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培训的第三条道路
管理培训的第三条道路
传媒业有机会把手里的咨询公司、培训公司、大学等资源整合好,那么它就由平面的力量变成了立体的力量
开栏的话:
2008年下半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扩大和深入,中国的企业也走入经济严冬,很多企业原就处于低端、低价、低利润的境况,加上对营销的不重视或者理解有所偏颇,以致走入了同质化的死胡同,完全丧失竞争力。只有科学的管理,尽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技术含量和质量,才能杀出一条生存之路。向管理要效益,是每个企业在这个冬天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智囊》杂志从本期开始推出“智囊名人堂”栏目,每期推出一位管理界资深人士,为广大读者就培训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解读、分析、点评,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这个行业,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管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本期特别邀请北京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思卓教授做客智囊名人堂,一起和大家探讨如何通过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
管理培训市场需要“破局”
《新智囊》:现在业界有一个很流行的提法,说企业的冬天,是管理的春天,是管理培训界的春天,您认为现在管理培训界已经迎来了整个行业的春天了吗?
杨思卓:其实管理培训界和企业一样,在经历一个冬天。但是培训公司本身就是耐寒品种。在冬天往往更有生机。当然,对于合格的管理培训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对于那些先天不足的机构来说,这将是一个很艰难的时期。你看,有的培训机构,在冬天里已经生产“羽绒服”了,但是有的机构在隆冬还是卖“夏装”,而且自己也还穿着T恤。
《新智囊》:管理培训这个市场是一个多大的蛋糕?
杨思卓:2007年美国和中国的人均GDP比值是20:1,但是人均教育支出比值却是43:1。中国企业竞争力不足,是专业团队的竞争力不足,从成长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企业培训投入不足。而在需求产业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培训产业方兴未艾。如果按照培训支出为教育总支出的30%来计算,未来管理培训的市场规模将由100
亿达到300
亿人民币。可以说,培训产业是一个金矿。
《新智囊》:面对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竞争相对非常激烈,目前国内的培训市场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杨思卓:原来的管理培训市场是二元结构,一块是大专院校,一块是专门的培训机构。同时,现在的管理培训市场是三足鼎立的格局,分别是大专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商学院各据一方。
《新智囊》:对于很多需要管理培训服务的企业来说,他们可能并不清楚大专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商学院之间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因此也很难来决定到底找什么样的培训机构才是自己所需要的。您作为管理培训界的专业人士,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三方各自的优劣势?
杨思卓:简单来说,在目标上,大专院校注重的是提高素质,培训机构是提高绩效;在内容上,大专院校注重系统性,培训机构注重针对性;在重心上,大专院校是书本式,培训机构是人本式;在方法上,大专院校采用的是讲授式,主要是“让你懂”,培训机构采用的是教练式,主要是“让你会”。
大专院校是系统性的,专业机构是精专的,企业商学院是务实的。
但是他们也各自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训机构的优势是特色加实用,但是这个领域鱼龙混杂,急功近利,像西药;大专院校的优势是品牌加投资,讲究细火慢工,就像中药,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比较隔靴搔痒。
联盟阵线更具服务优势
《新智囊》:您刚才说到,现在的专业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能否说得具体一些?
杨思卓:我举深圳的例子来说明。在深圳做企业咨询的机构有100
多家,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两人公司,但是他们一年就能有五、六百万的营业额。不仅在深圳,在北京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现在市场上10%是这样的公司,有一两个比较好的老师,大家都在卖他的东西。还有90%的公司是本身一个老师也没有,也没有自己的产品,就是做中介的,找几个老师讲课,然后自己做宣传,然后招生,可以说是一边找老师一边找学生。这在其他行业里可能过得去,但在管理培训业里就有问题了,因为培训是一个持续性的服务过程。
可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一些名师并不愿意给企业做深入的服务,不是他们职业道德的原因,根本性的原因是这样不经济。他给不同的客户讲课的时候,他只要讲好自己的这个内容就可以了,只需要复制,不用再开发。而那些做二道贩子的公司,离开了老师离开了专家他们做长期服务也不划算。反过来说,企业其实是需要有专门的机构给他们提供长期服务的。
比如,有的培训师以给职业经理人培训著称,总结出来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说只要职业经理人不犯这11种错误,那企业的管理就上去了。可问题是,老板犯了错误怎么办?老板犯了错误职业经理人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还有底下员工不行的话,职业经理人也没招。一堂课只是中药里的一味药,要治企业的病不是光用哪味药就可以的,而是要用一套药,必要的时候煎药、手术等。现在市场上大都是只卖一味药,而且还要说吃了我这味药,包治百病。企业需要的是系统地研究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今天吃这个药明天吃那个药的。但是目前很少有咨询公司这样系统地去做了。
《新智囊》:是否可以这么推测,如果有第三种培训方式出现,就有可能在这个市场上开创出一片蓝海?
杨思卓:没错。现在已经有一些管理类的媒体联合管理培训界来为企业做服务,他们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在平时大量的采访接触中,他们能够很清楚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他们手里又有很强大的咨询界的资源,把这些资源整合好,与企业的需求对接起来,他们进入管理培训这个领域,基本上就是大炮打螳螂了。
资源整合以“秦灭六国”
《新智囊》: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花了大价钱来做了培训之后,能否给他们带来实质的收益?
杨思卓:其实企业很虔诚地去吃这些药的时候,并不是不治病,只是治得不彻底,吃错药的时候良药还会变成毒药,现在很多企业吃错了药,已经犯病了。比如有的课程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听的,有的是典型的老板课程。但是如果一个老板去听了职业经理人的课程的话,那他回来就不会经营企业了。
就好像现在培训师,或者MBA课程也都跟老板说,要放权,把企业的事情交给职业经理人就可以了,你可以去当作家,去旅游,为什么还非得自己那么辛苦地去养孩子带孩子呢?把孩子交给保姆就行了呀!可实际的情况是,往往一个老板旅游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孩子被人拐跑了。
《新智囊》:在您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杨思卓: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老板没有学统御之道。老板有老板的课程,职业经理人有职业经理人的课程,吃错了药,就会出问题,可现在的大多数企业没有这样的觉悟,是药就吃。我在接触一个企业的时候他们老总就跟我说,自己带了9个部下去听一个很知名的职业经理人课程,教老板怎么修理经理人。结果学完回来之后,老板的那些修理招数都不好使了,一用,经理人比他还聪明,这是何苦来着?帝王之道和将相之道,培训的要点是不同的。
目前来看,如果媒体与咨询公司、培训公司、大专院校结成战略联盟,我认为这种实力是不可比拟的。可媒体没有产品怎么办呢?整合资源。媒体手里有那么多的咨询公司、培训公司、大学等资源,整合好这些,那么它自身就由平面的力量变成了立体的力量,其他机构也在整合的过程中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可现在这一块整合得还不够。这么多的资源,要整合起来也是不容易的,因此需要我们考虑长远利益,整合好这些资源,我觉得就是“秦灭六国”。
来源:新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