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甲方项目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客户案例 | 在线试用
X 关闭
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学校OA管理系统 > 相关系统 > 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高职教务管理系统中课程编码的研究与实践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摘要:课程编码在高职教务管理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安全。本文针对课程编码现状,根据信息编码原则,分析课程属性,提出编码方法,推进课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   一、课程编码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代码以数字型代码为主,也有使用数字与字母混合型代码的,代码的长度从5位到10位不等,代码表达的信息主要有:①开课单位:开课分院/部或开课分院/部+开课系/教研室;②授课对象:授课对象所属专业或授课对象所属专业+专业方向;③课程性质:必修/限选/任选或公共素质课程/专业技术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④所属人才培养方案年级及课程所在学期;⑤课程顺序号;⑥学分。

  按照以上编码方法能够实现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均对应唯一编码,但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会出现不同编码,如全院有20个专业开设高等数学,高等数学就会出现20个编码,并且同一专业同一课程不同年级编码也不一致,这样的编码方法甚至导致系统难以统计出全院开课门数,给课程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二、课程编码原则

  课程编码属于信息编码范畴,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通常可归结为唯一性、完整性、可扩展性、稳定性、规范性、实用性和简便性等。

  课程编码是指赋予课程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即以数字或字母等字符来代表课程的名称、属性、状态等。高职院校应在国家标准、教育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已有标准的基础上,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设计课程编码规则。课程编码的目的是便于校内数据在数字化校园或系统之间的交换、流通和共享,编码规则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相关信息的采集,以及课程管理工作。

  三、课程属性

  作为编码对象的“课程”,包含两方面的属性,一是反映“课程”实体的属性,如课程所归属的学科;二是反映“课程”实体与其他实体关联的属性,如课程的开出单位,课程所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在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等。其中反映“课程”实体属性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实用性差,可读性差;而反映“课程”实体与其他实体关联的属性,则可能由于院系调整、教学计划变化等原因而变动。

  四、课程编码方法

  课程编码应与课程属性息息相关,反映课程全部属性的编码虽完整、唯一,但过于烦琐,并不适用,在编码过程中,需要用户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把握各项原则的“度”。对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而言,唯一性是编码的底线,如图1所示,通过开课分院/部(1位或2位)+开课系/教研室(1位)+课程顺序号(2位)+课程区别码(1位)的5位或6位的编码方法,容易实现唯一性要求。使用这样的编码方法,所有的课程均由系/教研室开出,如个别公共选修课程为个人开出,不隶属于开课单位,则需虚拟一个开课单位。

发布:2007-03-30 11:40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