软件还因为业务领域和职能部门的区隔,在数据信息和应用上处于以部门和业务为中心的“独立”状态,但是在这一个个“信息孤岛”之间已经具备了联接的条件。通过互联网接入这些企业系统完全可以跨越广阔的地域,虽然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关联,但毕竟难以实现真正的信息同步与共享,且完全是以业务信息流程为中心的,即使做得最好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信息资源的协同而已。随着企业的运营管理理念越来越重视人和人的行为,团队精神和协作被认为是提高企业效率和创造性的根本,此时协同软件应运而生。
此时协同软件的出现就有了明显的必然性,首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软件、网络与通讯技术的融合是IT发展必然趋势。这三大技术及其依赖的硬件与电信基础设施的成熟,协同软件水到渠成。其次是现代敏捷组织管理的迫切需求:现代组织追求敏捷性,应对内外变革,提高竞争力。要求其管理体系具备实时、动态、开放的特点,协同软件运应而生。
协同软件的内核: 架构平台和引擎
业界普遍认为最早被催生出来的协同软件是Lotus Notes。这一款软件长期以来实际上承担着协同办公平台的角色。很多企业的办公(OA)系统就是建立在这个平台之上的。直到被IBM收购,Notes的理念都是建立在工作组协作上的,但是其架构却是资源集中式的,不能完全实现实时、动态、开放的特性。因此Lotus Notes只能算是协同软件的前身。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软件应该具备下面的特征。首先协同软件必须是以网络通讯为基础,以团队协作管理为核心。与初级的协同相比,真正的协同软件必须支持完全的移动性,要满足用户走出办公室这样的一个效果和目标;第二,协同软件必须实现跨组织、跨系统的互通性。第三,必须实现动态适应的能力,要具备柔性管理能力,并且能够实现跟刚性管理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成为协同应用的支持平台。最后,因为要实现前述的目标,
协同软件比一般的ERP、CRM、OA等等,会更加强调它的安全性、可管理性和系统操作性。作为协同软件的核心技术,协同架构与协同引擎是协同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也是协同化应用的运行平台。在论及协同软件的架构时,比较关注其采用B/S,还是C/S,是P2P还是web service。其实,就最大限度地适应应用的角度看,真正的敏捷协同一定是超越了这些结构限制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完全的移动和互通。而在分布异构环境下完全的移动和互通,同时又要保证安全性,就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点击科技是通过其独创的虚拟商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该技术有机地融合了在线/离线模式、P2P模式、C/S模式、VPN模式,保证了局域网、互联网、有无服务器、宽带、窄带,甚至不能联网时协同应用的运行和安全。这种混合模式适用性也保证了对现存各种IT软硬件环境的适应,保证分布异构环境下的穿透和安全性。真正跨组织、跨系统是协同应用的又一本质特征,点击科技采用的是一种称作“反转C/S”的先进技术,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跨系统动态互通性,即不管你使用何种终端设备,不管原本从属于哪家企业、哪个组织、哪个应用系统,只要在协同平台上,都可以相互联合而快速建立新的团队和应用系统,从而彻底打破企业或组织的界线,使协同系统全面支持动态的跨企业、跨组织、跨系统、跨网络、跨地区的协同工作的需求,也支持不同规模的团队协作。
敏捷协同架构和引擎,就意味着企业或组织的任何成员,只要在现代通讯能够覆盖的地方——实际上已经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处在协同系统的覆盖之下,并达到几乎一致的办公效率,甚至在偶尔离线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绝大部分的工作。也就是说一旦部署了协同应用系统,企业的员工将时刻处于在线或“待线”状态,作为组织的资源可以随时随地地唤醒和调用。事实上,你的电脑成为真正随身的办公室,无论使用办公室里的局域网、家里的ADSL、机场的WLAN、路途中的CDMA或GPRS,你的办公环境都可以即时建立,通过协同平台一起召开或参与网络会议、共享或查阅信息资料、提交或审阅公文文档,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最充分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更可以实现企业的实时管理,提高扁平管理架构下企业的动态适应能力。
协同软件市场:风起云涌、波诡云谲
据Gartner 统计分析,从2003年开始,全球范围协同软件已成为用户应用软件采购最大热点,位居信息化应用软件首选,到2005年全球协同软件市场的营业额将达近500 亿美元。在我国协同软件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市场现象,据国内某协同软件社区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协同软件相关厂商超过500家,其中相对成熟稳定的协同软件产品超过100个。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协同软件的开始“井喷式”的出现,大量的协同应用软件产品涌现在企业面前,一时间让人有些乱云飞渡的感觉。从软件系统架构上讲,协同软件,可以分为协同平台、协同工具和协同应用。在协同平台上并使用协同引擎开发的应用软件,就具备了协同功能特征,成为协同化应用软件。在协同架构和引擎上可以开发出各种企业级应用软件,可以是协同办公、协同商务,也可以是其它的协同管理软件。从技术层面来分析,真正的技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多企业同时开发出来,成熟的产品更不可能如此因缘际会同时出现在企业面前。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概念上的“搭车”,第二种是领域里的圈地。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导源于企业级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和协同软件市场极其诱人的前景。
论前景,看趋势,只要看看世界顶级软件巨鳄的行为就明白了。2004年IBM推出了Workplace,即Lotus/Domino之后倾全力杀入协同软件市场,并将协同功能注入其所有管理软件领域。微软通过收购Groove网络、WebEx和PlaceWare等协同软件厂商大踏步进入协同软件市场。Oracle推出能够与底层数据库全面集成应用的协同软件系统,采用Oracle主推的10g技术,号称是全球性能最为优越的协同软件。点击科技于2002年推出竞开协同之星,是国内第一款商用化的协同软件产品,此举获得世界软件行业的认可和风险投资的青睐,成为国内软件企业资金数额最大的一桩风险投资案例。
技术趋势如此明确,市场前景如此诱人,自然引无数“知识英雄”竞折腰。在企业级软件中,协同已经成为一种风潮,OA、ERP、CRM、HRM、SCM、Ecommerce……,都在和协同挂钩,甚至都有协同化的趋势。浪潮、用友等管理软件厂商也纷纷加入到协同的行列。
协同软件,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业已形成了的应用功能大致共识之下,从2000年的风生水起,到如今已经是群雄逐鹿、激战正酣了。(点击有友情供稿)
- 1IT规划下的硬件基础设施
- 2长春泛普OA系统建设目标:
- 3项目中实施顾问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 4ERP,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5软件项目管理中的“敏捷流程”
- 6小资料:CMS的生命周期和工具箱
- 7台湾中精机知识管理实施规划
- 8上海通用模块级JIT的应用
- 9上海通用的驱驰之道
- 10企业应用软件发展:仍处在远古时代
- 11以集成应用平台为基础的知识管理
- 12企业选型中要恪守的关键原则
- 13电子商务外包与贸易伙伴实现完美平衡
- 14有效的知识共享是能给公司带来切实回报
- 15长春哪款OA比较好?
- 16软件企业如何“捉虫”?
- 17多宽的带宽才够用?
- 18企业知识管理新平台(二)
- 19如何按人头分摊IT成本
- 20一个CIO的ERP选型实录
- 21EAM与企业维修成本管理
- 22IT战略整合的"老瓶装新酒"
- 23管理协同应用揭密之二: 过程管理对企业的重要
- 24业务细节中的生产力
- 25怎么样把供应链成本算准确
- 26中小企业外包之路可否走通
- 27小资料:破除对BPM的迷思(一)
- 28用信息系统来支持柔性管理
- 29角色变换与流程重组
- 30中小民企变革之老板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