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忧思与对策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1998年后大学扩招,加之大学办学自主权增大和国家政策的宽松,民办高校乘势发展,从少到多,从小到大,截至2013年6月21日,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而所谓的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民办高校作为高校一种新类型,同样具有所有高校的精神,即融先进、科学、卓越、好学于一体;同时,民办高校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重点凸显“职”,即培养的是集服务、规范、诚信、创新于一体的职业性人才。可以说,民办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寻找到了成长的路径。特别在2014年3月,教育部推出将600多所本科院校改为职业技术学院的新举措,并出台两种高考模式,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将结束了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的大学格局,沿着学术型和技能型两条道路前进。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成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南。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当前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大潮的冲击,特别是市场利润最大化的驱动,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出现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养成。而这有悖于实现“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民办高职院校对大学精神的忽视。当然,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并非一蹴而就,何况,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不重视大学精神建设,“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在民办高职院校更是遥不可及。
鉴于以上考虑,本文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主体,以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为中心,对其现状及对策提出以下思考:
一、民办高职院校短视行为严重
高职教育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这些纲领性文件中,强调的是立竿见影式的“学以致用”,很难抽离出一种“无用之学”,导致如学者所言“现在的大学教育,服务于谋生、就业的风潮很盛,学生开口是工作,闭口是就业,他们进入校园之后,没过上几天安静的、不闻窗外事的、清心读书的时光,大学搞得像商场、战场,每天都热火朝天。” 一言以蔽之,民办高职院校短视行为严重。
1.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
在教学及管理运作上,民办高职院校基本参照本科高校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甚于学生、强调教师的教甚于学生的学、强调课堂的讲甚于教学做一体。无可厚非,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上,高职院校责无旁贷。但是,高职院校必须拥有自己的特色,必须在学科型大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开辟新路径。因此,我国的高职教育走出国门,大胆借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铸就国家经济腾飞的国家;在国内也大胆推行“双证书”制,还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办学时间短,是我国高职院校不能放眼终极目标的一个缺陷。
2.培养目标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明确提出,把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定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民办高职院校千篇一律的注重专业建设,以能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人才为办学重点。“你看现在学生报专业就知道,像国贸专业、经管专业,包括新闻专业,都是人满为患,文史哲这样的传统系别,报的人却越来越少。”可见,短平快基本成了高职院校办学的隐性存在。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市场环境洗礼下,已经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长久发展能力的培养,直接将办学定位为培养有文凭的打工者。
3.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也是民办高职院校存在的一大弊端
教育部提出,今后将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为了响应这一召唤,民办高职院校纷纷聘请行业一线的行家能手参与教学,并从政策上有意倾斜,以此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殊不知,从一线走上教学岗位的人员,由于缺乏专门的训练,在教学中屡屡失范,上课迟到、早退、课间接听电话、抽烟,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等,更有甚者,在行业里面的一些陈规陋习无形中被带入课堂,极大损害教师队伍形象。
最后,把就业率视作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准绳,更是民办高职院校短视行为的最大动因。每年的毕业季,官方需要每所高职院校上报当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教育部委托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也有很大比例倾向学生就业情况;就是在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上,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更是决定专业是否继续开设的一项硬性指标。而各民办高职院校也在市场环境中,为迎合官方的检查验收、考核评估,虚报数据,捏造假象也习以为常。如此一来,民办高职院校基本丧失了作为高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
二、民办高职院校也需人文教育
大学精神是所有民办高职院校的灵魂。它是在办学过程中自然萃取和人为养成。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历史根基和优良传统,片面追求高楼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市场化和教育大众化面前,高职院校逐渐丧失追求卓越的能力。因此,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真正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高等教育内部,来自高等学校对大学精神的放弃。”这样的放弃,体现出的是民办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因此,民办高职院校也需人文教育:
要强调加强“无用之学”。这里的“无用之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用”,按照谢有顺教授的理解,主要是指“淡化一点实利主义的思想,建立起一些超越、无用的原则,给精神的创造、想象力的勃发提供施展的空间。”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技能,还要加大力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们知道,这个世界既有物质的层面,也有精神的层面,有‘有’的层面,也有‘无’的层面。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有无相生的——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提出贵无论,也是这个意思: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只重有,而忽视无,他的世界观就是残缺的。大学一方面要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个人修养。许多时候,我们读书、上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用,有时也需学一点无用之学。无会生有,无用也可能会有大用。”落到实处,就是要让学生储备两种知识,一种是客观知识、技能知识,一种是主观知识、价值知识。唯有储备了这两种知识,一个人才能找到人之为人的价值坐标,才能建立起一种宽广的视野。
反观我国高职教育,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定为培养目标,如此塑造的是专才,而忽视的是通才。孟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梁启超也指出,大学在于“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陈平原教授也指出,“当前我国大学改革,缺的不是国际视野,而是对传统的理解与尊重。”可见,在民办高职院校再提大学精神,强调加强“无用之学”,倡导对传统的尊重,是很有意义的。
要努力做到让学校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要让大学精神在校内对师生形成一种隐性影响。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不仅仅在于学校拥有大楼和先进的硬件设施,更要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和独特的校园文化。诚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便是国人心中对名牌高校独特校园文化的一种概括。
那么,要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就得从环境建设做起。环境是精神的土壤,而民办高职院校的环境,也依然能够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因此,在考究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可以从其校园环境着手。而校园环境,又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民办高职院校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和院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要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最主要的是开展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即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所有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能体现学校独特的内涵和办学特色,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和追求的价值体系。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都会对师生起着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和催化超越的作用。这是一种精神的内化和文化的自觉,也是民办高职院校中环境育人的表现。
还要重寻师道尊严。在我国近现代,对大学的定义,基本趋于对大师的渴求。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竺可桢曾指出,“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近年来,由于社会日渐浮躁、尘世物欲横流,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市场化,功利主义强烈,办学基本以营利为目的,把学校变为收费挣钱的场所。在一些高校,师生关系明显物质化,教师成了“老板”……在这样的环境,师道尊严所剩几何,不得而知。以至于有学者自嘲:“今日高等教育有大学、无大师,有政策、无思想,有大纲、无灵魂,有地位、无尊严”。
谢有顺教授曾说“最重要的是没有停止过阅读,即便是在最烦恼无力时,你还是觉得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让自己始终保持思索和智者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同为一位高校教师,他的“始终保持思索和智者形象”正是对当下世风日下,师德沦丧的有力回应。
三、民办高职院校呼唤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沉淀中萃取出来的,而伴随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无法形成真正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何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均是源于大学精神的缺失。那么,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如何培育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笔者以为,关键抓好“创造、积累、实践”。
1.创造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在当前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同属大学,但天生具有的研究精神已明显缺失,在这里,需要强调技术技能的传承与教化。笔者以为,如要创造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可从文化着手。首先,借助社会舆论、政策导向、企业支持改变职业教育被漠视的倾向,通过典型案例正面宣传民办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果;并要推进高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凸显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形成的大学精神文化品牌。其次,有意强化民办高职院校教科研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营造教学、科研、生产、开发一体的学术环境,确立以科研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区域、科研引领队伍,科研增强实力的民办高职院校新景象,打破民办高职院校不做科研的局面。最后,以专兼职教师、管理者、学生、校友为旗手,打造“素质与结构并举、专兼结合、学术为先、技高为师、育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教师文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人文精神理念;“服务为本、职业情怀、经世致用、重技崇学、能力本位”的精神文化。
2.积累
荀子曾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大学精神的形成,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萃取出属于这所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国内外但凡具有鲜明大学精神的高校,无不具有以下特点:(1)学校领导班子尤其是校长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精神的标志。如哈佛的艾略特、清华的梅贻琦、北大的蔡元培、复旦的陈望道、浙大的竺可桢等。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是董事会(董事长)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体制机制较为灵活,对大学校长及领导班子的选拔更有主动权,这都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2)教师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处事均能做到“为人师表”,做到真精神自风流。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取决于有没有一批治学严谨、学术道德高、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教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有效推进了清华精神的形成;鲁迅、胡适、俞平伯、林语堂、梁漱溟等大师的出现,更是使北大成为“文化中国”的象征。民办高职院校也要有名师成就名校的理念,注重名师培养,为名师成长搭建成长平台,构筑施展才华的高地,发挥名师的作用。(3)能增强学生塑造母校精神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民办高职院校可通过收集整理历届毕业生的优秀案例,通过各种平台进行宣传,以此凝练母校精神和塑造母校形象。
3.实践
A·佛莱克斯纳指出,“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更有学者指出,“大学教育应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对新思想、新经验持开放的心态;它应该鼓励我们思考那些未曾检验过的假设、思考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民办高职院校要实践大学精神,首先就要做好顶层设计,对全局性和前瞻性做好总体规划,确定办学理念和行动纲领,之后由学校党政领导一手抓,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具体落实,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和谐环境。当然,在实践大学精神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抢占校园网络平台,加强校风建设。最主要的还是确立适应时代要求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目标,提出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园建筑风格等。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构筑一种大学教育的理想。因为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理想就连人格也谈不上,这样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
综上,在民办高职院校畅谈大学精神,或许不能让民办高职院校有速效性的改变。但是,作为一种理想,民办高职院校构筑大学精神依然还要继续。诚如有学者指出“这个社会,哪怕再庸俗和势利,也总要有人去谈论理想、坚持理想,而只要有少数的人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溃败站住,他就是这个民族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谢有顺.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N].南方都市报,2009-9-27.
[2]潘艺林.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陈平原.何为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海因兹·迪特里奇.知识分子危机与批判精神的复苏[J].读书,2002(5).
[5]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哲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6]孙硕.艺术类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建设的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7]李薇薇.我国当前大学精神存在的若干偏差及矫正思考[J].高教发展研究,2012(5).
[8]崔伟玲.新时期高职院校呼唤大学精神探析[J].华章,2013(32).
[9]陈玉华.略论高职院校之大学精神[J].程度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10]杜作润.中国大学精神:如何才能有?[J].大学教育科学,2012(4).
[11]胡象斌,石芬芳.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职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4).
[12]石秋丽.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及其重构[J].广西教育,2012(1).
[13]石芬芳,胡类明.大学精神在高职文化建设中的立体贯注[J].职教论坛,2011(6).
- 1技工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 2试论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 3深化多元办学模式改革 提升卫生人才培养质量
- 4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 5如何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
- 6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方法
- 7 中职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 8高职院校学生低碳生活调查及对策分析
- 9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
- 10中职会计重点专业建设研究
- 11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
- 1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 13中职导师制下的学长培养与应用
- 14民办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教改多元探析
- 15试论中职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
- 16学生社团管理系统设计功能模块简介
- 17一堂英语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一堂英语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
- 18艺术类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探析
- 19政校行企多方合作共建广州市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
- 20气相色谱法测定草莓中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方法研究
- 21中职德育课教学艺术策略初探
- 22承先驱之志 耀火炬之光——访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春旭
- 23 试论Moodle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 24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之我见
- 25PDCA循环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运用
- 26基于“校企融合多维一站式”高职餐厅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27粤东地区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 28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VB程序设计课堂教学
- 29用人文关怀打造中职“快乐”教育管理特色
- 30科研课题档案科学化管理初探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