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别当同质化的野蛮人!
>摘要: 来源:36氪 一个月前我还在电话会议上跟弊行的尊贵客户辩论为何互联网板块的泡沫根本未至,过了两个星期同一批人纷纷气急败坏的问腾讯要不要追入,还有什么能追,哪只没涨之类。也难怪,Facebook (FB US) 在 ...
来源:36氪
一个月前我还在电话会议上跟弊行的尊贵客户辩论为何互联网板块的泡沫根本未至,过了两个星期同一批人纷纷气急败坏的问腾讯要不要追入,还有什么能追,哪只没涨之类。也难怪,Facebook (FB US) 在 7 月 25 日发布业绩后短短四个交易日涨了超过 40%,一周内创造了三百亿美元市值。这是什么概念?相等于一周内变出来一家雅虎或联邦快递的市场价值!互联网中概股的热情瞬间被点燃,随便一个利好消息股价便抽升,更不用说带有阿里巴巴概念的新浪 (SINA US),淘宝一句封了微信,新浪再来一句推出「微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股价涨得一塌糊涂。
自从阿里巴巴六月中推出“余额宝”,一个月内吸金百亿,并且把合作方的天弘基金轻松推上全国最多客户货币基金宝座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立即炙手可热。马云豪言:「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现在余额宝一出,银行高层纷纷为之振动,官媒还煞有介事提出要监管互联网金融。
眼下各种大小金融的 A, B 轮进行的如火如荼,上周这边厢腾讯传出研究在微信上售卖理财产品,那边厢阿里就宣布推出支付宝信用透支,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阵子不少媒体津津乐道戏称“互联网金融为门口的野蛮人”,一时各路人马似乎都在秣马厉兵,眼看就要兵临城下对传统金融展开猛攻。诚然,作为一个持进步主义观的网络经济信徒本身也乐见其成,但是以一个金融业从业员的角度冷静分析,估计这一波的「革命」的成果暂时有限。
传统金融业要害深沟高垒
有好些专家认为金融业易被互联网跨界进攻的原因,主要是银行的核心功能不外乎一种中介服务,就是凝聚社会大众的闲置资金并集中投放到价值創造者手里。经过多年发展后,互联网的聚合能力和算法处理能力自然不容小觑,掌握商家在淘宝上交易数据的阿里金融几秒钟处理一宗贷款的速度充分展示了大数据的力量与前景。
但是面对银行的三大核心竞争力,目前互联网金融所取得的优势就难免哑然失色了。要知道银行业的三大罩门在那里?只须看监管部门管得最严的都是什么地方:1)储蓄户口、 2)财务杠杆 、3)风险管理。拥有三大法宝的银行只能说是高枕无忧。储蓄存款基本上对没有银行牌照的任何机构来讲从来都是绝对禁区。所以余额宝只可以把支付宝托管银行账户的钱拿出来买卖例如货币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而不可以拿来作其他直接收益用途,例如拿托管的钱去贷款就是违规。
而众所周知储蓄户口是最低成本的揽财方法,因为有主权或存款保障基金背后保证,最大化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不依靠存款吸储的手段筹集资金成本有多高,不妨问问各种商会高利贷,乡亲熟人提供资金一般要求多高的利息?而且搞不好还要冒上被控非法集资的风险。看到这里发现互联网创业特有的低成本优势立马废了一半功力。再来是杠杆,时至今日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对银行收益的重要性已经不用赘述,但这一块大饼正是证监银监保监重点牌照规管领域,没有一定的资金或平台资源的新兴互联网势力沾手不易。
证券化金融产品的作用就像图中的齿轮般放大杠杆收益
但最要命的是互联网的关键优势在这场攻坚战里缺乏地利。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互联网企业最强大力量在于运用数据技术压低商业行为里的几种 Transaction Cost (交易成本)。但除了亚马逊,淘宝,京东之类的巨头掌握足够的 B2C 和 C2C 的网购数据之外,对金融来说最赚钱的 B2B 企业数据始终作为商业机密牢牢的掌握在银行手里。
缺乏足够的行业数据,大数据的枪柄其实并不在互联网那边。消费者贷款方面也一样,国内虽然 2009 年成立了央行的征信中心,但是个人信用报告还是不对非金融机构开放。缺乏像美国 FICO Credit Score 之类的个人信用评分联网数据库,民间金融的风险管理就沦为大腕的游戏。
最后银行还握有调控企业授信额度的尚方宝剑。银行只需扬言收紧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消息甫出门都已经可以让人债主临门资金链断裂,完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像民间金融每每要诉诸法庭判决,高成本事小,压死资金周转事大。互联网金融公司目前完全缺乏这种威慑手段。
综合上述论点,可以大胆推测继第三方支付兴起后,本轮互联网金融创新还未能撼动银行业的根本。所谓的门口的野蛮人,情况有如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个个吃的肚满肠肥的银行城主在城头日光浴的时候,突然城下尘头大作不知哪里杀出来一伙游牧部队,为首的摆了个连环马阵(余额宝)轻而易举冲破了几个粮仓引来一大堆「贫民」(呵呵就是我等屌丝的沉淀资金)响应,一时杀声震天,震耳欲聋,讲文明的银行家当然心存害怕了。
可是过的几天一看,发现为首的一帮人正和城下兜售理财产品的小贩抢生意,有的人则敲锣打鼓求招安(到处寻找银行合作的信息平台类),更有的在沿途抢劫(部分存心诈骗的 P2P 互贷)。仔细看清楚这帮乌合之众一没有投石器二没有云梯一类的攻城器具,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横看竖看只有为首的一伙较难对付。到这个时候银行就不会怕了,毕竟城内马匹要多少有多少(数据),银行会想只要花点心思操练连环马阵(恶补一下大数据),难道还惧怕一众毛贼不成?一旦反攻谁怕谁只怕还得走着瞧呢。
老实说就算如行业龙头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小贷公司几年下来累计贷款不会超过四大国有银行北京的一家一级分行。以目前支付宝的亿余活跃用户和余额宝平均人均 2000 元的投放量来估算,能吸收的资金量充其量也只能与一家中型的城市银行存款比肩,对比传统金融业依然是九牛一毛。
预测行业趋势才能先手布局
关于现阶段是否互联网金融创业好时机的问题,虽然本人对目前互联网短期内跨界征服金融业不表乐观,却不代互联网金融当前缺乏真正长远发展的机会。相反这是一个摇篮期,竞技场还有空间容纳巨头屌丝同场竞技。前提是迟来者必须知己知彼,策略上扬长避短。尽量绕开与 BAT 和银行面对面竞争的同时,判断今后金融业的趋势,理智选择战场也是重点。由于金融属于战略性支柱行业,预料巨头们的切入将会快速招来监管机构跟进,接着以中国式规管关闭准入大门(既按照少数先行者才能满足的条件定立门坎)。因此考虑欠周,一窝蜂的创业者到时肯定出现大批伤亡。
大部分互联网金融都是O2O脏活,所谓力不到不为财
电影 Margin Call 里有句名言,金融业内只有三种赚钱手法: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互联网金融业也要掌握这三种心法,要不比巨头动作快, 不然产品要做的更轻巧,模式还要懂得打擦边球。最后还有一个非金融业跨界者才拥有的 work cheap 优势,也就是利用本身较银行低的成本曲线去做银行系统边缘的利基业务,例如小微贷款,消费贷款等等。
外国 P2P 借贷起先也是先从这种土壤发展出来的。当然相比起美国的银行业联网透明度,国内的金融建筑的低效率和低透明度,其实反而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非机融机构分一杯羹。中国庞大的民间金融体系,便是很好的左证。由于监管当局密切关注银行债务系统风险升温,因此今后不光是中小企业,笔者预见未来会有更多信托和融资平台一类的影子金融也要转向灰色的民间资本,进一步促进民间金融的发展,中国的金融创业者实在不容错过耕耘这些「包围着城市的农村」。
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里担当的角色
互联网创业的关键在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
创业者在瞄准市场切入点后,模式如何在「接地气」之余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压低各种交易成本的优势才是王道。就以行业内大名鼎鼎创办不到两年就从从 B 轮拿到 3000 万美元的融360为例,网站当初核心就是提供各处贷款条件与申请材料要求的比较。看似简单,但它精确瞄准了信贷市场供应极度差异化,信息纷杂至使供求双方的信息成本和沟通成本均非常高的问题,而且这里面牵涉大量 O2O 的线下工作。
当然目前这个领域里面已经存在大量的竞争,况且针对减少信息成本的网站向来是天下网络生意里最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的一种。同样针对国内融资难的问题,创业者大可从帮助民间金融压缩风险成本的视觉来寻找机会。根据我自身的经验,无论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商会以至于私人高利贷所谓风控不外乎考虑本身资金量、现金流,和对方的担保物,信用证或能否依靠熟人关系网掌控对方行动等等。成事与否和利率高低往往因为以上因素有巨大差别。
由于普遍依赖银行额度,风控口径又参差不齐等问题,经常出现投放地域偏狭和资金或项目跟不上等结构性问题。可以预见一个支持各地放款人相互计算联合贷款利害的网络平台,可以结合本地担保风险管理优势与外地充裕资金源的好处,最后增加放款和减少利率,从而三方得利。当然这种模式建立起来会很费劲,但与纯粹的资讯平台相比守御性相对要高得多。
此外如何活用网络效应创造价值也是重点之一。举例来说,很多财务记账应用的商业模式不外插入理财产品广告或是付费下载,收入单一之余也没有活用网络效应。是否可以考虑加入社交,甚至游戏元素,让沈闷的记账活动变成朋友间的省钱理财比赛,以年轻人的争胜心来驱使他们养成精明消费的习惯。这种方式在注重隐私的外国或许行不通,但在经常把薪水当话题的国内应该不乏受众。只要用户基数够大,收集到的数据甚至可以制作各种城市分类物价指数。可以肯定比起官方数据,外国市场研究机构应该更有兴趣付费引用。最低限度可以期待衍生出各种理财达人自媒体,晒账本,晒投资等等,绝对是一片垂直社交沃土。
掌握业内新趋势才有蓝海
要是嫌以上的市场不够蓝海,未雨稠谬布局新的金融趋势空间一样可以很大。例如在美国经济复苏,新兴市场资金逐步回流的时代背景下,国内民众逐步增加海外资产配置乃大势所趋。与高富帅走出国门会有私人银行争相笼络的情况不同,我等屌丝非但无此福份,稍微应对不当的话,自由行连在香港外资银行开个户口都可能被拒。幸好这方面有 i 美股等先行者为国外开户扫盲。但是投资选股的挑战仍然巨大,外国股票可没有 A 股的内幕消息可峙,自己操作是需要痛下一番苦功的。
但另一方面香港,新加坡有良好的基金基础配套设施,一个成功的基金众筹平台就可以纠合屌丝中产为他们制作分散投资型指数基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家族理财办公室 (Family Office) 使用这些基金框架为大陆的离岸财富投资增值,实在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屌丝拿自己为长期低迷的 A 股垫底。时至今日外汇管制只是个伪命题,不过这个项目做起来还是需要一些跨境金融人脉和打点擦边球,感觉比较适合海归的朋友。
最后谈一下P2P借贷,我和朋友一直觉得在缺乏严谨个人信贷评分的市场搞无抵押消费贷款有点不科学,最后很可能搞了个上网找客户的线下高利贷。不过最近不分香港国内,身边确实有很多团队在奔走融资。一片热火朝天背后,提醒要小心政策风险,虽然 P2P 目前似不抵触什么既得利益团体,但作为一个道德风险事故频发的行业,几个行业领头羊什么时候主动向监管当局招手不是什么奇闻。
建议迟来的创业者倒不如考虑一下 P2P FX。顾名思义就是 P2P 形势切入外币兑换和电汇的玩法。目前比较知名的有Peter Thiel投了的TransferWise和 CurrencyFair 等。当然你可以直接去山寨国外这些第三方担保操作模式,但我倒有个更精益创业的想法。例如在我身处的香港,这座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各区大小银行分行之外,寸金尺土的地方居然还能养活几千家人民币兑换店(去年香港海关注册数字就已经超过 2000 家),可以想象每天兑换量究竟有多海量。
香港高收入大陆海归很多,但笔者至今没有留意到身边有什么促成货币互换 (swap) 的网站。其实在银行分布密集的这个金融城市,只要需要一个算法自动配对的 P2P 互换应用,以推送通知配对日常有大额兑换需求的大户和附近有兑换需求的用户,双方同时接纳的话则按提示步入附近银行各取现金以中间价互换,双方合共规避银行两边 3% 左右的兑换价差之余,也不存在兑换店收到伪钞的风险。
商业模式也非常简单,大户按月收费便是。再来就是在香港累积到一定数目的人民币需求大户以后,再锁定国内拥有像招商银行一卡通等能透过国内网点轻松把人民币转到香港账户的人群做宣传,届时只要公司指派员工在现场以实时视频通话解决远距离互换的信任问题,只怕以后国内个人资金出海就再也不用借那么多身分证。
一个月前我还在电话会议上跟弊行的尊贵客户辩论为何互联网板块的泡沫根本未至,过了两个星期同一批人纷纷气急败坏的问腾讯要不要追入,还有什么能追,哪只没涨之类。也难怪,Facebook (FB US) 在 7 月 25 日发布业绩后短短四个交易日涨了超过 40%,一周内创造了三百亿美元市值。这是什么概念?相等于一周内变出来一家雅虎或联邦快递的市场价值!互联网中概股的热情瞬间被点燃,随便一个利好消息股价便抽升,更不用说带有阿里巴巴概念的新浪 (SINA US),淘宝一句封了微信,新浪再来一句推出「微银行」进军互联网金融,股价涨得一塌糊涂。
自从阿里巴巴六月中推出“余额宝”,一个月内吸金百亿,并且把合作方的天弘基金轻松推上全国最多客户货币基金宝座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立即炙手可热。马云豪言:「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现在余额宝一出,银行高层纷纷为之振动,官媒还煞有介事提出要监管互联网金融。
眼下各种大小金融的 A, B 轮进行的如火如荼,上周这边厢腾讯传出研究在微信上售卖理财产品,那边厢阿里就宣布推出支付宝信用透支,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阵子不少媒体津津乐道戏称“互联网金融为门口的野蛮人”,一时各路人马似乎都在秣马厉兵,眼看就要兵临城下对传统金融展开猛攻。诚然,作为一个持进步主义观的网络经济信徒本身也乐见其成,但是以一个金融业从业员的角度冷静分析,估计这一波的「革命」的成果暂时有限。
传统金融业要害深沟高垒
有好些专家认为金融业易被互联网跨界进攻的原因,主要是银行的核心功能不外乎一种中介服务,就是凝聚社会大众的闲置资金并集中投放到价值創造者手里。经过多年发展后,互联网的聚合能力和算法处理能力自然不容小觑,掌握商家在淘宝上交易数据的阿里金融几秒钟处理一宗贷款的速度充分展示了大数据的力量与前景。
但是面对银行的三大核心竞争力,目前互联网金融所取得的优势就难免哑然失色了。要知道银行业的三大罩门在那里?只须看监管部门管得最严的都是什么地方:1)储蓄户口、 2)财务杠杆 、3)风险管理。拥有三大法宝的银行只能说是高枕无忧。储蓄存款基本上对没有银行牌照的任何机构来讲从来都是绝对禁区。所以余额宝只可以把支付宝托管银行账户的钱拿出来买卖例如货币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而不可以拿来作其他直接收益用途,例如拿托管的钱去贷款就是违规。
而众所周知储蓄户口是最低成本的揽财方法,因为有主权或存款保障基金背后保证,最大化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不依靠存款吸储的手段筹集资金成本有多高,不妨问问各种商会高利贷,乡亲熟人提供资金一般要求多高的利息?而且搞不好还要冒上被控非法集资的风险。看到这里发现互联网创业特有的低成本优势立马废了一半功力。再来是杠杆,时至今日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对银行收益的重要性已经不用赘述,但这一块大饼正是证监银监保监重点牌照规管领域,没有一定的资金或平台资源的新兴互联网势力沾手不易。
证券化金融产品的作用就像图中的齿轮般放大杠杆收益
但最要命的是互联网的关键优势在这场攻坚战里缺乏地利。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互联网企业最强大力量在于运用数据技术压低商业行为里的几种 Transaction Cost (交易成本)。但除了亚马逊,淘宝,京东之类的巨头掌握足够的 B2C 和 C2C 的网购数据之外,对金融来说最赚钱的 B2B 企业数据始终作为商业机密牢牢的掌握在银行手里。
缺乏足够的行业数据,大数据的枪柄其实并不在互联网那边。消费者贷款方面也一样,国内虽然 2009 年成立了央行的征信中心,但是个人信用报告还是不对非金融机构开放。缺乏像美国 FICO Credit Score 之类的个人信用评分联网数据库,民间金融的风险管理就沦为大腕的游戏。
最后银行还握有调控企业授信额度的尚方宝剑。银行只需扬言收紧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消息甫出门都已经可以让人债主临门资金链断裂,完全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像民间金融每每要诉诸法庭判决,高成本事小,压死资金周转事大。互联网金融公司目前完全缺乏这种威慑手段。
综合上述论点,可以大胆推测继第三方支付兴起后,本轮互联网金融创新还未能撼动银行业的根本。所谓的门口的野蛮人,情况有如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个个吃的肚满肠肥的银行城主在城头日光浴的时候,突然城下尘头大作不知哪里杀出来一伙游牧部队,为首的摆了个连环马阵(余额宝)轻而易举冲破了几个粮仓引来一大堆「贫民」(呵呵就是我等屌丝的沉淀资金)响应,一时杀声震天,震耳欲聋,讲文明的银行家当然心存害怕了。
可是过的几天一看,发现为首的一帮人正和城下兜售理财产品的小贩抢生意,有的人则敲锣打鼓求招安(到处寻找银行合作的信息平台类),更有的在沿途抢劫(部分存心诈骗的 P2P 互贷)。仔细看清楚这帮乌合之众一没有投石器二没有云梯一类的攻城器具,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横看竖看只有为首的一伙较难对付。到这个时候银行就不会怕了,毕竟城内马匹要多少有多少(数据),银行会想只要花点心思操练连环马阵(恶补一下大数据),难道还惧怕一众毛贼不成?一旦反攻谁怕谁只怕还得走着瞧呢。
老实说就算如行业龙头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小贷公司几年下来累计贷款不会超过四大国有银行北京的一家一级分行。以目前支付宝的亿余活跃用户和余额宝平均人均 2000 元的投放量来估算,能吸收的资金量充其量也只能与一家中型的城市银行存款比肩,对比传统金融业依然是九牛一毛。
预测行业趋势才能先手布局
关于现阶段是否互联网金融创业好时机的问题,虽然本人对目前互联网短期内跨界征服金融业不表乐观,却不代互联网金融当前缺乏真正长远发展的机会。相反这是一个摇篮期,竞技场还有空间容纳巨头屌丝同场竞技。前提是迟来者必须知己知彼,策略上扬长避短。尽量绕开与 BAT 和银行面对面竞争的同时,判断今后金融业的趋势,理智选择战场也是重点。由于金融属于战略性支柱行业,预料巨头们的切入将会快速招来监管机构跟进,接着以中国式规管关闭准入大门(既按照少数先行者才能满足的条件定立门坎)。因此考虑欠周,一窝蜂的创业者到时肯定出现大批伤亡。
大部分互联网金融都是O2O脏活,所谓力不到不为财
电影 Margin Call 里有句名言,金融业内只有三种赚钱手法: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互联网金融业也要掌握这三种心法,要不比巨头动作快, 不然产品要做的更轻巧,模式还要懂得打擦边球。最后还有一个非金融业跨界者才拥有的 work cheap 优势,也就是利用本身较银行低的成本曲线去做银行系统边缘的利基业务,例如小微贷款,消费贷款等等。
外国 P2P 借贷起先也是先从这种土壤发展出来的。当然相比起美国的银行业联网透明度,国内的金融建筑的低效率和低透明度,其实反而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非机融机构分一杯羹。中国庞大的民间金融体系,便是很好的左证。由于监管当局密切关注银行债务系统风险升温,因此今后不光是中小企业,笔者预见未来会有更多信托和融资平台一类的影子金融也要转向灰色的民间资本,进一步促进民间金融的发展,中国的金融创业者实在不容错过耕耘这些「包围着城市的农村」。
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里担当的角色
互联网创业的关键在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
创业者在瞄准市场切入点后,模式如何在「接地气」之余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压低各种交易成本的优势才是王道。就以行业内大名鼎鼎创办不到两年就从从 B 轮拿到 3000 万美元的融360为例,网站当初核心就是提供各处贷款条件与申请材料要求的比较。看似简单,但它精确瞄准了信贷市场供应极度差异化,信息纷杂至使供求双方的信息成本和沟通成本均非常高的问题,而且这里面牵涉大量 O2O 的线下工作。
当然目前这个领域里面已经存在大量的竞争,况且针对减少信息成本的网站向来是天下网络生意里最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的一种。同样针对国内融资难的问题,创业者大可从帮助民间金融压缩风险成本的视觉来寻找机会。根据我自身的经验,无论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商会以至于私人高利贷所谓风控不外乎考虑本身资金量、现金流,和对方的担保物,信用证或能否依靠熟人关系网掌控对方行动等等。成事与否和利率高低往往因为以上因素有巨大差别。
由于普遍依赖银行额度,风控口径又参差不齐等问题,经常出现投放地域偏狭和资金或项目跟不上等结构性问题。可以预见一个支持各地放款人相互计算联合贷款利害的网络平台,可以结合本地担保风险管理优势与外地充裕资金源的好处,最后增加放款和减少利率,从而三方得利。当然这种模式建立起来会很费劲,但与纯粹的资讯平台相比守御性相对要高得多。
此外如何活用网络效应创造价值也是重点之一。举例来说,很多财务记账应用的商业模式不外插入理财产品广告或是付费下载,收入单一之余也没有活用网络效应。是否可以考虑加入社交,甚至游戏元素,让沈闷的记账活动变成朋友间的省钱理财比赛,以年轻人的争胜心来驱使他们养成精明消费的习惯。这种方式在注重隐私的外国或许行不通,但在经常把薪水当话题的国内应该不乏受众。只要用户基数够大,收集到的数据甚至可以制作各种城市分类物价指数。可以肯定比起官方数据,外国市场研究机构应该更有兴趣付费引用。最低限度可以期待衍生出各种理财达人自媒体,晒账本,晒投资等等,绝对是一片垂直社交沃土。
掌握业内新趋势才有蓝海
要是嫌以上的市场不够蓝海,未雨稠谬布局新的金融趋势空间一样可以很大。例如在美国经济复苏,新兴市场资金逐步回流的时代背景下,国内民众逐步增加海外资产配置乃大势所趋。与高富帅走出国门会有私人银行争相笼络的情况不同,我等屌丝非但无此福份,稍微应对不当的话,自由行连在香港外资银行开个户口都可能被拒。幸好这方面有 i 美股等先行者为国外开户扫盲。但是投资选股的挑战仍然巨大,外国股票可没有 A 股的内幕消息可峙,自己操作是需要痛下一番苦功的。
但另一方面香港,新加坡有良好的基金基础配套设施,一个成功的基金众筹平台就可以纠合屌丝中产为他们制作分散投资型指数基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家族理财办公室 (Family Office) 使用这些基金框架为大陆的离岸财富投资增值,实在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屌丝拿自己为长期低迷的 A 股垫底。时至今日外汇管制只是个伪命题,不过这个项目做起来还是需要一些跨境金融人脉和打点擦边球,感觉比较适合海归的朋友。
最后谈一下P2P借贷,我和朋友一直觉得在缺乏严谨个人信贷评分的市场搞无抵押消费贷款有点不科学,最后很可能搞了个上网找客户的线下高利贷。不过最近不分香港国内,身边确实有很多团队在奔走融资。一片热火朝天背后,提醒要小心政策风险,虽然 P2P 目前似不抵触什么既得利益团体,但作为一个道德风险事故频发的行业,几个行业领头羊什么时候主动向监管当局招手不是什么奇闻。
建议迟来的创业者倒不如考虑一下 P2P FX。顾名思义就是 P2P 形势切入外币兑换和电汇的玩法。目前比较知名的有Peter Thiel投了的TransferWise和 CurrencyFair 等。当然你可以直接去山寨国外这些第三方担保操作模式,但我倒有个更精益创业的想法。例如在我身处的香港,这座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各区大小银行分行之外,寸金尺土的地方居然还能养活几千家人民币兑换店(去年香港海关注册数字就已经超过 2000 家),可以想象每天兑换量究竟有多海量。
香港高收入大陆海归很多,但笔者至今没有留意到身边有什么促成货币互换 (swap) 的网站。其实在银行分布密集的这个金融城市,只要需要一个算法自动配对的 P2P 互换应用,以推送通知配对日常有大额兑换需求的大户和附近有兑换需求的用户,双方同时接纳的话则按提示步入附近银行各取现金以中间价互换,双方合共规避银行两边 3% 左右的兑换价差之余,也不存在兑换店收到伪钞的风险。
商业模式也非常简单,大户按月收费便是。再来就是在香港累积到一定数目的人民币需求大户以后,再锁定国内拥有像招商银行一卡通等能透过国内网点轻松把人民币转到香港账户的人群做宣传,届时只要公司指派员工在现场以实时视频通话解决远距离互换的信任问题,只怕以后国内个人资金出海就再也不用借那么多身分证。
相关栏目:
相关文章:
- 12015年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
- 2首家行业协会挂牌 加快互联网金融立法
- 3网贷之家:征信、技术和法律是P2P三大命门
- 4节后一标难求 部分P2P平台跟随央行“降息”
- 5银行P2P资金存管系统已建 只待细则一锤定音
- 6工行互联网金融轮廓初现 三大平台+三大产品线
- 7专业机构优势初显 P2P投资人黄金时期已过?
- 8P2P借贷管理系统一个新生代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 9网贷之家发布2月P2P网贷平台发展指数评级
- 10拍拍贷模式的个人理财投资风险在哪里?
- 11P2P借贷管理系统如何进行个人借贷过程管理呢?
- 12P2P的好时代:陆金所晋升百亿美元俱乐部
- 13银行系P2P即将爆发 业内:明年或超30家入驻
- 14谁知道哪个P2P借贷系统比较靠谱呢?
- 15李克强总理视察微众银行 透露怎样的互联网金融讯息
- 16监管、创新、风险 P2P网贷洗牌前夜的三大主线纠葛
- 17p2p网贷发展模式
- 18网贷和传统投资对比
- 19返利抽奖花样繁多 P2P理财促销抢滩“双十一”
- 20十大贷款模型助你判断网贷平台未来发展趋势
- 21上市公司加快涉足P2P借贷管理系统,好吗?
- 2255家P2P机构签署了行业自律公约
- 23P2P网贷行业标准使网贷阳光化发展--泛普P2PP2P系统
- 24垂直金融搜索开线下门店 多此一举or锦上添花
- 25P2P技术剖析:从“八仙过海”到“七剑下天山”
- 26阿里巴巴上市后 互联网金融下一个帝国的线索渐现
- 27风投机构“赚钱不着急” 半年砸P2P网贷20亿
- 28网贷的五大积极意义
- 29不必神化互联网金融
- 302014众筹十大事件
上一篇:央行指出互联网金融底线正进行调研
软件产品
联系方式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