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平台之战
10月11日,当记者请 Business Objects 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 B e r n a r d Liautaud 先生描述BI 技术的发展趋势时,他给出的答案是:集成化的平台。作为再次来到中国的礼物,他带来了该公司全球同步发布的商务智能平台— —BusinessObjects XI Release 2。
平台争夺战
无独有偶,在记者将同样问题抛给其他几家主流的BI 厂商时,得到的答案出奇一致。 海波龙中国董事总经理曹建静认为,随着BI应用的发展,绩效管理,包括预测,报表合并,平衡卡,模拟分析等先进的分析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查询与报表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这些应用都需要绩效管理的平台与技术。很多BI 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些应用的重要性,开始专注于开发这些方面的软件。自从海波龙完成对Brio 的收购后,其BI 平台与海波龙的绩效管理应用软件就有很好的整合。 BI 用户可以直接存取、分析绩效管理的数据,例如预算,预测,财务报表合并, 平衡记分卡的KPI,等等。“但海波龙不仅满足于此,目前,海波龙公司正在开发新的BI 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我们将采用更多最新的技术,利用原有强大的产品将 Hyperion Essbase, Intelligence, A n a l y z e r , R e p o r t s , S Q R , S c o r e c a r d 等做成更弹性的平台。”
SAS 大中华区专业服务部总监曾濠生则认为,今后BI的发展趋势注定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后台数据结构的整合; 二是行业应用的纵深发展。自从去年SAS 在全球范围内发布了其平台级产品SAS 9 后,获得了来自客户及业界的充分认可。于是SAS 决定乘胜追击,继续推出具有包含数据收集、存储、挖掘、分析及预测全方位功能的超越传统的商务智能平台—— EIP(企业商务智能平台)。
曾濠生在解释新旧BI 平台时谈到,如今各企业的商务智能应用都是通过ERP、CRM、 SCM等系统从客户、供应商、业务系统等各个应用层面得到数据。但是在旧的环境下这些信息或者数据分别进入到4个或5 个甚至更多的完全不同的商务智能软件中,得到各种各样的分析结果,客户又怎么基于这些分析得出一个真实的结果呢?因此SAS的做法是,将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重新整合到一个单一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已经整合了所有需要的功能,包括商业智能、数据整合以及商务统计分析及预测,通过统一的数据源提供给企业惟一版本的结果。除此之外,SAS还加上了一个行业方面的解决方案,使EIP 平台具有不同行业的特性与个性。
让应用傻瓜化
将商务智能带给所有业务用户不仅是每家BI 厂商的宣传口号,同时也是他们最大的梦想,但实现这个梦想显然还有很多门槛要迈。不过只要迈过这个门槛,就会从相互纠缠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Business Objects XI Release 2新推的Intelligent Question,就是该公司试图远离泥潭的一个新武器。它为客户提供了一种显著简化的用户界面,允许任何人以直观方式提出问题,并快速获取他们为做出更好业务决策所需要的答案。“现在,人们可以直接使用业务术语,提出业务方面的问题,并获得答案,再也不需要让他们去适应 BI 系统。从而实现了商务智能的‘大众化’、‘傻瓜化’,标志着商务智能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显然,这仍是BO 创始人Bernard Liautaud 的期望。
Intelligent Question 允许日常用户提出一系列以调查业务状况为宗旨的比较深入的问题和一些基础问题。例如,销售主管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上个季度,谁是我的前五名客户?” 然后,他可以提出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例如,他可以提问:“在过去12 个月的净销售额方面,谁是我地区内的前五名客户?”凯捷咨询公司业务信息管理副总裁 Eddie Short 在试用后就感叹道: “Intelligent Question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其界面如此直观,任何用户现在都能快速而便捷地获得有关其最重要业务问题的答案。我们的许多客户都希望把BI 扩展到更多的员工手里,以便他们更快地做出行之有效的决策, 因此, Intelligent Question 将会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此外, W e b Intelligence 最新版本还提供了数据同步化功能。在我们的实施中,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是一个需求量与日俱增的领域,也是这种数据同步化新功能如何实现增值的一个最佳实例。它允许我们通过单一的网上界面和任何数据源,轻松地提供 CRM 信息,以便实现单一客户视图和查询与分析。”
在安讯看来,确保100% 企业用户可以使用所需信息是其追求的目标,他们也把这种思想贯彻到软件研发的过程中,更好地利用基于服务器的瘦客户端架构,并迎合企业大多数人员(特别是信息消费者)的需求。安讯没有内置的商务分析报告软件,但是这很容易实现。这些软件可以包含在与安讯产品共同建立的BI 应用软件中,或者相反,把安讯的报告软件(report-lets)包含到现有的应用软件及前端工具中。
产品各领风骚
为进行这次专题报道,《每周电脑报》特别联合了一些正在进行BI 选型的企业重点对以上提及的几家公司以及SAP、微软公司的BI 产品进行了比较与评估。
在评比中我们发现Cognos 与Microstratagy 的产品线较齐全,既有前端展示功能,又有后端数据分析与挖掘功能,二者都能够提供比较集成化的方案。 Cognos数据处理速度更快一些,且在预算与规划方面造诣颇深;而Microstratagy在OLAP Server 上的优势使其在处理大数据量数据方面更出色。由于Cognos 早在1969 年就已成立,比其他 3家都要早20年,这也决定了他们在技术架构上的差异。不过, Cognos 最新的Series7 Version2 系列产品是三层构架的BPM 和 BI工具系统。它的OLAP分析工具PowerPlay,报表制作工具 R e p o r t N E T 以及门户工具 Upfront 都是完全支持B/S 构架的,可以在浏览器里面进行报表定义、Drill-Up、Drill-Down 等操作,而且客户端无须安装任何控件。服务器软件支持. NET 和J2EE 两个版本,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
安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是产品的可扩充性。据悉该平台可支持成千上万个并发用户对数据报告和分析的需求。其网络集成能力可以生成直观的自助界面,允许不同技术水平的用户访问并分析数据。用户还可通过已申请专利的电子表格报告开发模式,用微软Excel 表格创建报告。另外,安讯软件使用统一的字符编码标准(Unicode), 面向多样化的亚太区市场,使一份报告可通过多种语言表现。对于那些需要在整个地区创建实施单一报告和仪表盘的企业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客户不需要做任何改动,就可满足整个地区对不同语言的要求。
BO与Brio都是在前端展现方面比较突出,用户接受程度较高。但二者均无OLAP Server,导致数据监控功能较弱,虽然也可以与微软或O r a c l e 的O L A P Server挂接,但这样毕竟受制于人,给客户提供的方案也不是最集成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海波龙才认为对Brio 的收购是前端与后端的最完美的结合(不过由于缺少数据挖掘这部分功能,他们所谓的完美似乎也有些牵强)。
在曾濠生看来,SAS EIP具备四个特点,首先是速度要快,能够很快地给出报告分析和结果;其次是方便应用,用户不需要什么技术培训就可以用,而且还可以很容易部署这些软件并且让终端用户来使用;第三是数据的一致性,不管是公司的管理、财务、营销、销售还是库存供应等部门,得到的数据都是在同一个平台上的。最后就是数据的准确性,不论预测还是决定都是基于准确的数据基础上。 “除了在平台产品上帮客户领先其竞争对手一步外,我们更看重的是帮助我们的客户在思想方式上也要领先对手一步。不仅提供客户一个综合的平台,更能帮助他们预测未来的趋势。让客户在购买 SAS 的软件时明白他们不仅仅是买了软件,还买了最先进的流程和思维方式。”
部署BI 有误区
虽然BI 已然进入很多企业2006 年度重点信息化工程之列,但如同当年的 ERP 一样,BI 在我国的实施及应用还有很多误区。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将BI 作为简单的报表工具。永恩集团CIO 赵春雨则认为企业在部署BI时应该最关注BI能够带来多少商机;现有业务如何发挥;能够降低多少成本;避免多少风险。
SAS 的曾濠生承认如今的商务智能应用中存在一些误区:太多的IT 部门在建立数据仓库的时候没有与商务部门做交流,结果聚集和建模了错误的数据。同时由于每个企业的数据都存储在不同的数据环境下,使数据的智能无法得到充分实现。
在拜访了许多中国的客户后,曾濠生认为中国在商务智能应用上并不落后。 “因为商务智能本身还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甚至在西方也有很多公司还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商务智能方面的战略,仍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我认为中国及国外企业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海波龙总经理曹建静认为,商业智能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企业首先要认清自身的需求情况,在选择合作伙伴的同时也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如何切实了解自身需求、选择具有优势的厂商产品,将是企业实施商业智能成功的关键。
安讯则认为BI不应只被看作是针对个人或部门的一种工具。整个企业需要通过正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BI 对所有企业来说是一种战略优势,必须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看待。最初实施BI 项目时无需大张旗鼓,但是发展方向和人员以及数据的可扩充性在最初做计划时必须慎重考虑。企业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确保满足不同用户对数据的不同需求。
对此,赵春雨深有体会,他认为BI 是 ERP实施之后的一次对业务人员更大的挑战,由于牵扯到人,所以失败的几率也大。弄不好就落到一个做报表的“境界” 。当然,从这点走过去,就会阳光灿烂,只是有很多企业走不过去,都掉到泥潭里了。
结束语
回顾近两年BI 产品的发展,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BI厂商都在在产品上做大而全;在行业解决方案上做专而精。各厂商都建立了自己的BI平台,将自己开发或收购的技术或行业应用全部捆绑上,试图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然而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用户在选择时更多是按需购买,或者只买各厂商最强的产品,但他们没想到的却是:各厂商平台在宣传时强调的兼容性只在自己的产品范围起作用,相互之间却互不理会,导致用户不得不继续接受新的BI孤岛。看来,增强互通与兼容性也许是众多用户们最迫切的需求了,那些一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己任的BI厂商们是否会真的坐下来认真讨论一下合作的可能性呢?(每周电脑报)
- 1论建构信息系统的中国思维(一)
- 2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与信息存储总体拥有成本
- 3国泰基金 协同增值 <a href="javascri
- 4OA系统定制-专门开发订做适合于您的管理软件
- 5练就IT节能术为企业省钱
- 6传播生活方式的供应链
- 7IT研发部门重新崛起
- 8DELL的服务闭环
- 9大型电信公司实施知识驱动型客户关系管理案例研究
- 10电子商务外包与贸易伙伴实现完美平衡
- 11小资料:合法“刺探”国外“竞争”情报的方式
- 12SOA价值核心围绕连接不同服务
- 13ADIC备份解决方案发展策略
- 14管理软件的道与术
- 15IT项目管理是资金黑洞?
- 16企业整体管理模式决定信息系统建设
- 17企业怎么样才能获得最佳外包服务
- 18上海通用模块级JIT的应用
- 19如何制定IT项目提案
- 20TCL整合总是没完没了?
- 21IT系统“起死回生”的管理
- 22怎样给ERP软件定价
- 23怎么样把供应链成本算准确
- 24SOA到了大规模部署的时候了?
- 25电子商务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 26如何对ERP系统运行风险的控制
- 27如何做好零售企业信息化规划
- 28以涂料行业OA软件为核心的应用管理平台
- 29王志东:协同软件的缘起和勃兴
- 30中小企业ERP十大“软着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