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甲方项目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客户案例 | 在线试用
X 关闭
研究生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学校OA管理系统 > 相关系统 > 研究生管理系统

让孩子管好自己,家长需要知道的25个秘密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本文根据作者2015年1月出版的新作《培养儿童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编辑整理,1月13日发布于”男孩部落“(ID:myboyblog),转载须注明原文出处及作者和注明来自“男孩部落”公众号。)

  引言:

  如何才能让孩子管好自己?这是令很多父母极为烦恼的问题,尤其是遇到一个所谓的“熊孩子”。如今,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商、习惯、性格等方面的发展,但却很少有人重视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自控力的培养。当然,自控力的发展也跟情商、习惯等方面是密切相关的。

  跟女孩相比,由于男孩的天性和教养等的不同,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会比较欠缺。因此,对于男孩家长来说,从小注重孩子的自控力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自控力的话题,我们已经给大家分享过好几篇文章。其中大多数都出自付博士的新书《培养儿童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既有本书自序,还有两篇试读,都比较受读者的欢迎(回复关键词“自控力”即可快速查看)。其实,通过这几篇文章,大家还看不到如何培养儿童自控力的全貌。

  因此,我们干脆就把这本书中的核心内容进行选编,让大家对儿童自控力有个全面了解。今天选编的内容是上半部分,主要跟孩子的大脑发育、身心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管理有关的25个秘密,后续还会把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需要做好的10件事,采用同样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把每个部分的核心观点和精华内容进行摘录。对于每个话题,《培养儿童自控力:让孩子管好自己》一书中都有详细的案例以及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对家长有所启发和帮助。

  正文:

  1、“熊孩子”的根源就是缺乏自控力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大脑有自控力中枢,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自我控制就是个体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主动掌控。

  “熊孩子”的根源就是缺乏基本的自控力。“熊孩子”的行为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动不动就发火;2、动不动就出手。前者主要是情绪控制不好的表现,后者主要是行为无法控制的表现。

  我们经常看到的极端自我中心、非常任性、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忍耐和坚持、无法克制冲动行为等情况,基本上都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所导致。

  2、3岁前是自控力中枢发育的关键期

  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发展起自律和自控,能主动控制自身行为以符合主观的价值观、期望、标准和规则。不过,两岁以下的婴儿还不完全具备自控的能力,但在一岁多到两岁左右,这种自控能力就开始有所萌芽。

  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大脑的发育中,针对某种功能会有个临界期。3岁前,大脑自我抑制系统的这个中枢必须完成构建。美国的研究者认为,自控力的中枢——“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临界期是3岁之前,特别是出生之前到出生后2岁半左右是发育最快的时期。过了临界期的3岁以后,“眼窝前额皮质”几乎就不再发育。

  3、3岁前,构建自控力的“硬件系统”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通过训练大脑能增强自控力。人类的大脑就像电脑的芯片,虽然体积不大,但假如质量不过关或零部件缺失,最后一定会影响整体运行或出现局部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大脑就是自控力的“硬件系统”。

  我们需要从出生开始,就帮助孩子完成自控力的基本训练:一是让孩子学会放弃;二是让孩子学会忍耐,初步完成自控力的“硬件系统”的构建。

  4、学会放弃,播下自控力的种子

  从大脑的发育阶段来看,1岁前是进行放弃训练、为自控力播种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力还不是十分发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不会延续到记忆中去,心灵也不会受到伤害。

  让孩子学会放弃,可以从喂奶开始,也可以利用绘本学会对孩子说“不”,还可以利用身体语言让孩子学会自动停止。

  5、学会忍耐,让自控力生根发芽

  如果我们在孩子1岁之前,就通过放弃训练为他们播下了自控力的种子,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需要让孩子慢慢学会忍耐和等待,逐步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逐渐让自控力这棵种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训练孩子学会放弃、忍耐和等待的过程中,父母一定少不了要对孩子说“不”。1岁之前,我们对孩子说“不”需要更多的温柔;1岁之后,我们对孩子说“不”就需要更多的坚定。

  6、3岁后,开发自控力的“应用软件”

  3岁后,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自我管理能力发展,需要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规律,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促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帮助孩子全面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同样可以这样来比喻,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在已构建的“硬件系统”基础上,不断开发自控力的各种“应用软件”。

  7、身体能量,是自控力的生理“能量场”

  心理学有研究表明,自控是所有大脑活动中消耗身体能量最多的一项活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通过很多实验发现,人们的自控力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是有极限的,它被使用之后会渐渐疲惫。

  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身体能量是自控力的生理“能量场”。对于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为了确保大脑进行自控活动所需要的生理能量,我们需要通过合理饮食让他们“吃”出自控力,通过充足睡眠让他们“睡”出自控力,通过锻炼身体让他们“炼”出自控力。如果孩子的生理“能量场”能够不断得到各种各样的补给,让身体能量始终处于自控力的安全线之上,那么,他们的自控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将持续不断。

  8、先天气质,是自控力的生物“调节器”

  心理学家玛丽·罗斯巴特和约翰·贝特斯把气质定义为情绪、动机和注意反应以及自我调节方面的先天个体差异,许多气质特点被认为是成人人格的情绪和行为构件。这也是导致个体行为差异的一种生物基础。

  由此可见,孩子的自控力受遗传影响,天生就是有一定差异的。只有当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气质特征和类型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培养自控力方面,充分因应先天气质这个生物“调节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9、自我意识,是自控力的心理“制动器”

  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自我意识。当一岁多到两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行动、研究和探索,他们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自我意识的获得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标志着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的转变。如果没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自控系统将毫无用武之地;如果自控系统能占上风,原始的本能冲动就会被抑制。如果想要孩子具有更强的自控力,首先就需要让孩子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

  10、认知发展,提升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能力,是人对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能够等待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经常和自我控制等同。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也可以说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欲望能够克制,能够学会等待。

  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认为,为了以一种自我控制的方式做出行为,儿童必须有把自己作为能引导自己行为的、独立的、自动化的生物个体的能力,他们必须要有记起照料者的指导,并且把它应用到自己的行为中的表象和记忆技巧。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

  认知发展,特别是在注意力和心理表征方面的提高,使得儿童为了抵抗诱惑而使用一系列有效的自我指导策略,最终使自己的延迟满足能力得到提高。

  11、语言发展,提升孩子的自我指导策略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儿童与自己说话是出于自我防卫和自我指导。根据他的研究,儿童使用语言不仅是为了社会互动,语言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任务。他把年幼儿童为了自我管理而使用的语言称为私人语言。

  从维果茨基的研究不难看出,伴随认知发展而出现的语言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增强社会互动,还可以作为早期的一个重要思维工具,帮助提升孩子的自我指导策略,从而提高他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12、情绪发展,提升孩子的情绪能力

  情绪能力,既影响社会能力的发展,又是衡量自控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儿童中期,孩子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更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情绪,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可以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能力又可以细分为三种能力:1、情绪表达能力,指经常表达积极情绪、较少表达消极情绪的能力;2、情绪认知能力,指正确分辨他人的情绪和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的能力;3、情绪调节能力,指把情绪唤醒的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强度调节到恰当水平,以便成功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

  13、亲社会性,让孩子发展利他行为

  无论人还是动物,只要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就需要相互合作、乐于分享、愿意帮助别人。这些品质,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讲就是亲社会性。亲社会性是与攻击性相对立的一种品质,亲社会行为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

  亲社会性的发展,不但可以减少孩子的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同情心,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和利他主义的品质。这些方面,最终有利于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4、道德发展,让孩子内化社会规则

  道德发展是指涉及是非、对错判断标准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他们希望负责任地做事,把自己看作,同时也希望被别人看作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发展成熟的人,最终内化了自己所学到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则,愿意遵从这些道德观念和规则。内化,即从外控行为向由内部标准和原则所控制的行为的转变,是通向道德成熟道路上的最重要的里程碑。

  通俗易懂地讲,道德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个体已经学会了自律,能从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依据已经内化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则行事,而不是根据本能和快乐原则行事。这也可以说是自我控制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

  15、攻击行为,父母究竟该如何控制

  心理学界把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如果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或损害受害者,无论是身体的、心灵的伤害,还是毁坏他的成果或财物,他们的行为就是敌意性攻击。相反,工具性攻击指的是,一方只把伤害另一方作为一种获得非攻击性结果的手段,比如在抢同伴的玩具时把他撞倒在地。

  虽然攻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是通过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互相配合,也能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能否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无论是否伤害到别人,我们都需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在态度上尽量做到“零容忍”。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采取制止的方式和态度需要有所不同:1)1岁前,温柔地推开。通过制止的动作让孩子学会自动停止或放弃;2)1岁到3岁,坚定地制止。采取语言(对孩子说“不”)和行动(适当地限制)相结合的方式,坚定地禁止孩子的攻击行为;3)3岁后,耐心地引导。除了及时制止和适当惩罚,我们还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举动。

  16、同伴交往,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同伴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同亲子关系、同胞关系一样,同伴关系也是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对儿童来说,存在着两个社交世界,一个是成人—儿童之间的世界,另一个是儿童同伴之间的世界,这两个社会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儿童的发展。

  虽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交世界,但至少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是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的“基地”。与一个或几个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提供一种情绪上的安全网,这种安全感不仅帮助孩子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挑战,而且使他们更容易承担其他方面的压力。而这种心理上的情感支持也非常有利于儿童自控力的培养。

  17、性别差异,让男孩释放高活动力

  男孩和女孩,除了生物遗传方面的性别差异,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男孩有别于女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男孩具有高活动力。这种差异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当胎儿还在子宫里面的时候,男孩的身体活动就比女孩多。在整个儿童期,大部分男孩都比女孩好动,都保持更高频率的活动,特别是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这也是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更喜欢玩暴力游戏的重要原因。

  如何应对孩子的好动,对于家有男孩的父母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我们对男孩的身心发展特征有更多了解,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些挑战;如果我们根据男孩的性别差异因势利导,就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控力。

  18、发展自主性,才会掌控自我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18个月到3岁这个阶段确定为毕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以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控制的转变为标志。如果在婴儿期形成了对世界的基本信任和微弱的自我意识,1岁半左右的孩子就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取代大人的判断。

  一个自主性比较强的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我约束、敢于表达自我意志,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当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从以外部控制为主转变为以内部控制为主时,就标志着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具备。

  19、能主动顺从,才会自动响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自控力最初是以顺从的形式出现的。在12到18个月之间,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大人的希望和要求,并能自愿遵守简单的要求和命令。因此,只有让孩子学会主动顺从,他们在进行自我控制时才能做到自动响应。

  20、能遵守承诺,才会言行一致

  一旦主动做出了承诺,那么,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方面,是人们内心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一种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能自觉遵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的孩子,他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也会发展得很好,自我管理方面的表现也会更佳。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孩子经常变卦的行为,这就需要父母的坚持和引导。

  21、规则意识强,才会更守规矩

  规则意识淡薄、不守规矩的孩子,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来说也不会太强,这在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课堂里面随处可见。如果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逐渐引导孩子学会遵守规则,那么当孩子进入学校和步入社会以后,他们就会更愿遵守规矩和规章制度,自律性就会比较强。

  22、管理好时间,才能自觉行动

  一个会管理自己时间的人,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也会更强,做很多事情的自觉性也会更高。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的前提就是让孩子明白“时间是自己的”、“管理时间是自己的事”,同时还要让孩子自己承担没有管理好时间的后果。我们在指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催促孩子“快点!”、“快做!”,而是从小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并建立自己的“时间规则”。

  23、制定好计划,才能有条不紊

  在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多事情都有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每一天的安排都比较有规律。要把这些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就需要学会制定计划,学会自我规划。这也是衡量一个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当然,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和安排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时,我们需要尽力呵护孩子的秩序感和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当孩子处于学龄阶段时,我们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制定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24、磨炼意志力,才不轻易退缩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这个定义跟中文语境下的毅力和意志更接近。

  心理韧性很强、意志很坚定的孩子就像一颗垂柳,在猛烈的狂风暴雨中它会弯曲但不会被折断,它还可以在风平浪静后恢复到比原来更强壮的状态。有些人也把这种能力称为抗挫折能力。

  25、集中注意力,才不容易分心

  注意是指心理资源的集中。在任何一个特定时刻,人们只能注意数量有限的信息。在能够控制行为之前,孩子需要能够管理或者控制注意。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注意力的发展,不仅跟大脑发育的进程有关,而且还跟这个阶段的认知、心理、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孩子的抗干扰能力,大都是在玩耍、游戏、运动、户外活动等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一般都能做到专注,不容易被其他东西分心。通过玩拼图、找不同等很多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抗干扰能力或者专注力,当孩子完全投入游戏时,他们根本就不会受外界影响而分心。

发布:2007-04-08 10:46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