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搭上信息化“快车”
每到年终,国家统计局都要发布相关领域的经济运行数据,这些数据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一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统计部门的数字是否准确,成为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因此从统计诞生以来,木尺、算盘、计算器等工具无时无刻不在扮演重要角色,直到今天信息时代的来临。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统计数据的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统计信息化按照“微机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以任务促建设”的建设方针,顺利完成了“八五”、“九五”、“十五”统计信息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实现了统计数据处理计算机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信息交流网站化,极大地促进了统计改革、创新和发展,信息化在统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2009年8月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撰文表示要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他指出,统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国务院对统计信息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温家宝总理要求“国家统计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当先走一步……应当在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方面走在前面”。今年1月4日,李克强副总理在视察国家统计局时指出:“要从提高国家基础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
当今信息化已经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统计信息化是统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和推动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统计信息化“全国一盘棋”
国家统计局办公大楼的演示大厅犹如一个微型统计发展博物馆,陈列了从古至今的统计工具。以前,全国各级统计人员时常会拿着一把长长的尺子,在厚厚的本子上核对一行行的统计数据。随着1995年国家统计局开始在各级统计机构推广信息化建设,厚厚的纸质报表逐渐被IT系统取代,统计工作开始步入“全国一盘棋”的轨道。
据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副主任张富民介绍,在全国统计信息系统里,主要分为4层架构对全国性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国家统计局之下是31个省的统计局,再往下是300多个地市统计局,然后是2800多个县统计局。由于很多县一级统计局体会到了IT为业务带来的好处,主动出资将统计系统延伸到乡镇一级。
今天每一项全国性的数据统计,都在这张4级架构的网络里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在这个庞大的数据传输网络里,系统的安全、稳定成为第一要务。要知道,仅是每个月汇总的CPI统计,便需要全国2800多个县统计局从更加基层的地方收集数据,再在各级系统中进行汇总和计算,通过IT系统层层上报到国家统计局。
如此海量的数据统计,稍有差池就会酿成大错。如何才能降低差错率、误码率,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这是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副主任张富民每天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天随着统计信息量膨胀及各种报表分组复杂化,统计信息工程建设工作需要再上新台阶。
回顾国家统计局信息化的历程,张富民介绍,自1982年以来,国家统计系统配备了首批Apple计算机,1984年配备了IBM计算机,1986年配备了M24、M28微机。随着配机数量的逐年增加,统计数据处理工作量进一步加大,到1989年全国2.5‰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工作都由统计系统自己的信息化部门承担,同年全国统计年报数据处理大部分使用计算机处理。
1988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各省相继成立了计算中心。计算中心机构的组建成立,本身就是一场新型的革命,它使统计工作由原有传统落后的手工计算处理转变为计算机自动处理,把广大的统计工作者从枯燥乏味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统计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高。
全国普查工作的信息化需求
随着计算中心机构的成立,统计信息化系统相继承担了多次大型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任务,比如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1993年全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1994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1996年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等。年轻的统计信息化队伍得到了真正的锻炼,统计信息化正在日渐成熟。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以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统帅,按照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组织实施了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它要求统计数据处理工作由原来的“各自为政”的分散式处理模式转变为高度统一的集中处理模式,“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上报”——严格按照“四统一”的模式处理统计数据,把统计数据计算机处理工作推到了一个全新的位置。统计信息化系统不负众望,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三统一活”的年报制度,以科技为先导,系统规划,科学操作,进一步加大统计年报中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成份,立足于“早动手、细安排、勤研究、大调控、高效率”的工作方法,高效顺利地完成了年报数据处理工作任务。
1997年第一次农业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2年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践中,信息化功不可没。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是建国以来全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一次大型的国情国力调查。其规模之大,任务之艰巨,数据之多为世界所瞩目。在这次数据处理信息工程的数据录入工作中由于应用了先进的光电录入技术,又开创了世界之最。在1997年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2000年运用光电录入技术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2002年进行了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践。
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7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对于已经成熟的统计信息化系统已经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21世纪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统计信息化也必将以超想象力的发展速度飞速前进,统计工作必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中国“入世”、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和统计信息工程“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全国统计工作对社会的信息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数据对公众开放的程度、公众平等方便地获取任何发布数据的能力将大为提高。
地理信息系统涉足统计领域
统计工作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工作人员对地理信息系统带来的便利体会颇深。
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地理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美国普查局开发和管理的TIGER系统是国际上应用最早且较为成功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之一。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将地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统计业务中,如普查组织管理、统计数据发布和分析。
自2002年起,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和北京超图软件公司合作开展了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以甘肃省、北京市昌平区、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为试点,初步取得了省级与市、区(县)级的应用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其中,课题成果之一的“国家社会经济统计电子地图”光盘,从2005年至2009年,已经连续五年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提供服务。
2007年,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契机,在科技部国家863计划“经济普查与基本单位业务应用系统”课题的支持下,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和北京超图公司等单位合作,借助Supermap GIS平台,开始在全国统计系统推广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2007-2009年,有关部门主要在经济普查中推进普查区划分与绘图电子化操作工作。为此开发了专用的普查区绘图与管理软件,并经过在全国多个区县的专题和综合应用试点,不断改进程序,完善业务流程,最终将普查区划分与绘图电子化操作方案正式纳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推进了普查区绘图电子化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十余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全面推行了普查区绘图电子化工作,大多数省份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此项工作。
从2009年开始,统计机构以普查区电子地图为基础,在国家和部分省份逐渐推广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统计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了包括各级行政区划边界、普查区界线、建筑物等要素的统计地理数据库,包括各类普查数据、年报定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在内的统计数据库。系统提供了C/S、B/S和光盘不同的访问形式,并可以方便地更新加载统计数据,以满足用户不同层面上的数据维护和发布需求。系统除提供地图展示和操作的一些基本功能外,还具有统计表、统计图、专题图等多种数据表现形式和统计信息空间分析、统计对象查询定位功能,还将结合数据特点逐步集成基本统计分析和高级统计分析功能,如回归模型、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对应分析等。
目前,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地理数据支撑还比较薄弱,支撑统计应用的电子地图的来源和更新比较困难,没有形成稳定长效的机制;二是系统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尚未建设,存在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三是信息的对外服务和共享还比较薄弱,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服务刚刚起步。
“企业直报系统”助力信息化
从1998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全国5000家企业推行“企业直报系统”,颠覆了4层架构式报送数据的传统统计模式,依托互联网,向全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调查。这些企业通过互联网向国家统计局直接报送统计报表,而不是报送各地统计局、再层层上报。相比4级架构收集和汇总的信息,企业直报系统是实时传输数据,国家统计局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并且进行及时判断。现在,全国已有6万家企业通过这套系统报送报表。张富民透露,直报企业即将扩展到50万家。
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位处经济实力雄厚的北京CBD地区,下辖46个统计网点,管理万余家企业。随着CBD商务圈的形成和北京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朝阳,朝阳统计局的数据报送和处理工作也日渐增加,原有的统计信息网面临着海量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等一系列挑战。
在对原有信息化基础充分了解后,结合中关村海淀园、北京市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建设统计直报系统的经验,朝阳统计局设计了一整套网上申报系统。该系统自2002年8月开始启动,至今已全面投入运行。自系统运行以来,经历了大数据量、高密度网上报送的多次考验,以其良好的稳定性、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深受统计局用户赞许。
朝阳区统计局网上直报系统自开通以来,摒弃了原有的环节复杂、手续繁琐的手工申报,带动了统计申报流程的变革。新系统建立了以朝阳区统计局为业务处理中心的管理模式,由朝阳区统计局统一管理企业的数据申报、审核等管理工作,并针对报表的设计、制订及发布实现了一条龙的管理理念,改变了原来的统计局、街乡办事处与企业复杂的三层结构所带来的报表发布缓慢、报表管理复杂、理解误差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了统计局的申报管理流程。
同时,“企业直报系统”改变了企业在申报数据中来回奔波、等待的状况,企业可以采用电子化方式通过系统直接填写、报送数据,整个过程快捷准确,大大节省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对政府来说,也极大降低了统计部门报表录入、审核及统计分析的工作强度。以前每月处理报表时,繁琐的信息处理工作使统计部门感到力不从心,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更是难上加难,启用了统计直报系统后,系统自动完成收表、归类、审核等一切初步的信息处理工作,使统计工作人员脱身于冗赘、繁杂的事务性资料处理工作,而将重点转入系统管理和后期统计信息分析,使统计局能更好地为政务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数据,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统计信息化成国家战略
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微机起步,人机接合,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至今已具有大型普查、专项调查及日常统计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数据发布等功能,拥有各种专业应用系统、网站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整个系统拥有连接国家—省—地市的统计信息主干网,网络数据传输已成为统计部门信息采集与交换的主要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统计数据时刻考验着统计信息化的工作,仅以一次“人口普查”为例,对1%的抽样数据进行图像存储,数据量是6个TB;除此之外,定期的工业、农业普查和专项快速调查、月报、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等数据,不一而足,正常情况下统计数据业务量达到了2个TB。而上述所有这一切关乎国家甚至每个公民利益的数据,今天都需要网络这个强大的“神经系统”来支撑。
在此之前,国家统计局成功完成了网络改造,网络覆盖到了31个省和33个重点城市,网络带宽更是大幅度提高。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国家、省、市、县四级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技术可能。
从国家的高度上来看,统计数据就像是国家的“战略金矿”,已成为统计局最宝贵的资产:基于网络的统计数据流程按照采集、传递、存储、处理和发布五个步骤进行,一个完整的流程下来,从最基层采集来的数据最终变成了具有指导和决策意义的信息。而直报系统的设立,数据采集方式的改变也大大缩短了报表时限,由此提高了数据处理、分析的速度。而统计数据时效性的加强,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可以据此提高对经济热点的预测和反应。
- 1制衣企业服装erp系统的价格
- 2erp管理软件一套多少钱?
- 3建筑工程管理erp系统价格
- 4上海服装业erp系统好用吗
- 5数据信息化服务民生之本
- 6南京服装业erp系统费用多少
- 7oa系统好还是erp系统好用
- 8erp移动办公系统好用吗
- 9农村集体资产产权 如何信息化管理
- 10盐城在线财务erp系统价格
- 11城市信息化重要载体“无线城市”
- 122010年企业并购的坚实基础
- 13erp订单管理系统的价格
- 14三运营商3G战:新业务加速 终端显神通
- 15运营商发力 将3G视频监控推向智能化
- 16erp系统技术支持工资多少
- 17医疗信息化:区域医疗协同应走“近路”
- 18免费与收费ERP系统:两者之间的差异解析
- 19商场店铺管理erp管理系统价格
- 20北京服装业erp系统好用吗
- 21家装erp管理系统好不好用
- 22黄海制药的“专注”法门
- 23电子病历寻找法律基石
- 24深圳纺织服装erp系统的价格
- 25徐州服装厂erp系统的收费
- 26监控应用大联网,安防IT融合走上正轨
- 27erp系统查看库存材料价格
- 28谁绑架了网上证券?
- 29深圳服装业erp系统费用多少
- 30中国石油如何建设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