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连锁便利企业的信息化与方法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来源:泛普软件 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在中国传统产业中IT的应用一直是不如人意,甚至有的人谈虎色变,因为在IT上栽了很多次跟斗。每个人对IT技术似乎都能谈得头头是道,我觉得似乎都有道理,但又觉得其中的问题非常多。在今天下午有限的时间内我无法一一展开来谈,就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些因素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便利企业的表象、特点、内核与IT手段   便利企业的表象   便利店是提供便利服务的。它到底是什么?简单归纳一下,便利店的表象是三个站点:物流站点、信息站点和服务站点。至于物流里面是什么样的商品结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便利店就是利用这“三个站点”来获取利益。   便利店有两个法则:一个是复制法则,一个是乘法运算法则。   复制法则很清楚,乘法运算法则是,一切利益都来源于此,一切亏损也来于此。比如,最近我们上海某家便利店要换整体的门面形象和LOGO,一个门店需要一万,一千多个门店这就是一千多万;如果店内灯光一放,在不必要的时间多开了一盏灯,这个乘法运算就厉害了;反过来,如果节省和细心一些,这个节约的乘法法则也同样厉害。这就几便利店运作的一个关键点。   便利企业的特点   关于特点大家都非常清楚,地域广、人员分散、物流成本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传递非常难到底,容易发散,上面说东,到下面就变成西了,还有关于加盟管理的专门话题,控制和服务困难……因此,便利店经营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便利企业的内核   关于便利店,我们更关注和研究商品怎么经营,结构怎么弄,对于经营业务方面研究得很多,而它背后要传递给人们的是什么?内核是什么?肯德基卖得是鸡吗?百事可乐卖的是可乐吗?实际上,他们传递给人一种价值,在任何场地与他的一种“不解之缘”。我觉得便利店要形成这个东西,如果能找到这个东西可能就算是真正的成功了。这种“不解之缘”,有人说是“个性化”。“个性化”不是指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而是通过内容,所倡导的某种价值是企业永久的未来。在企业表象下的运作过程中,逐渐与社会和人达成的某种默契,在短暂的愉快过程(如购物)中形成“依赖”,永远的依赖。   便利企业的现代手段IT   在便利店“三个站点”表象的背后,如何经营,怎么经营,经营什么,怎么管理,文化基础是什么,实际上都是在做这些东西,内核才是关键。而我们的研究不够。那么我们IT如何做?IT沿便利企业外延和内涵如何全面展开。   二、信息化是过程,不是目标   1、过程是创新,结果是工具,不断迭代   我非常强调地提出,信息化是个过程而不是个固定目标的项目,信息化的过程是创新,结果是工具。有很多人把IT叫工具,我不是完全赞同。从传统走到今天,社会在变化、商业环境在变化、业务内容也在变化,创新是不断而来的,不是需求早就提出来的。   所以,当IT技术和传统结合时,将产生创新,创新有多方面的,比如流程创新,流程在不同阶段又有不同安排,内容创新,包括前面说的三个站点,服务站点,那么服务的内容是什么,除了我们知道了水电煤费还有没有别的?比如,我们的折扣券coupon 是不是可以和什么相结合,国外有,我们国内目前还没有。对这么多的变化进行分类,根据IT特点结合传统对这些变化进行一种重新模式的设计,这就是创新。这个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尝试的过程。当成功时,创新就变成了工具,当形成工具的时候就能去创新,创新完变成工具,工具完变成创新,形成一个无限迭代的循环过程。   2、IT化是,系统和企业发展的不断融合,同步提升的过程   人们往往认为我技术很好,我这个软件很好。所以有很多同志砸在这里。我认为,特别是在社会快速变化过程中,IT化实际上是:引领你用他的特点创造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然后IT把他解释和形成为工具,工具完了之后再变成创新,再工具再创新……   比如,Wal-Mart 提出RFID,新技术提出来以后,马上会给他带来新的利润空间,管理和管理的变化需要大量地跟进,同时他的系统必须更改……他要求2006年以后供应商的包装用RFID,你供应商就得变,技术的变化导致你管理的变化,经营模式的变化……不断迭代的过程。   所以,每一个东西提出来的时候,不是说你模式创建好了,系统建立好了,就行了。不行!要使得每个人的操作行为和习惯在以上的过程中同步提升。东西和内容是好的,但你未必能行,还有一个如何带动你变为可行的过程。这是我提出的一个不同的观点。   三、便利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点   上面我们谈了两个点,一点是讲便利店是什么,第二点是信息化建设是过程。那么,我们来看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是什么?     1、问题的本质——系统能力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竖轴是“自由度”,横轴是“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对问题的认识不一样,在不同时间新技术的应用不一样,外部环境不一样。   今天,企业说,我今天的流程是这样,我对今天的流程已经非常清楚,那么IT就说:你说吧,你说什么我都能干,我的自由度大大的,比别人的都高。当开始做的时候,事情就来了。随着过程的深入,企业对他建设的目标越来越清楚了,就象你装修房子,今天做好这样子,明天你说这木板不对,我要改一改。你开始变,因为你对事情越来越清楚,对问题越弄越清楚,要调整以前说的那些东西,这时候,你的“自由度”来了,你的“自由度”越来越高,而IT呢,他的自由度没办法整了,告诉你结构不对,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企业和IT的“自由度”出现完全背离的走势……结果是,企业惨了,IT也裁跟头了。   下一个阶段,又有第二家IT来了说:你对问题的认识在这里啊,我在那里比你高,我比你灵光什么都能干……。当进去之后,又呈现这样“自由度”完全背离的走向,IT的自由度开始下降,企业的自由度开始上升了,随着时间变化,一直重演着砸锅和完蛋。   所以,IT过程是关键点。而现在很多人说,你有什么需求吧,你要啥我都能做出来,甚至说你手工怎么做,我给你用IT做出来……IT必须对你进行指导,对你这种怎么做提出建议并与你一起探讨,今天思想是这样,未来可能是那样,探讨后然后共同再去走的话,上面所说这样的问题就会少一点。   2、企业要的是IT化的最终贡献度   ——技术先进和功能强大不等于解决方案,根据企业的不同阶段应用IT技术辅助和带动企业的进步是关键。 ——企业IT化不是寻找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而是寻找一个有综合能力与其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   前面我们说了,信息化过程是创新,结果是工具,不断迭代的过程。这方面我们也做过比较多的工作。我自1992年回国以后,一直从事这方面研究,原来我一直认为自已学计算机牛得很,后来看来,光计算机牛还不够。在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中有很多体会。   比如说“可的”刚开始做的时候只有30多家。在那样一种情况下,我首先提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管理,于是就有了前面说便利店表象和特点的“三个站点两个法则”,便利店是从分布很广的众多门店获取利益,这样的管理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当时我就提出“胖总部瘦门店”,这个观点大家可能都知道,用“四个自动”,抑制门店的聪明才智,门店不折不扣地按我的执行,配送自动、结算自动、信息自动,这样使得可的在一个阶段快速进行复制,总部总控,能力大大提高。当提高到一定地步的时候,要开始变?为什么?“胖总部瘦门店”抑制了门店的个性和门店任意行为,使得你好控制;同时也抑制了门店的聪明才智。而门店是物流末梢,物流末梢离消费者的距离最近,如果这个距离一旦太大的话,你末梢反映的问题会非常不准确,如果说放给他的话又可能出现灾难。因为人一面是魔鬼一面是神,魔鬼和神经常在转化,当你对于魔鬼的一面没有及时控制时,就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当达到了一定规模,你复制了那么多,你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渗透到一定地步的时候,我们提出“有限开放”,对于可信任、有操作能力的门店进行有限开放,后台信息不断捕捉前面的情况,你提升了没有?有多少提升?你作为信息站点,物流站点和服务站点,最后成果如何是自动化判断的。因为下子全部开放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候“有限开放”,当你提出“有限开放”的时候,IT就必须变。   当大规模展开也做得非常好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展开来给你。比如说人员,某年某月某日要开始发工资了,你真正工资发下去有部分人已经不在了,或一部分在的人反倒没拿到钱,于是没拿到的或走掉的信息反馈回来的一些工作,需要补齐,所以天天都在折腾这些事情。如何做?能不能提出来,比如说对于便利店来讲,除了扣除基本费用,店铺租金、用电用水等以外,剩下的利润跟门店有着一种什么关系。百分比中有一定比例是给店长的,这个比例中有一部分由店长支配发给员工,因为只有店长知道哪个员工工作情况如何。接下来的问题是,能不能在当天就完成,从总部计算好每个门店毛利,确定给你店长这个数字,你的工资已经有规则,剩下由店长确定完,当天就打到员工卡上,能做到吗?这个问题提出来,如果做不到就要命。这是一个要变,如果要变的话,当天门店的数字非得准确,如果不准确也无法做,总部统配的还好说,直送到门店的冰糕、茶叶蛋等……这些数据又如何准确?又成了一个关键点,如果不准确又成了问题。而这些直送的小东西,因为量不大往往不是当月结算,有的甚至好几个月结算一次,到几个月结算时,搞不好店长早换了几任了,这些东西如何确认?这又引出了一个要变的。   此外,我们的便利店不断地开,不断地关,关了的店哪些设备要调到哪里去?又开的店的设备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最后剩下些什么谁清楚啊!这个又是要变的。早期,可的自已管理采购,后端进行信息分析和信息增值,他有信息分析部,信息增值部,电脑部,早期还是由采购员来确定引进每个商品,用人来管,那么人给你多进点货怎么弄……可的库存周转天数从最初的40、50天到今天的6.8天。那么,如何使得库存既让采购员能周转过来又保证不缺货,同时达到库存周转率越低,怎么控制呢?这个人不应该去做商品本身的采购,而应该去做商品采购的规则。比如,定一个库存上下限规则,看下周转的情况,然后压低这上下限,看问题出现在哪里,一直探测到极限点就找到了这个库存的最低。那么他是做什么呢,就是做这个“上下限”规则,而不是采购。采购的数字自动出来,让供应商来关心我的门店,关心我的库存情况,如果低于我的下限,没到位我就处罚你,采购就变成了社会相关方面来参与的事情,此时,采购员就从“做内容”到“做规则”。   以上这样类似的变化太多太多了,我们每个月都有这种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并不是软件商说:你说吧,你的需求是什么,我准备以什么什么技术第几代技术来解决。那是没有用的。企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节点,你的困惑在哪里,提出困惑,跟他探讨解决方法,这时候他会根据他的体制,人员各种情况等是否可行,然后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接下来确定、实现。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这个迭代过程也是沿着物流站点、信息站点、服务站点三个方面内容来讲的。比如服务内容,早期提出水煤电等,现在已经几十项了,那么这么多项以后,接下来要跟银行形成个关系,收到的钱和单据和系统之间的关系。还有“信息的增值”,也是沿着这三个站点展开。比如,可的有很多生产型供应商,如饼干生产厂,最好当天就需要马上获取一些饼干的销售情况,然后当天晚上下料,第二天会比较准确。可的的这些内容都已经跟供应商、和厂商产生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个过程中,信息实际上是增值的。再如,国际上著名的数据分析公司需要数据,不同数据值不同的钱。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一年下来的销售情况、每个区域、每个店铺的销售情况等。这些都是信息增值,信息的直接增值,其他,利用信息提高商品结构等管理方面的内容就太多了,这里无法一一讲完。   昨晚听到参加此会的业内同行说,有的加盟店还在对几年前的帐,而可的认为这种情况在他们那里根本不存在,系统一打开,清单和帐目清清楚楚。如果还处在单是疲于应付的阶段,你就受不了了,何谈发展和创新。   信息化正是沿着这三个站点(物流站点、信息站点、服务站点)进行展开来工作。   在这个IT过程中,似乎每个人都有道理,特别是搞技术的IT公司,他们总说自己的技术有多强,而我认为这不完全,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功能不等于解决方案。国际上的东西确定不错,但他还是他,你还是你,安到你企业来说不定你死得更快。不是技术和强大功能可以解决。今天早上有人发言中提出要既搞懂IT又懂技术的人,不仅仅是这样,而且还要是对这个行有非常深厚积淀的人,然后利用这些技术在企业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来辅助和带动你。如果不合时机地盲目用最新的东西一夜就可能完蛋。   3、个体企业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50岁的药方不能直接引用   企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一个企业,一家便利店他的规律是这样,你完完全全地学他可能完蛋,你要明白其中的精髓是什么。就象人的成长历程,某人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你按他的模式去学。你搞不好什么大学都毕业不了。各有各自独特的规律,这种规律背后有着强烈的文化背景。 所以,并不是用很好的系统,很好的解决方案就能解决你的问题。对你(企业)来说,IT最终解决什么问题是你要抓的东西,而不是技术和功能有多少。也就是说,你用IT的东西还要选择你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规律恰当地用。当你10岁的时候用10岁药方,11岁的时候用11岁药方,而不是把最好的东西用上去,否则会出问题。   那么到底要寻找的是什么呢?我深深地有这样的体会。我认为不是强大功能的软件,而是这支队伍是否具备这样的形成过程,是否是一支有综合能力的合作伙伴,伴随着你的成长,他的服务跟你不断进行互动。否则就会是这样:举个简单例子,如今做IT的比较困难希望多收点钱,做企业的也不容易希望少付点钱。那么你说要做个A,你们谈判谈了三个月谈了个价钱,A还没谈完的时候需求又出来了,然后A好不容易做出来,B再谈三个月,需求C又出来了,D又出来了……你的时间完了。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时间非常重要。作为合作伙伴,这样的逐个需求地去谈,我认为这样有问题。   4、IT技术、咨询培训能力的形成规律   今天的中国来了非常多的咨询公司,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各大国内知名的商学院,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案例,用上我们就死,为什么呢?他们的社会发展的历程,他们的形成经验,能用在这个企业身上去吗?未必。而他们的形成过程,是怎么形成的呢?典型案例如SAP,他的形成过程就是总结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以及他的系统对企业的辅助成功,伴随着他所在国家国度的发展变化,随着整个IT的成长,和随着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方法学来指导,这些“方法学”才是世界的经典。这些方法学用到我们身上有用吗?没有用。那么,我们中国的形成过程是什么?对不同毛病要用不同方法,用中药,用西药,还是用针灸,各有不同?那么形成我们这一过程的规律的能力有没有?没有! 而大部分经典MBA案例出来的方法,用到我们身上,往往会完蛋。比如前几天我接触到的一家国内大型烟草集团,投资了2个亿用SAP,直接负责人忧心忡忡跟我讲,这个下去以后无法整,该项目成了一个政治案例,很多人去学习,而真正用着却不光灵。怎么办呢?你已经花了两个亿,总不能再花两千万进行培训吧,还是没有结果。你说这是SAP不行吗?SAP肯定是第一流的,没有人敢说出否定的理由,问题在于SAP所走过的历史过程,对于我们中国并不是这样。这是我的理解。   5、软件与对问题认识的形成是浩瀚庞大的积累积淀过程   还有一个关键的理解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是软件对问题的形成过是一个浩瀚庞大的积累和积淀的过程,是太可怕了。比如说我们海鼎现在的系统,有300万行程序,如果是我们写文章的话,逗号错了,句号错了,还看得下去,对于计算机来讲是下不去的,一个地方卡住了就下不去。   300万行是个什么概念?这一页A4纸是60行,打印出来能装满两个卡车。它依赖于整个团队的和对系统的认识相磨合。人走了以后,剩下这样两卡车程序的系统给谁有用呢?没有丝毫作用。所以说,是这么大的一个积累过程映射到我们今天的认识过程中。而我们今天太瘦小了,我们的零售业现在太困难,希望钱越少越好,软件商干的活越来越多,实际上他也找死,你也找死。这个过程如何去认识,是我们这个行当中最为困惑的地方。   有的企业甚至提出来,你把源码给我吧,我给你钱。可以给你的,根本没有用。他的目的是有源码在手,起码能够稳住跨不了,你IT将来跨了,人被挖跑了,找不到方向的时间,我还能撑着。这些也都不够成熟。   来源:AMT
发布:2007-04-22 10:26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泛普哈尔滨OA快博其他应用

哈尔滨OA软件 哈尔滨OA新闻动态 哈尔滨OA管理信息化 哈尔滨OA快博 哈尔滨OA软件行业资讯 哈尔滨软件开发公司 哈尔滨门禁系统 哈尔滨物业管理软件 哈尔滨仓库管理软件 哈尔滨餐饮管理软件 哈尔滨网站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