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对称与知识共享
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识不对称能使知识主体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使知识共享难以顺利进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降临,知识管理的兴起,使得知识共享在知识主体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因而,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目标和重要内容被提出来,如何在知识不对称的环境下寻求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1、知识不对称
知识不是某个人、组织、地区和国家独占的财富,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但是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正是由于知识分布的这种不对称使得知识往往被垄断,形成知识贫穷和知识富裕,不利于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利用,不利于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因此,知识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被共享,而不是独占。
知识不对称是指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分布不均衡, 存在着知识差。知识主体主要是指个人、组织、地区和国家等,而其中个人和组织是最基本的知识占有单元。知识在知识主体间分布不对称是因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拥有一定的知识量和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在知识量和知识结构上完全相同的知识主体,所以知识在知识主体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知识不对称是绝对的,任何两个知识主体间都存在着知识不对称。知识不对称是知识共享的基础。正是因为知识不对称,才使得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存在着知识差,因而才有知识共享的必要和可能。同时,由于知识不对称能给知识主体带来竞争优势,又使得知识共享难以进行。在知识不对称和知识共享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协调机制,只要我们能够掌握并且建立起这种协调机制,就能有效地在知识主体之间进行知识共享。
2、知识共享的类型
知识共享的形式多种多样,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也大小不一。只有对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知识共享进行深入地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出知识共享的优势。知识共享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按知识共享的主体来划分,可将知识共享分为:人际知识共享,组织知识共享,地区知识共享,国家知识共享和国际知识共享。因为个人、组织、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知识总是不对称的,存在知识差,必然会存在知识流动,所以可以建立知识共享关系。
按知识共享的内容来划分,知识共享可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主要通过各种可记录的文献形式进行,而隐性知识共享主要通过会议、交谈等非文献形式进行。
按知识共享的层次来划分,知识共享可分为: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知识包含在数据和信息之中,不同层次的知识共享,具有不同的共享效率。在数据层和信息层的知识共享,需要知识主体首先对数据和信息中隐含的知识进行提炼,而知识共享是直接的,高效的。目前,知识共享主要还是数据层和信息层的知识共享,知识层的知识共享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在知识层存在各种知识共享障碍。
按共享中知识存在的形式来划分,知识共享可分为:非文献知识共享,文献知识共享和网络知识共享。目前主要是文献知识共享,而非文献知识共享(如经验、技能和技巧等)和网络知识共享(如存在的各种知识网络)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3、知识共享机制
尽管在知识共享中存在各种障碍,但并不表明知识共享是无法进行的。如果我们能解开这些障碍背后隐藏的秘密,就能有效地开展知识共享。这些秘密就是知识共享的规律和机制,是在知识共享背后展开控制的“无形的手”
(1)知识共享中的知识流向
如同水流和热的传递一样,知识总是从高势能流向低势能。而知识主体(包括个人、组织、地区和国家,其中个人和组织是知识主体的基本单元)之间的知识总是不对称的,所以知识主体之间总存在知识流动。
知识存在着双向和单向流动两种形式,但多数情况下是单向流动。知识贫困和知识富有总是相对而言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富有并不代表另一方面的知识富有,有时可能恰好相反,知识主体之间总会有不同层面的知识差,因为任何知识主体之间在知识量和知识结构上都存在差异。
知识同时还存在纵向和横向流动,这就是知识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传播和积累。知识纵向流动表现为不同时代的知识主体之间通过知识代代相传和文献积累等方式进行,而知识的横向流动则表现为同一时代的知识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形式共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海量文献和形式多样的会议。
要保持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就必须不断地调整知识主体的知识结构,改变知识主体的知识量。目前主要是通过知识主体的结构调整和不断学习来实现,如个人的终身学习(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建立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这就是为什么全球普遍存在人才流动的原因,当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达到某种形式的平衡后,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流动的效率开始降低,个人在知识主体中的地位难以显现出来。要么终止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保持知识势能;要么重新调整知识主体,使知识不断在知识主体间流动。
(2)知识共享的外部机制
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人们难免受知识主体间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的困扰。之所以出现竞争,是因为知识主体间存在利益冲突,产生生存危机,而这些危机又主要来自于其他知识主体。之所以有合作,是因为知识主体间存在一致的利益,自身的利益融合在其他知识主体的利益之中。
当知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大于利益一致时,竞争的力就大于合作的力,于是各知识主体便会在知识共享中设置各种障碍,即社会障碍,知识共享就不能顺利进行。而当知识主体间的利益一致大于利益冲突时,合作的力就大于竞争的力,于是各知识主体在知识共享中就会积极克服各种自然障碍,保证知识共享顺畅进行。
知识主体间知识共享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其共同的利益,以及知识主体对共同利益的判断。只要调节知识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就能调节知识共享。
(3)知识共享的内部机制
知识共享除了受外部机制制约之外,同样还受内部机制制约。一个是来自外部的驱动力(我们称之为外力),一个是内生的牵引力(我们称之为内力)。不同层次的知识主体内部之所以存在知识共享,是因为一方面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外部竞争压力,即存在生存危机,因而使得在外力中,合作的力大于竞争的力;另一方面,在内力中也存在不同的作用力,那就是公正、平等和信任来维持知识主体内部的平衡。公正,是指贡献知识的主体应该被尊重,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也就是说要提高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积极性。平等,是指贡献知识的主体地位应该平等,消除等级制度,知识在主体内部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制约,不存在歧视,也就是说要创造知识共享的自由环境和文化氛围。信任,是指贡献知识的主体间彼此可以相互信任,不会互相猜疑。知识主体间的信任往往建立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在知识主体内部,只有当这三个作用力的方向一致时,才能最有效地进行知识共享。
4、知识共享对策分析
知识共享的对策就是要消除各种知识共享障碍,运用知识共享机制来调节主体间的隐性知识共享。综合这两大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寻求知识共享的对策。
(1)克服知识共享障碍
知识共享中的各种自然障碍是比较容易克服的,主要取决于知识主体的意识和主观意愿。最难克服的是社会障碍,或人为障碍。要克服知识共享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障碍,首先,要打破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建立知识网络,变等级结构为网络结构。知识网络,可以是指通过内联网、外联网和互联网将分布在各地的知识主体联系起来,交流思想和信息,交换资源;也可以是指通过各种人际关系网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知识主体联系起来,交流思想和信息,交换资源。这两大知识网络共同形成了庞大的知识共享网络。
其次,要突破知识产权保护的藩篱,合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要将两类知识分开共享,一类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包括尚未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如经验、技巧、秘密和技能等)和已经超过知识产权期限的知识;一类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对这两类知识应该采取不同的共享策略,对于前者可以使用各种灵活的共享方式,至于后者应该保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共享。
(2)培养知识共享文化
知识共享文化是决定知识共享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知识共享需要有尊重知识的文化,高度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并且重视经验、技能、专业技术和创新。知识共享还需要与现有的主体文化协调起来,不适应主体文化的知识共享不可能得到大的成效。知识主体要实施知识共享,首先管理者思想上要开放,敢于向自己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同时要认识到贡献知识及与人共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与主体内外的个体形成知识网络团队。
培养知识共享文化的核心在于组建学习型团队,构建知识型学习组织,培养知识社区,雇佣愿意共享的知识员工,发展信任和公众认同的知识共享氛围,并设立知识主管引导企业知识共享,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保障制度,将知识共享文化贯彻到学习型团队和知识型学习组织中去。
(3)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多种激励机制,对创新和贡献知识的个体给予表彰和奖励,使其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鼓励他们的知识共享行为。建立浓厚的情感管理氛围,树立知识个体以主体为家的观念,增强个体的归属感,给个体提供更多的继续学习机会,以提高个体的素质,加大创新和共享的投入,为个体研究开发提供充足的经费。让个体能感觉到在主体中开展知识共享会有所得,离开主体会有所失。这样才能激起个体的知识共享意识。
(4)利用知识共享技术
实施知识共享,还需要建设好知识共享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来促进知识共享。如可以利用数据仓库、文件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采掘、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来获取和挖掘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网络技术、群件技术、知识地图、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新型检索技术等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AMT)
- 1网络营销为传统零售企业增效
- 2多宽的带宽才够用?
- 3IT服务运营管理:变更请求应用实务
- 4全面移动能激起企业的兴趣吗?
- 5IT技能的学习过程
- 6IT服务的“三角链”
- 7服务型企业如何建ERP
- 8管理咨询有所为有所不为
- 9IT产品管理的PM思想
- 10全面的、可伸缩的SOA vs.简单可行的SOA建设模式
- 11大型电信公司实施知识驱动型客户关系管理案例研究
- 12EMC的信息生命周期理念
- 13杜绝盲目的IT部署方式(二)
- 14行业信息化:企业物流能不能外包?
- 15中小企业当心低价诱饵
- 16IT治理重在何处?
- 17模式重组的目标与方法
- 18在SOA时代如何发展你的SOA技能
- 19跨国公司如何重构ERP
- 20从福特到丰田看管理软件第三次革命
- 21论建构信息系统的中国思维(二)
- 22知识地图在协同管理平台上应用
- 23企业消息系统发展方向是什么?
- 24CIO“培养”CEO
- 25数据管理人员应注意存储设备
- 26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穿上IT这双鞋
- 27IT规划下的硬件基础设施
- 28面向知识循环全过程以集成应用平台为基础的知识管理
- 29ERP,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 30中小企业,营销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