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总承包的价值解析及其核心能力的打造
一直以来,工程总承包的优点和优势不断被提及和挖掘,其原因在于: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这种模式对于业主、承包商、甚至整个行业,都是极为有利的,是绝对多赢的。有关工程总承包的赞歌更是多如牛毛,无须赘述。也正于此,国家从八十年代开始就采取各种方式倡导、试点、推行总承包。与此同时,作为建筑业实施主体的设计院和建筑企业(承包商),工程总承包更是梦寐以求的,几十年来不遗余力地在呼吁、争取和探索。伴随着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来,行业上下更觉得工程总承包在我国全面推行已经万事俱备了。然而,近三十年过去了,大家翘首以盼的局面似乎并没有出现,除了一些特殊的行业、地域或项目,工程总承包更多的还是处于探索、试点的阶段或状况。
既然是一种多赢的模式,大家都认为好,应该发展得比较顺利和快速才对,但为什么会曲高和寡呢?看来我们有必要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一、工程总承包的生存环境:行业利润率低和业主满意度低
1、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简单看,对我国建筑业最直观的认识是:市场大、利润低、业主满意度低。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公路、铁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房地产投资增长迅速,建筑业市场的容量、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总产值实现了年均增长21%。而且,从目前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看,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大。建筑业市场空前繁荣最直观的效应是,近年陆续有多家建筑企业进入全球500强,今年甚至有2家跃入了前100名,这是了不起的成就。然而,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低(平均利润率2%,大大低于其他行业),企业负担重(平均负债率65%),人均生产效率低(人均产值12万元)。低利润率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在研发和创新等方面投入太少,这也严重损害了建筑业在工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的能力。因此,虽然我国建筑企业在规模方面突飞猛进,但是总体效益差,产品质量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处于较低水平等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进(当然也有部分企业依靠房地产业务大幅增加企业利润)。这也同时导致了目前的业主,无论是私人投资人业主还是政府业主对建筑业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他们普遍对承包商在控制造价、工期、质量、处理缺陷等方面,对设计单位在设计创新、提供快速可靠的服务以及在协调施工等方面的表现不满意,认为普遍难以达到投标时的承诺。
而工程总承包就是业主/投资人出于缩短建设工期、减低成本、保证质量并最大程度降低其自身在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的考虑,将工程整体发包给有实力有信誉的承包商。因而,一段时期内工程总承包曾经被视为解决这种矛盾的妙方之一,国家、产业在各个层次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尤其是在很多大型项目,如奥运场馆、世博会馆以及一些大型或综合性基础设施项目等,DB、EPC、DBFO、BT、BOT等工程总承包模式都在不同程度的引入和运用,很多试点似乎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客观地说,示范效应大于实际效果。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动因反而成为推行工程总承包的主要障碍之一。
2、工程总承包面临的主要问题
设计与施工得不到有效整合:工程总承包模式一个最基础性的功能体现在设计与施工的整合,但在实践中,很多项目并没有因为二者被纳入一个“合同包”而产生显著的功效。联营体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方式,但即使是在一个企业/组织内的联合,传统的阶段与分立管理的思维依旧在发挥作用。设计人员对设计的可施工性、施工人员对设计的理解、深化和管理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的欠缺仍然严重存在,承包商的过程整合和集成能力的不足仍然在困扰着业主,时常挑战着业主的协调和处理能力;再加上大多数业主依然把价格等同于成本,通常还是以投标价格作为选择和判定的基础。而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控制项目投资、加快建设周期、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一点,业主往往并未充分认识到并给予客观评价。
承包商的优势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设计、施工等阶段的分立由来已久,承包商地位、意识、能力和资源等被过度集中在“施工承包”领域。实际上,在整个市场中,承包商是一个非常弱势的群体,不要说对业主,即使是对设计而言,承包商的实际影响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加上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家支持工程总承包的有关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再加上自身整合和集成能力的不足,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对目前的承包商来说,风险巨大。很多国内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得到的深刻教训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种状态的存在。
这个两难的局面被广泛认为是建筑业推行工程总承包、进行改革创新的最大障碍。原因在于对工程总承包这一模式价值的界定和认识有所偏颇。
二、工程总承包的核心价值:通过纵向一体化形成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正如上文所说,工程总承包就是为业主控制或者转移自身的风险而诞生的,承包商分担了风险,并靠自身的能力控制住风险然后获得高于单纯施工承包的利润率。如果业主的风险分摊不出去,工程总承包自然就不复存在;如果承包商不能控制住风险,工程总承包对其自身来说或许是一个灾难。现在国际工程中超过50%的项目采取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现实,充分证明了这个模式对业主和国际承包商的价值。因此,对于我国的承包商来说,与其抱怨或等候建筑市场环境原地打转,不如退而寻求这个模式对企业的真正价值。
1、工程总承包是基于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业务模式
纯粹的承包环节竞争惨烈,利润微薄,促使承包商采用纵向一体化的战略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对于承包商而言,工程总承包实际上是基于纵向一体化战略下的一种业务模式。因此,我们应该从产业价值链上来探寻工程总承包的价值。
简单并概括看,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一般包含有策划与规划(含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市场营销)、原材料供应、施工、运营(物业管理)、交付/移交等阶段或环节,这些阶段或环节基本形成了建筑业的产业链。传统的承包商主要业务集中在施工(所谓的建筑安装)这一环节,因而,在产业链的上游有策划与规划(含可行性研究)、设计、原材料供应、劳务供应等环节,下游有市场营销、运营(物业管理)、交付/移交等环节。这条价值链的现状及主要特点是:
各个阶段或环节一般分别由独立的单位或组织完成,除施工环节外,承包商对其他一些环节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参与或涉猎,如原材料供应、劳务供应、市场营销等。
拥有较高附加值的环节有上游的策划与规划、设计,下游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物业管理)等;原材料、劳务等环节的利润率会受市场及环境等的影响有可能不稳定,但通常情况风险会转移给承包商;而施工环节利润率较低。
从产业竞争发展趋势来看,拥有较强市场控制力的企业,往往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其产品也可以赢得更高溢价,而所谓的市场控制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承包商本来就处于利润率较低的一环,加之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较弱,生存状态可想而知。纵向一体化的战略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入附加值高的上下游环节,并通过协同效应为各阶段各环节的业务运营增值;工程总承包是这一战略具体实现的形式,承包商试图借助工程总承包这一模式进入策划、设计、采购甚至运营等环节,既获得业务的协同效应,更是希望提高企业收入水平与赢利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因而,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总承包要求承包商能够充分整合所涉及、所要求的项目阶段和环节,通过这种一体化的整合管理,最大可能性和最大限度地优化项目阶段和界面管理、缩短建设周期、降低造价,进而真正为业主和投资者增加项目价值和事业价值,这是业主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而承包商也可以通过工程总承包模式,逐步增强自身参与和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能力,增强战略的执行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工程总承包的核心价值正体现于此。但是,目前有一种倾向是,很多承包商并没有或者没有能力对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关环节进行实质、有效的整合,对各阶段的管理往往是“机械式”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形似而神不似”,既没有为业主增值,也没有提高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整合能力,因而出现上文所说的两难的尴尬局面也在所难免。
2、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打造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必然选择
第一,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战略已经向纵深发展,随着国际承包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承包商将国际承包作为优先发展的业务。但是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国际知名承包商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地域优势、管理优势、核心技术等建立了强大的市场控制力,已基本瓜分了发达国家的主流市场;另一方面,国际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份额更是逐年上升,由于起步早,国际知名承包商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已臻于佳境。因而,中国企业若想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就不能永远停留在低端的承包环节,停留在非主流市场。
第二,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新的“兵家必争”之地。近二十年来,国际知名承包商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入中国市场,虽然由于市场准入和适应性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成为国内承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但是他们在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具有的优势是明显的。当国内建筑市场持续迅猛发展,当国内的承包商、设计单位陶醉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际承包商牢牢占据着项目策划和规划、设计、咨询和项目管理等环节的高端市场。一旦中国市场增速放缓,一旦中国市场被要求按照国际惯例建设和管理,一旦中国市场的业主需要更高水准的全面且专业化的服务,国际承包商对产业链高端上下游环节的整合力和控制力将迅速体现出来,那时候国内承包商将不得不退守到更加激烈的承包环节去。二十多年前,日本大成在建设鲁布革水电站工程时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促进了中国建筑业和项目管理的改革与进步;但是,明天他们又会以何种方式再给我们上一课呢?
第三,中国建筑市场的持续向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现阶段国内承包商要把国内建筑市场作为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我们要把握住机会,从产业链上而非单纯的承包环节寻找最有效的突破点,逐步形成对产业链相关环节的整合力和控制力,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着力于品牌价值、整合能力、服务能力和赢利能力的提高。如果我们对本土市场的整合力和控制力得不到提升,或者还是一直停留在机械式的组装阶段,想在国际承包市场有所建树、取得实质性突破是极为困难的。
三、工程总承包的核心能力:对产业链的整合力和控制力
从战略思维看,工程总承包不仅仅是一种“建设”方式,更是一种竞争能力,其价值在于要求我们从全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和视野去挖掘、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价值。因此,对于承包商而言,工程总承包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就是对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有效整合或控制。
1、整合或控制既不是简单组装也不是完全内部纵向一体化
简单而机械式的组合已经被实践证明对于打造持续的竞争能力的局限性,于是另一个倾向出现了:不少国内大承包商开始走上“内部纵向一体化”的道路。按照打造完整产业链的要求,承包商开始尽可能多地涉足与承包相关的产业环节,这种做法短时间看可能很有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一策略很难保持长久竞争优势。国内几大建筑集团虽然在核心业务领域各有侧重和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企业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陆续实现了整体上市,在战略取向上出现了另一层次的同质化倾向,例如:规模竞争、有限多元化、延伸产业链、围绕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开展投资业务等等。因此,今后国内几大建筑集团将在这个层面展开更激烈的竞争。这个结果也是由建筑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多元化。优秀的承包商一般都会采取相关多元化甚至多元化战略,这即是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自然结果,因为建筑业各业务领域之间(横向),在市场营销、技术、资源、管理等层面能够共享、产生协同增强效应的因素非常多,采取相关多元化既可以充分利用产能与资源,也可以控制风险。多元化带来的影响就是一个企业很难真正打造出一个所谓“完整”的产业链,一味地追求内部纵向一体化,往往会陷入另一轮的“大而全”的困境,造成竞争资源的巨大浪费。
属地化。市场是当地的,产品是固定的,资源是流动的,管理是大跨度的,属地化或当地化水平跟不上,造成的困扰和浪费将是非常惊人的,而属地化天生便与内部纵向一体化存有冲突或矛盾。
因此,产业链的完整性并非是指统一在同一“LOGO”下的形式上的整合,而是在于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控制能力,很好地整合上中下游的利益相关者和资源,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2、全方位、多层次打造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要消除行业与条块长期分割而造成的一体化障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障碍不仅仅发生在施工承包环节,纵观整个产业链的各个方面,从设计、咨询、监理到行业管理、政府职能等等,都存在着明显分割的痕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即使国内大建筑集团想采用内部纵向一体化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也将是困难重重。我们应该针对产业、行业、市场的现状,全方位、多层次去整合资源,打造承包商的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就实现的途径或方式而言,有如下可供参考的路径:
策划、管理环节:聚集高端和专业化人力资源。这些环节是建筑业的高端和源头,对整个工程的价值和建设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国内一些大建筑集团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优势,现在需要的就是将分散的资源尤其是高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源聚集起来,有意识、有步骤地进入并很好地与自己的主营业务结合起来。
规划、设计环节:将既有设计资源与企业承包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相结合。可以以现有的设计资源、平台等为基础,充分发挥在设计等领域形成的源头优势,并尽快与企业的承包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相结合,逐步增强对规划、设计等环节的整合能力,协同打造企业的一体化整合能力和工程总承包管理能力。
原材料供应环节:夯实集中采购和物流管理平台。承包商虽然不能左右原材料供应等市场或环节,但应该逐步增强对供应厂商的影响能力,可以以合作、联盟或其他利益共享或风险共担的方式,利用企业现有的集中采购平台(或能力)、资金能力以及物流参与或控制能力等来实现对原材料环节的整合能力和影响能力。
市场营销环节:提升品牌价值和区域化优势。以系统与立体的项目营销网络与营销策略,尤其是品牌的建立和区域化的营销系统的建立,增加对市场营销环节的控制力。
劳务供应环节:增强总部管控和人文精神。工程总承包的比例在增加,工程分包的比率也在同时增加,劳务供应已经成为制约项目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劳务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但是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或者办法不多。目前国家十分注重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筑行业在这个方面的管理缺陷。承包商应打破现有的一些利益障碍,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提升总部对项目的管控力度和能力,以长期眼光、人文精神等来增强对劳务供应环节的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
业务整合环节:专业化指导下的多元化。以强化专业化来增强对横向业务领域的影响力和整合力。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多元化并不排斥专业化,相反更是要倡导专业化能力,企业应集中有关的专业资源,通过相关领域专业化能力的提升和平台的打造,增强对相关业务领域的影响力和整合力。
3、运用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放大和培植核心能力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建筑集团的综合实力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实现上市以后,可以运用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快速而高效地执行战略,巩固和放大既有的竞争优势。善于运用资本的能力是很关键的,并购和投资(如房地产、基础设施融资建造等)是目前首选的资本去向。建筑产业和产品特征决定了这个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不十分明显,有时候还会产生很多副作用,因而,在并购或重组时,要抵御住规模简单叠加的诱惑,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远景、战略,按照能够提升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控制能力的要求,按照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承包主流市场、有利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去实施企业的并购、重组。
而不断增加的投资规模更是企业完善产业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时机。无论是房地产投资还是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当我们自己成为开发商、投资商时,此时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工程总承包成为自然的选择,我们自己如何理解工程总承包的内涵和价值,如何在这些项目中体现工程总承包的能力和价值,就显得意味深长。可以说,这是承包商体现能力的地方,更是承包商培植、打造一体化整合能力和工程总承包最佳的机会与平台。
4、以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和标准化能力巩固和强化竞争优势
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控制力,是指企业在其占据的产业链环节上具有不可撼动的优势,或者说是一种排他性,一旦具备了这种优势,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竞争力。如果这种优势能够在全球体现,那么企业就具备了全球性的竞争力。而这种优势的关键内涵可能是某一种核心技术,也可能是拥有的专利技术,还可能是产业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有“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之说。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以知识管理和标准化能力不强而遭到诟病,主要原因之一是承包商更关心于直接交付的工程产品以及带来的承包利润,而不去或者很少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项目实施和管理的成果,并加以整理、优化和提高,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并进而提高企业长期、持续的收益或效益。因而,即使在同一个企业、同一个项目中,也可能会被人为地划分成割裂的职能或阶段,造成企业内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知识不能共享,能力不能共享,也就谈不上标准化了。企业只有真正按照纵向一体化整合管理的要求,资源拉通、信息共享,才可以真正提升知识管理和标准化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标准化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巩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目前,政府对建筑市场的管理模式、方式,业主对成本的理解,承包商的工程总承包能力,以及整个市场对于建筑产品的价值认同等等,都还处于一个不成熟、不统一的阶段,这就注定了工程总承包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因此,如果我们此时还是过多地去探讨工程总承包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意义并不大。承包商应冷静、清醒地认识到工程总承包作为一种建设模式,对企业、对业主、对整个建筑产业的真正价值所在,转而关注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态势和特点,专注于对产业链相关环节的整合能力、控制能力的打造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以获得高附加值的回报,这才是发展工程总承包的关键所在。
- 1一级建造师答疑精华:206号文与08规范
- 22015年监理工程师复习资料:申请施工许可证的条件
- 32015年二级建造师考试知识点:混凝土的配制
- 4一级建造师机电知识点:机电工程招标文件编制的内容
- 5来宾磨东大桥拱箱吊装施工简介
- 6相对式接头轨道的配轨设计规定
- 7转包和分包的区别?
- 8新建石林至锁龙寺高速某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 9承插型盘扣式钢管双排外脚手架构造要求
- 10面向GIS的大比例尺航测制图
- 11我国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改革
- 12清远2015年注册咨询工程师考试报名时间为12月15日至1月15日
- 13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百问百答(6)
- 1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做法
- 15关于对桥梁结构施工方面的研究探讨
- 16公路桥梁拉索式连梁装置设计参数化研究
- 17天津一汽丰田研发基地
- 18夏季高温施工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 19[内蒙古]城市道路工程砂砾垫层专项施工组织设计
- 202015咨询工程师学习指导:免试部分考试科目的条件
- 21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综述
- 22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快速发展拉动IT需求攀升
- 23外墙的保温隔热可采用的方法
- 24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
- 25[甘肃]新建铁路工程总价承包施工组织设计525页(路桥涵隧轨道)
- 262015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法课程讲义(20)
- 27一级建造师复习资料:线缆损坏的措施
- 282015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每日一练(8.18)
- 29应用高分子材料整治铁路桥梁支座病害
- 30[天津]功能地下室专项施工方案(鲁班奖工程)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