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语境需要建筑评论
建筑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空间,也是人所创造的社会、物质和精神空间。中国科技史大家朱亚宗教授在1993年所著的《中国科技批评史》中指出:全部人类的文化史,归根结蒂只有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的两条基本线索,即文化创造史与文化批评史,他认为人类第一个深刻的科技评价专家是2000年前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而东方的科学主义先驱当属1700年前就明确提出数学美与科学美概念及价值观的中国数学家与思想家刘徽。建筑作为科学艺术的结晶,评价及分析建筑评论显得尤其必要及迫切。当代中国建筑评论的系统研究者、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在他的《建筑批评学》中指出:“20世纪是批评的时代,也是建筑批评的时代……当代批评的文化转向,都与建筑批评有许多类同。”此外,郑院士以他20多年建筑评论的教学与实践,还极为详尽地揭示了建筑批评史略,给出了国内外应关注的建筑批评大家的分析。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也提出:“当下我们面临着建筑评论的贫乏和缺失。这可能是对社会上学术评论、文艺评论、音乐评论、建筑评论的共同认识。即以建筑业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镇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建筑业的规模、产值、影响都在社会上有目共睹。虽然在建国60周年时的重点图书《建筑中国六十年》的七卷本中专门列出了建筑评论一卷,但在建筑创作的现实中,建筑评论常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这表现在时至今日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可以自由展开建筑评论的环境和氛围;主管部门的权力和业主开发商的强势主导了评论的话语权;物质利益的贫乏,使得评论队伍成为偶一为之的兼职;在评论方式上评奖多于评论,更多是应景式、急救式、快餐式的文字,颂扬、溢美的自诩或吹捧时有成见,酷评又偏于情绪化。严格说,创作和评论应是建筑事业不可缺少的两翼,就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才能运转顺利自如,如果变成了独轮车,自然就会歪歪扭扭,举步维艰了。同时,建筑评论的繁荣与否,也是建筑创作发展状态的重要标志。”所以,展开建筑评论不仅是要去除行业及社会的种种误解与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写下思考,留下记忆,在一个个博弈、逃避、漏洞、非真相中找到新的思考。
建筑评论与时代的关系是尤应关注的,对此有太多的业界认知。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成为追求现代化、审视现实及建筑师需要反思的时代,建筑设计的职业生态环境、跨文化对话等需求也营造了日趋成熟的建筑评论的氛围。建筑的话题是我们观察城市面貌上极丰富的一页,围绕城市化高速发展以及城市事件与人;围绕那些喧嚣的真相辩论,建筑界内外都需要思考、批评与预测,如何把它们装入城市建筑历史的谱系中,如何读懂建筑与社会,如何从建筑与文化中感受到力量等都是“建筑评论”的意义。
在建筑文化与评论的“百花园”中,如邹德侬教授2011年8月推出的《看日出——吴冠中老师66封信中的世界》一书,就是一部极有建筑与美学遗产价值的好书,其话题至少传达出一种学科交叉的广博内容;“建筑评论”就应为其崇尚自由、百花齐放的思考去评说,这是界内鲜有的建筑文化与美术结合的评论典范,同时,邹德侬教授本人关于中国当代建筑思想的评说也是需要建筑评论予以深度挖掘与传播的。重要的是要用足够的智慧去获取自由,真正体现让优秀的头脑与文字来洞见“建筑世界”。建筑与民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主题,面对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及其新馆设计展开的新中国“北京十大建筑”的历程,人们也难免想到权力建筑的种种雄辩术,如从希特勒、墨索里尼到萨达姆,几乎所有这些20世纪的独裁者,都在用建筑铺垫着自己的权力之路。希特勒曾疯狂地指出:“宏伟的建筑是消除德意志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对此哲人尼采也说:“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人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意志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再如纪念建筑或称“事件建筑”,也是日益受到关注的实用性设计与文化相融合的一个命题,在这方面的重要文论也应予以高度重视。
当下的时代何以需要建筑评论,当下时代语境的斑斓且丰饶何以需要建筑批评审视的力量,这里有建筑理论与建筑师技能训练上的被误读,更有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领衔下“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的系统化成果剖析与论断,它所揭示的建筑设计现状是:城市建设乱象与价值观的混乱、城市建设文化的同质化与泛西方化、政府权力决策代替科学与法治、混沌的建筑学科地位与建筑师创作生态环境危机等,都对跨文化对话、展开经常性有深度的建筑评论寄予期望。风骨或风格是建筑评论应坚守的,没有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做导向,没有犀利且独到新颖的观点做基础,是难有真正的令业界信服的建筑评论平台及品质的。
从此种意义上讲,建筑评论一定要成为整个中国建筑文化自信、自强、自尊塑造所需要的“工程”,它可能并不浩浩荡荡,或许还默默无闻,但它折射出的建筑人文精神及后劲却是永恒且值得期待的。我们推崇的建筑评论语境是拥有多元文化的界面的,其“后劲”来自于敢于不断洗涤某些作品身上的文化污垢;敢于正视不确定性的“风尚”及“口号”之冲动;敢于担负起批评与评论之社会责任;敢于融通古今中外建筑文化的多样化胸怀并发现真正的可贵力量;敢于坚持建筑理论的风采与思想设计与传承的魅力,用启蒙之光去找寻学思历程……
据我所知,马国馨院士、郑时龄院士均认为:评论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感觉到体悟的过程。需要身份独立化的专门的事建筑评论的职业队伍,根据专业程度可划分为四类:专家、艺术家、公众和业主。其实专家和艺术家有相近之处,他们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背景,具有经过长期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批评意识。或者说他们应有社会正义感、有社会良知、富于人文关怀、为追求真理和探索事物规律而坚持自己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和成果与公众共享。这种学院式的评论,由于有自己的知识准备和术语探索,具有一定权威性。
如同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只追捧成功者一样,同样一个城市建筑的评论机构、学刊及其主题也不应人云亦云,这是因为建筑师的人文修养需要表述,建筑创作中的社会良知尤其是设计品质的“功与过”更需要认知。如原创设计随着全社会的人人创新之追求,变得越来越被建设方所推崇,但事实上真正的创新设计谈何容易,也是难以做到的。现实中建筑师往往忽略了对中小型项目精当且“本分”的创作,尤其是放松了在诸多“为民设计”作品上的追求。建筑的原创力,是创造自我建造规则的能力,其结果的获得取决于建筑师的自我意识、取决于建筑师面对他者视野下的抉择。建筑设计与某些类型的设计不同,不能凡事必求创新,在业界内倡导原创能力已是一种高标准,是一种重要的品质维度。因此,建筑评论在这方面确有“功与过”的评说空间,建筑评论在这方面的“贡献”将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至于“建筑评论”的使命,我在一篇文章中作了如下归纳:⑴评论是一种解惑,因为结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的,批评家必得通过证据一步步地将它提示出来;⑵评论的最高境界是对话,哪怕它讲出的是公认的真实或者是少数的真理;⑶评论的文风是内敛的,要杜绝思维的单一、文体的八股、语言的贫血以及用偏激充斥创新;⑷评论要同时兼顾以人和理为重,只有人、文的互动才可总结出不可回避的经验;⑸评论是以真理与善美为目的的文字,是一个既绝美又深刻的过程。在评论与传播时有的关键词必须得到重视:进一步省思,建筑评论应有的学术求索应坚持如下原则:其一,它从评论话语权与“事理”分析视野上,搭建起以建筑批评为中心的跨领域、跨文化、跨学科平台;其二,它在坚持方针导向的基础上,确保评论主题既尊重潮流和方向,又对行业发展有指导性及前瞻性;其三,它不是平庸的建筑设计作品的“护身符”,更反对“任务评论”与“被动评论”等泡沫化,要坚持以作品为中心的评论原则;其四,建筑评论要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不能只是体验、感悟和表象的评说,而要从文化发展的视野看其作品与理念,是否能领悟现实、服务社会并传播于公众等。
- 1[巴中]2008年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考试07.12.25至08.1.25报名
- 22015年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每日一练(1.26)
- 32012年中国房价走势分析预测
- 42015招标师考试《项目管理》知识点:国际货物运输
- 5铁路轨道验标的编制原则
- 6招标师考试科目有哪些
- 72015年安全工程师《生产技术》辅导资料(63)
- 82015年咨询工程师考试项目组织与管理考点:咨询工程师项目管理主要任务
- 9中铁十三局集团三公司沈阳五爱变进线电缆隧道暗挖段1#-2#间胜利贯通
- 10高处作业的安全要求?
- 11一级建造师答疑精华:什么叫空闲时间
- 12一级建造师复习资料:透层的作用和适用条件
- 13桥式起重机安装分部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 14水利水电实习报告
- 15邯郸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即将启动
- 16竣工决算的作用
- 17【硕士】固沙保水复合材料的研究
- 18湖南省洞庭湖区挖泥船筑堤堵口试验研究报告
- 19三维电极反应器及其用于处理有机废水
- 20轨检车在地铁轨道设备养修中的运用
- 212015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法课程讲义(20)
- 22外墙保温材料现场堆放要求
- 23铁路路基土方路堑施工的注意事项
- 242015招标师考试招标采购案例分析精选27
- 252015年招标师通过率是多少
- 26中国铁路加速驶入非洲
- 27中国港湾中标沙特吉赞JIGCC取排水口项目
- 28[湖北]2008年度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考试08年1月4日至13日报名
- 29[硕士]既有预应力空心板梁检评与再利用研究
- 30[深圳]07年咨询工程师考试11.27-12.22日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