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免费项目管理软件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建筑施工OA系统 > 免费软件 > 免费项目管理软件

北京:房山金陵碑亭原状推测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金陵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其主陵区在龙门口村的山峪。近年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陵区遗址进行了部分清理发掘,阶段成果《北京房山区金陵遗址的调

  查与发掘》(以下简称《调查》)已发表在《考古》杂志2004年第2期。笔者受文研所之聘,为遗址保护提供咨询,得以获得较多信息,对其中两处遗址,即

《调查》中称为“台址”(T1、T2)的功能得到可信的结论,同时对其原状作出推测如下。?

  一、原状推测的意义和方法?

  对有一定遗存的建筑遗址进行复原研究,是中外建筑史学界一致肯定并长期从事的工作。我国在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曾对杭州六和塔的宋代原状作过

  推测,绘出了复原图。60年代,刘敦桢先生主持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时,刘致平、傅熹年先生和笔者也受命对若干汉唐遗址作过复原研究,主要成果收入《中

  国古代建筑史》中,它们在全面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结构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这种复原推测,对于以木结构为主,有一定法式制度,而实物遗存甚少的早

  期建筑(元代以前),更具有重要意义。即以这两处遗址为例,现已确定,它们是陵区正面对称的两座碑亭,其形式是方殿四出陛(或四出厦)式。这种形式的建

  筑,现在已无实物遗存,复原后的形象,无论对于了解金代的陵寝制度,或是当时官方的建筑规制,都是重要的形象例证。它们联结了一部分缺失的历史链环,具有

  历史学的意义。同时,通过对遗址原状的推测,可以了解当时的设计理念和美学倾向。仍以这两处遗址为例,方殿四出陛(或四出厦)可能设计出的形式,反映了金

  代继承了宋代的建筑风格,而又走向华丽繁复的审美倾向,主要尺寸都是偶数(阴数),也反映出女真人吸收了汉地阴阳数字的学说,显示出金陵的文化内涵,具有

  文化学的意义。?

  原状推测的原则和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有根有据”。所谓“根”,就是考古的实际遗存。但实际遗存有时也有“假象”,即经过自然的或人为的干扰,出现了

  少量变形、错乱,明显地违反了营造法则,例如对称部位的尺寸有差别,构件有缺失,角度有偏差等,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校正。但必须是科学的校正,例如用

  当时的尺度对遗址尺寸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尺度的规律,以此规律进行校正,就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所谓“据”,就是旁证。有些旁证可以直接为据,例如某寺

  的东殿已毁西殿犹存,而东殿遗址平面与西殿一致,那么西殿就可以直接成为东殿原状之据。有些旁证却只能作为参考,只能作为多种判断的一种依据,因而得出不

  止一种原状的可能性结论。?

  笔者对这两处遗址推测的根据是,第一,对两处遗址反复辨认比较,确认两亭完全相同,可以据此亭的遗存补彼亭的残缺部分,据此亭的合理尺寸,校正彼亭变

  形的尺寸,反之亦是。同时在查核校正时,参照宋代(金代)尺度,取得合理的数值。第二,参照宋代建筑规范《营造法式》。从现存实物和文献可知,金代建筑大

  部分是继承宋制。海陵王迁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钦慕中原宋人文化。海陵至章宗营造大房山陵墓之时(贞元三年至大安元年,1155~1209年),宋《营造

  法式》已于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其间五十余年,宋《法式》在中原和北方广为流行,金陵建筑也应当以此为主要规范,现在残存的一些石构件,与宋《法

  式》规定的形式也很接近。但也有一些变通(宋代建筑也不是每一部分都符合《法式》规定)。第三,参考多年来学术界对同时期木结构建筑比例法则的研究成果,

  如用“材”制度,柱高,开间,出檐等比例关系,再结合宋《营造法式》,进行比较判断①②③④。第四,对多种可能的方案,从文化层面进行选择,例如具体的尺

  寸、式样、风格等。

  二、功能与年代?

  两处遗址位于三合土路面的“神路”北端,东西对称,遗址中心间距57米,折合18.6丈,是“阴”数尺寸。?

  两遗址中心部位均有条石铺砌的长方形基石,显然是承载重物的基础。在西遗址(T1)内发现长约2米,宽约1.1米的碑身和一件鳌腹残件,东遗址

  (T2)内也发现鳌首和鳌背残件,由此可以断定,二遗址为“神路”两侧对称的碑亭。由于碑身残件已无字迹,无从了解其内容。从它们所在的位置分析,一是在

  它们以南已无陵墓,二是形制完全相同,三是两亭之间有一段雕刻精致的踏道,两侧有雕花栏板,此段踏道之上可能是皇陵的正门(牌坊或殿座),两亭一门共同成

  为皇陵区入口的标志。?

  此二碑亭的建造年代无直接文献记载,只有遗址尚存的台基砖和散水砖可以断定为金代建造。按文献记载⑤,九龙山皇陵区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第一阶

  段是海陵王贞元三年(1155年)由上京迁陵,改造云峰寺(或名龙域寺、龙衔寺、龙喊寺),建太祖睿陵、太宗恭陵和海陵父德宗顺陵三陵。第二阶段是世宗即

  位后,于大定二年(1162年)削德宗庙号(仍保留“皇帝”称号),同年由上京迁其父追谥之睿宗陵柩于太祖陵之西侧,名景陵。近年考古发现,太祖睿陵之西

  有一通保存完整的金代“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石碑,可证此处即为睿宗景陵。但石碑位置正在德宗顺陵岩坑之正前面,按照常理,没有特殊需要,不会发生后代

  把石碑整体迁移的事情。而据《大金集礼》卷四记载,直至大定二十二年才把宗干(德宗)灵柩“迁出顺陵,改名为墓”,可见大定三年至二十二年间,此处仍是顺

  陵。两事颇为费解。笔者推测,世宗初年,天下粗安,难以动用大量物力营造豪华陵墓,大定二年在太祖睿陵西侧营造的景陵,可能规制狭小,十年以后国势中兴,

  同时削去宗干的帝号降封辽王,迁出顺陵,改葬睿宗于此,称为景陵,重新立了现在发现的这通墓碑。而把原来的景陵扩大规模,改造成为自己的陵墓(兴陵),并

  重新规划陵园,兴建了入口的碑亭和大门,也许其中一通石碑上就记载了迁陵缘由。?

  第三个时期是大定末年至大安元年(1189~1209年)金章宗营造其父追谥的显宗裕陵和他自己的道陵。经国家地震局于2003年使用三维电阻率观测

  探测,与世宗兴陵对称的东侧,地下有空穴,可能是一墓坑。笔者推测,此空穴应是裕陵,而道陵不在此处的陵区以内。金章宗是一位既讲究享受又颇有艺术修养的

  皇帝,他在位期间,中都内外兴建了许多豪华精美的离宫别苑,对于陵墓,自然也要别出心裁,踵事增华。据现场勘察,由兴陵、裕陵向东一线约80米的柳家沟,

  是一处林木茂盛的山坳,前面的小路上有巨大的石鸱尾和石斗栱遗物,山坳内还有未经清理过的大面积建筑遗址,这里可能就是金章宗特别为自己营造的第二处陵园

  道陵,石鸱尾、斗栱所在位置是道陵的入口,石件是入口牌坊或大门的构件。在元代,“道陵苍茫”已是“燕南八景”之一,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道陵是一处

  幽深苍郁的独立陵园。如是,则两座碑亭也可能是章宗为结束旧陵区,开辟新陵园而营造的标志建筑。?

发布:2007-04-20 17:10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