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在这个变革的年代,如何厘清进退边界考验着中国企业的平衡能力。面对工程机械行业整体性的断崖式下滑,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千亿级企业——徐工集团已经发现了弯道赶超世界顶尖公司的最佳时机与路径。
作为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坚定地判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春天还很长,盛夏更没有到来。”而王民要做的就是带领徐工“军团”在盛夏到来之前全线“珠峰登顶”,从而实现世界顶级航母企业的战略构想,也由此开启了新工业精神引领下的中国企业跃升之路。
如今,徐工军团已经全面吹响登顶号角:起重机械板块中移动式起重机继续巩固全球行业领先优势,履带吊做到国内行业第一;铲运机械板块中装载机进入行业第一集团军;挖掘机械板块独立创建近五年,在中国市场与外资品牌份额旗鼓相当,跻身中国行业前两强;混凝土机械板块徐工品牌与德国施维英公司协同站稳全球行业前三强的脚跟;道路机械板块加快筑养护机械成套性、一体化培育,跻身全球行业前五强。
即使是徐工的新生力量也颇有“勇闯天涯”姿态——徐工基础工程机械、重卡和塔机不仅每一板块的规模均接近20亿元,而且基础公司、塔机公司利润连续翻番,重卡利润大幅增长,成为徐工一路疾驰中的新亮点。
从“负重的奔牛”到“智慧的大象”
有一段时间,徐工一直被外界称为“负重的奔牛”——不管背负怎样的压力与重量,绝不轻易减员减负,负重奔跑。
在那段忍辱负重、坎坷前行的艰难岁月,主要竞争同行都追了上来。“都听到同行追赶的脚步声了,曾经两家主要同行加起来赶不上徐工,慢慢地一家都快追上我们了。”王民回忆当时的境况不免唏嘘。
最终徐工挺了过来,而且历经磨难,腰板更加硬朗、健壮。“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前瞻徐工的未来,而且更多的是对这个老国企铮铮铁骨的担当。”王民表示。
“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从使命,到目标,到路径,徐工从未放弃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即使面对诱惑、面对压力,坚定与坚守永远是徐工不变的本色。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才能与航天、高铁一样,成为可以傲视全球的国家名片。
如今,在世界工程机械的大舞台上,徐工已不再介意跨国公司的态度和眼光。舞步惊艳,纵横驰骋,俨然“舞林王者”风范——世界最大能级徐工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已经实现了全球首吊,这台“巨无霸”突破了全球履带式起重机行业6万吨米级技术的局限,开创了8.8万吨米的世界级高度;徐工生产的世界最大1600吨全地面起重机、国产最大12吨装载机等都已与国外同行站在同一平台上;在众多的出口大单中,出口委内瑞拉的一单就是7.5亿美元、共计6000多台,是全球行业第一大单。
对于未来,徐工有了非常明确而清晰的目标:始终坚守工程机械主业,并以登顶的决心和勇气用5年左右时间,跻身世界行业前三强;不仅追求销售规模,而且看综合指标;只要上去,就不能下来。“2020年,即徐工集团组建30周年时,我们要初步建立起世界级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产业基础,主导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性能都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王民告诉记者。
新工业精神:惟强不惟大
溯源徐工经验,又好又快,强中求大,这是徐工的发展逻辑。追求有质量效益的增长,追求内涵式的发展,构成了徐工不容置疑与挑战的行动指南。
对于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
制造业的重生与再造,转方式、调结构都将是一项长期任务,是持久战,更是一场痛苦的转型战役。要告别这种简单粗放、不可持续的旧模式,就要培育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新增长点,向结构调整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益。
回忆起刚刚结束的上海宝马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Bauma展),徐工几乎所有的产品线负责人都有一种“扬眉吐气”的快感。在展会上,徐工集团不仅在科技、产品等方面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在理念、文化、管理、品牌等维度的软实力也得以充分展示。
在上海新国际会展中心,徐工集团以“高端引领,绿动世界”为核心主题,首次重磅推出了由240吨级电传动矿用自卸车与400吨级挖掘机大型成套矿山施工机械联袂展出的“矿山双雄”,成为国内首家能够提供超大型成套矿山施工机械的制造商。这也意味着徐工开始从单纯的设备制造商向更具技术高度和内涵的成套化方案服务商升级,跑在了工程机械行业新竞逐序列的最前沿。
更让徐工人欣喜的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产品创新竞赛越发理性与成熟。过去单纯强调更高、更重的技术指标比拼的情况在这届Bauma展上已经不见踪影。这和徐工一直强调内敛式研发的务实风格高度一致。
此前,很多企业更乐意去做“之最”的攻坚攻难,殊不知,在突破重大核心技术的基础中,中国要真正达到发达国家工业水平,需要同时构建起注重工艺细节创新、极致用户体验的新工业精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徐工核心零部件板块的创新之旅。相对于整机创新,徐工已经把研发触角瞄准核心零部件技术——高端液压油缸、液压阀、新型变速箱、智能电控系统关键技术,并形成了成套解决方案供应能力,从而突破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有力地支撑了徐工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主动权与制空权。
从重商主义到新工业精神,徐工选择了一条产品归核的演进之路,一切以德国工业精神作为标杆,创新、融合、升级,完成了一个中国工业企业迈向世界一流公司的战略嬗变。
大创新立命,微创新立市
走进徐工任何一个产品线板块,你都能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浓烈的创新热情。在这里,每一个产品线都有自己的世界级对标企业。而每一个板块的操盘手都清晰地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拼的就是耐力与信念,那些玩不起的选手终将被淘汰出局。
这将是一场检验中国工业振兴成果的硬仗:在起重机械上,徐工要全面赶超的是德国一家顶尖企业;在挖掘机上,则以日本一家顶尖企业为对标对象,力图全方位赶超。而在整体战略对标上,徐工自然而然将目光放在了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目前的龙头企业身上,其重点战略被概括为“三高一大”,即“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吨位”。
而徐工的底气与硬气来自已经开始构建的世界级创新平台。2012年底,位于徐州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0亿元的徐工研究院新址启用,涵盖了技术研究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实验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发管理中心五大中心。
如今,这个世界一流的全新创新平台正日益成为徐工集团的智能“芯片”和创新“中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性的创新技术都从这里发轫,行销世界。
在以徐工研究院为大创新战略的组织体系里,还有遍布各个事业部的研发团队,更加贴近用户、更加贴近市场,高效灵活地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微创新群落。如果大创新战略是徐工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微创新无疑就是快速适应市场、赢得用户的重要利器。大创新与微创新的相互补台、相互支撑,形成了攻无不克的协同效应,树立了徐工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新高度、新形象。
在上海新国际会展中心,由徐工创新平台潜心研发的精品甫一亮相就赢得了“满堂彩”——行业首创的整机安全拆装平衡技术与快速拆装设计塔式起重机,融合轻量化结构设计的第二代履带起重机,新一代轮式起重机则聚焦“绿色节能”“科技智能”“超高性能”,代表着徐工及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新常态下的创增长
新常态的声音以极大的穿透力回荡在新一轮中国工业革命的上空。上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判断。
作为新常态的一个缩影,工程机械行业也发生了由“黄金十年”转入“中速时代”的深刻变化。王民开始思考:“徐工第二个1000亿靠什么赢得?靠老办法不行,必须依靠‘三个更加注重’强健筋骨: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体系运行的效率和务实;更加注重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而这恰恰就是新常态下企业创新增长,乃至创造增长的动力密码。在徐工各事业部负责人的思维中,新常态为重新塑造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提供了契机。在即将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也将作为重要目标被提出。在此背景下,徐工攻高端、重转型和促升级之路也成为了新常态企业变革的活体样本。
王民曾经表示,大型起重机之所以能吊装起巨大的重物,离不开它身后更重的砝码,对于一台机器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制造什么和怎么制造,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徐工转型的真正出路就是成为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家砝码”。
坚定而后坚实。坚守中变与不变的辩证融合考验着徐工的经营智慧——变的是对市场需求、用户体验永不止步的创新追求,而不变的是对梦想的执着、对产业的坚守、对信念的专注,初心不改,矢志不移。丢掉幻想,去除浮躁,变革创新,徐工模式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