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格式真的很重要——修改论文后的感悟
“这些评委老师真无聊”,我一边修改这论文,一边狠狠地想着。申请论文答辩已经半年多了,其间同指导老师和评委的交流达n次(我也记不清次数)。每次都是就文档的格式及错别字进行修改,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意义。
经过了一次答辩和三次评审,通过七八天紧张的修改,最后终于过关了。轻松的拿起同学装订好的论文随意翻看,忽然涌动出一种莫名的激动心情。由于是同期答辩,事前我曾经交流翻看过同学修改前的论文草稿,只看了两页我就没有再看下去。两页中我发现了一处图提错误,发现了几个错别字,而且页面图文布局混乱而没有章法,随后我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而当前装订好的论文,却给人一种清晰明快的感觉。我重新翻出自己答辩前的论文草稿同定稿的论文进行比较。我一直以为它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我错了,对比的差别同样很大。由此我想到第一次提交给指导老师的论文草稿是多么的不成“文”。
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我常常抱怨指导老师和评委们:为什么不一次性将我的错误全部指出或给我一个全面的指导文献,让我一次修改的符合学校要求?却要通过多次评阅和审核,每次都让我们修改一点,分多次进行修改。其实,我自己的论文开始阅读性非常差,很难让人通读下去,真是难为审阅论文的老师了。人都是感性的,当你拿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如果开始由于写的不好或难以理解,你很难将这本书或文章看完。何况论文草稿开始还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毛病。论文评阅和答辩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导老师及评委和学生之间就论文生成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论文得到升华而达到学校的要求,而指导老师和评委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学生的论文描述课题,从而判断论文的优劣。
其实,在作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之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就已经确定。论文撰写成草稿后,论文的内涵就已经确定。论文评阅阶段和答辩过程,针对论文的格式进行修正,也许是学校的一种规范化教育的过程。撰写的文章,主要给别人看的,如果不能站在这个立场,撰写的文章也失去了意义。同学X曾经经历过一次投标,准备了十几本应标书(A4纸打印一份标书垒起来有一尺多高)。结果评委翻看了一下,评阅:没有按规范编写,看不懂。回来后,未修改任何实质内容,将标书重新按规范要求组织,标书审核通过了。
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抓主要矛盾”,“抓大放小”,“看事物的本质”。从而惯性思维,认为文章的内容是主要的,而格式是次要的。因此我们往往忽略了次要内容,甚至忘记了还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其实,在主要矛盾解决了之后,次要矛盾就变成了主要矛盾。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格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由此我想到中国科举制度中的“八股文”。近代的教育一直在诘责八股文格式的“垢病”,但真正了解八股文的格式的究竟有几个人?而八股文的应用却通行了上千年。
也许我们在继承和扬弃的过程中,将好的规范当作“糟粕”去掉了?也许格式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次要?规范的格式真的很重要。
经过了一次答辩和三次评审,通过七八天紧张的修改,最后终于过关了。轻松的拿起同学装订好的论文随意翻看,忽然涌动出一种莫名的激动心情。由于是同期答辩,事前我曾经交流翻看过同学修改前的论文草稿,只看了两页我就没有再看下去。两页中我发现了一处图提错误,发现了几个错别字,而且页面图文布局混乱而没有章法,随后我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而当前装订好的论文,却给人一种清晰明快的感觉。我重新翻出自己答辩前的论文草稿同定稿的论文进行比较。我一直以为它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我错了,对比的差别同样很大。由此我想到第一次提交给指导老师的论文草稿是多么的不成“文”。
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我常常抱怨指导老师和评委们:为什么不一次性将我的错误全部指出或给我一个全面的指导文献,让我一次修改的符合学校要求?却要通过多次评阅和审核,每次都让我们修改一点,分多次进行修改。其实,我自己的论文开始阅读性非常差,很难让人通读下去,真是难为审阅论文的老师了。人都是感性的,当你拿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如果开始由于写的不好或难以理解,你很难将这本书或文章看完。何况论文草稿开始还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毛病。论文评阅和答辩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导老师及评委和学生之间就论文生成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论文得到升华而达到学校的要求,而指导老师和评委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学生的论文描述课题,从而判断论文的优劣。
其实,在作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之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就已经确定。论文撰写成草稿后,论文的内涵就已经确定。论文评阅阶段和答辩过程,针对论文的格式进行修正,也许是学校的一种规范化教育的过程。撰写的文章,主要给别人看的,如果不能站在这个立场,撰写的文章也失去了意义。同学X曾经经历过一次投标,准备了十几本应标书(A4纸打印一份标书垒起来有一尺多高)。结果评委翻看了一下,评阅:没有按规范编写,看不懂。回来后,未修改任何实质内容,将标书重新按规范要求组织,标书审核通过了。
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抓主要矛盾”,“抓大放小”,“看事物的本质”。从而惯性思维,认为文章的内容是主要的,而格式是次要的。因此我们往往忽略了次要内容,甚至忘记了还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其实,在主要矛盾解决了之后,次要矛盾就变成了主要矛盾。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格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由此我想到中国科举制度中的“八股文”。近代的教育一直在诘责八股文格式的“垢病”,但真正了解八股文的格式的究竟有几个人?而八股文的应用却通行了上千年。
也许我们在继承和扬弃的过程中,将好的规范当作“糟粕”去掉了?也许格式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次要?规范的格式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