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天我上课,讲的
绩效管理中的极小一部分知识,绩效指标考核标准设计,当时现场来三十多人,一谈到绩效考核就一肚子苦水,各种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公司有很多副总,每个副总分管一摊,到考核打分时,有的副总给下属打分手松,有的副总给下属打分手紧,造成不公平的现象;还有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是请的知名咨询公司给设计的,但是执行时觉得效果并不好。
绩效考核指标是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用哪个不用哪个跟企业战略目标、部门职能,岗位职责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做绩效考核时把力都发在指标设定上,忽略了考核指标定义、计算公式、考核标准(计分方式)及权重上,这几项之间是相互作用,可能还会导致指标值设定不合理(过高或过低)。比如订单出错率,计算公式就得出错订单占订单总数之比,指标值是负向,即越小越好。指标值设定为0还是多少合适呢?考核标准有几种方式,最简单的就是高出指标值多少个点扣多少分,用哪种合适呢?同样一个指标因为设计的评价方式不同可能导致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出现,这也解释了你的体系是知名咨询公司设计的,但因为执行中不知道如果依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调整指标值、考核标准、权重,而使考核成了形式主义。
半天课程,内容并不多,但因为平日大家关注的太少,太小众,还是需要时间消化,结束后几个学员相约一起吃晚饭。
到吃饭的地,菜已经点好,其中有一盆肉,黑乎乎的,微辣,肉少骨多。一个女同学热情招呼“李老师,多吃点这个,三杯乌鸡!”闻听此话,心中一热,又是一悲!热的是,估计知道我上课前几天一直忙咨询没休息好又逢身体不适,特意给我点的,心里暖!但一想到这只乌鸡,又觉得可悲可叹,糟蹋了!三杯鸡一说是起源台湾一说是江浙一带,哪三杯一直是略有争议,台湾是一杯米酒一杯麻油一杯酱油,到了江浙,麻油变香油,米酒可能是黄酒,再传到其它地方,也可能是红酒、白酒、料酒,还有麻油变成一杯糖,五花八门。但吃的感觉没变,就是味道醇厚,香气袭人,下饭、喝酒的好菜,所以用来三杯的鸡呢通常是肉脂丰厚的。而乌鸡呢营养远远高于普通鸡,药用和食疗作用,更是普通鸡所不能相比的。这乌鸡就好比企业一个指标,设置它为了企业滋补健体,指标值应该是其营养价值最大化,乌鸡肉少,不适合吃肉,但是皮、肉、骨、髓都有很高的滋补价值,本应是连骨(砸碎)小火慢炖,喝汤为主。但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考核标准(烹饪方式),无论你的指标定义是滋补功效还是肉多味香来定义三杯乌鸡这个指标,都无法得到一个合适的结果。
乌鸡这个指标好不好,好,它就象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指标,衡量企业的内力积累程度,但因为指标定义、衡量标准等方式的错误,无法准确考评这个指标,你定义滋补,三杯后滋补功效减弱、你定义口感,又肉少骨多,只能是凭着感觉给分。
这只乌鸡是明珠暗投,贤才未遇良主!就象企业的考核指标,三翻讨论、五次分析,好不容易设置出来,却因为没用好,导致没发挥出效果,所以企业绩效考核有问题先不要全盘否定,连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仔细观察一下指标定义、衡量标准、计分方式、权重这些指标附要素设计的是否合理,让乌鸡不再三杯(当然你说人家泰和县的乌鸡就三杯,人家那是肉厚脂肥,但主要还是以炖为主),让考核不再成为鸡肋!
本文为原创文章,为保护原创作者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