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甲方项目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客户案例 | 在线试用
X 关闭
生产任务管理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ERP系统 > 功能介绍 > 生产管理 > 生产任务管理

为什么精益生产在你的企业就不管用?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许多中国大型制造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引入精益生产理念和实践,比如开展精益生产理论培训,选拔核心生产队伍到成熟企业参观学习,在生产现场推广精益生产的基本工具和制度,在企业内部建设精益学院,聘请国内外精益专家担任生产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等。企业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

  然而,根据BCG的经验和观察结果显示,许多在中国市场运营的企业(不仅是国内企业,也包括很多外资企业)到目前为止在推行精益生产方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在精益生产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重重,反反复复,有些企业管理人员甚至开始怀疑精益生产是否适合中国。

  一、普遍遇到的挫折包括:

  1、对精益要素的理解和工具应用准确,短期见效快,但长期投入团队培养持续性不足

  2、行动可见,改善效果难以衡量,无法确定投入与产出比

  3、为推行精益生产形成新组织和团队,却导致总体效率降低

  4、缺乏精益专家指导,生搬硬套精益工具,未进行有针对性设计和改良

  5、生产部门未得到其他部门配合,微观环境阻碍精益方法落地

  6、中层管理忙于日常事务,精益生产被敷衍了事

  7、一线工人未能从改善中获益,仍按照以往经验工作

  企业在推广精益生产过程中遇到上述问题,其中既有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生产环境等原因,更根本的是企业未能从系统务实的角度理解和落实精益生产。

  二、精益生产是一种组织能力:

  BCG认为,精益生产并非僵化的通用工具和方法,而是企业生产系统持续创新和改善的过程。这需要各层级及每个人参与,因此精益生产实质上是一种组织能力。只有内化精益原则和方法为组织能力,企业才能有效应对问题并实现完善。

  为更好理解精益生产,需要制造企业首席生产负责人回答以下问题:

  1、运营表现是否符合客户要求?

  2、工厂是否持续推动成本、质量、交付的改善?

  3、如何在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维持毛利率?

  4、如何提高产品质量?

  5、如何确保生产安全?

  6、如何改善库存管理?

  三、精益生产原则:

  1、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精益生产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普适的基本原则:

  如消除浪费、提高柔性、追求零缺陷、推动标准化等。这些原则分为总原则、操作层原则、可持续原则三大类,对企业生产管理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尽管这些原则具有普适性,但企业在应用时需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生产环境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调整。例如,在汽车制造业,生产柔性至关重要;而在大规模标准化的电子制造业中,生产柔性的重要性则相对降低,专用生产线可能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此外,员工授权在工人队伍经验丰富且稳定的企业中效果显著,但在员工流失率高的企业中,需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生产稳定性。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生产管理的最佳效果。

  2、生产原则是企业生产管理的指导准则,对日常决策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一个库存高企的公司若确定以“流程导向”为生产原则,其生产部门需将重点放在整体产出优化上,而非局限于单一车间或生产线。这要求企业持续识别和改善生产瓶颈,降低在制品库存,并调整评价指标以促进生产效率。在追求质量、交付速度和成本压缩时,企业需做出取舍。企业应避免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极致,而是要在安全、质量、成本、交付和员工之间取得平衡。这需要生产负责人和领导人具备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判断力,明确精益工作方向,有效应对不同目标之间的挑战。

  3、制定生产原则需要全员讨论和沟通,确保企业内部达成一致并严格遵守:

  生产原则对生产部门高效运作至关重要,可帮助企业处理重大生产问题、降低沟通成本。生产原则能够从价值链角度优化生产决策,为企业整体决策提供依据。企业在制定生产原则时,需根据特定发展阶段和问题确定重点,避免在不同目标间摇摆不定,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生产管理。

为什么精益生产在你的企业就不管用?

  四、精益管理八要素的重要性:

  精益管理八要素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涵盖了精益生产理论中常见的关键要素,这包括可视化管理、标准作业、物料搬运、设备管理、标准组织、质量管理、产品工艺以及安全健康环保。这些要素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工具,但要确保它们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就需要将其与特定企业的生产环境相结合,进行定制化设计,以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机制。

  以质量管理中的质量门工具为例,其作用是尽早识别缺陷并阻止其在生产过程中蔓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诸多具体问题,如质量门设置责任归属、位置选择、检查内容、问题处理流程、数据收集与反馈机制、质量问题追溯、解决责任分配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企业就无法有效运用质量门工具,导致质量问题在生产环节间持续传递。

  因此,精益要素的实施需要建立详细的流程和定制化的管理机制。企业必须明确每一步涉及的人员、责任分工、交付成果、时间要求、决策机制、考核方式以及人员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只有将精益工具和方法融入企业内部制度,并确保相关人员理解和掌握,这些要素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与木桶理论相仿,任何一个要素的不足都会对整体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持续关注并改善精益要素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推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此外,管理要素中的软性要素,如管理文化、组织设计、绩效评价、人员培养等,同样至关重要,也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

  管理文化需要结合企业的精益生产原则以及精益要素中的具体管理机制设计,识别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并将这些行为与当前企业文化中所存在的各种默认行为进行比较,从而认定哪些行为需要被禁止、哪些行为需要受到鼓励以及需要加强哪些行为。具体行为的改变需要企业管理层以身作则并深度参与。企业管理层还应通过对日常细微行为进行及时激励来逐步实现向企业期望行为的转换。这一过程通常较为漫长并需要很大的耐心。许多企业往往由于在此过程中出现反复而选择放弃,最终导致管理文化转型的失败。

  组织和职责设计必须从支持一线工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生产作业这一基本目的出发。因此,我们首先建议在组织设计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先定义工位层级组织和职责,然后是班组和产线,最后再是车间组织。其次,企业在生产组织设计中需要处理好各种支持辅助职能与生产核心职能之间的关系。所有职能都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要突出其服务意识。切忌为了监督和监控某些职责而设定一些不增值的机构,或者形成监控职能的官僚主义,最终导致生产职能缺乏积极性,而支持辅助职能又不能产生实际价值的局面。第三,要防止出现管理幅度过大和层级过多的问题。

  绩效指标设计首先需要与组织和职责设计相结合,通过绩效指标来促进组织和职责设计的充分落实。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将远远超越考核对象职责的指标纳入考核之中。其次,考核指标要将结果和行为结合在一起,不仅要看到结果,还要看到达成结果的方式。这是因为结果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只有通过正确的行为达成的正确结果才具备可复制性。第三,考核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据BCG的经验显示,当个人考核指标数量超过10个时,对考核对象的激励作用就会明显下降。一般而言,中层人员的考核指标数量最好能够控制在7个以下。

  一线工人流动率较高以及中层人员短缺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在一线工人管理方面,企业首先需要处理好生产淡旺季所带来的人员需求周期性变化问题,通过人员规划和招聘上岗来应对用人需求的弹性变化,从而在满足生产需求和提高人员利用率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其次,在人员流动性较高的市场环境下,一味期望人员流失率降低也未必现实,关键在于稳定核心队伍。培养和维护一支核心生产队伍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这样一支队伍对确保稳定的生产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在生产队伍中层人员管理方面:

  1、企业首先需要处理好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及沟通。由于市场上中层人员短缺,人员的晋升速度较成熟市场水平要快很多,因此对中层人员在企业内部的发展预期进行管理成为了提高中层人员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2、另外,企业需要根据中层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对他们的评估结果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

  3、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将对中层人员的培养和发展纳入其直接领导的考核之中,使上级对下级的培养实现制度化。

  4、企业需要通过管理要素的设计将前两个维度中的生产原则和精益要素进行内化,使各级管理人员有动力有能力去落实精益原则和精益要素,最终使精益改善得以固化和持续,从文化和行为上实现生产管理的转型。这是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重要工作。

  5、这项工作是将生产原则、精益要素以及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人员能力进行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如果这项工作缺失或者做不到位,往往会导致企业精益生产推进工作的失败。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中国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来灵活运用精益原则,推动精益要素与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找到切合实际的生产管理转型之路。我们相信,中国制造在未来会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通过合理的人员管理和发展计划,以及有效整合精益原则和企业特色,中国制造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实现全面提升和转型升级的目标。

发布:2024-04-17 12:37    编辑:泛普软件 · xieqing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