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并不会扼杀创新
垄断并不会扼杀创新
50年前,当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仍然垄断美国电话服务业的时候,长途电话的第一分钟就会花掉1美元——当时1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美元左右。但是,在这1美元中,有好几分钱就是用于AT&T下属的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和西部电气(Western Electric)的研发工作。
这一公司组合恐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劲的创新引擎,它们在20世纪中期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晶体管、激光、太阳能电池、蜂窝式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技术都是出自它们的杰作。后来许多公司发明微芯片时所采用的硅技术几乎也全部是由它开发出来的。毋庸置疑,贝尔实验室与西部电气奠定了信息时代和如今全球化社会的基础。
然而,自从1984年AT&T拆分后,这些研发机构的处境每况愈下。如今,AT&T这个昔日美国最大的公司巨擘已不复存在,它被西南贝尔通信公司(SBC Communications)以160亿美元收购。曾几何时,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们由于突破性科学贡献赢得六项诺贝尔奖,可现在这个实验室却光芒不再,黯然寄身于朗讯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的麾下。2002年,朗讯公司又将西部电气的残余部分剥离出去,另立为杰尔系统公司(Agere Systems)。现在,虽然打一个长途电话可能每分钟只要几分钱,但整个国家却失去了一个起领跑作用的科研机构。
创新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会扼杀创新,缺乏竞争会导致企业不思进取,为新技术申请专利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巩固和保护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而不是鼓励其继续创造革命性产品与服务。但是,在AT&T,创新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它信奉一种普遍服务(universal service)的企业精神。这一精神在贝尔实验室尤为彰著,该实验室的管理理念是吸纳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这里工作。研发成本的相当大一部分直接纳入电话的计费基数。有了稳定的资金保障,实验室管理者就能够从长计议,寻求突破性技术——这些技术也许在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都不会有赢利,但最终会造福于社会。AT&T的耐心资本(patient capi-tal)和可靠的现金流使它能够顶着巨大风险,在广阔的技术前沿持续进行各种创新。
晶体管的发明或许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绝佳例证。20世纪30年代,AT&T的主管们认识到,从长远看非常有必要研发一种固态的放大器和开关,但直到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约翰?巴丁(John Bardeen)、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才发明了这种装置。此后又经过了15年的技术开发,现代晶体管技术才开始成形。贝尔实验室和西部电气推动了晶体管技术发展所需的几乎所有后续创新:硅提纯、半导体材料的大结晶生成、杂质扩散进入晶体、利用保护性氧化物表层制作布线图等。
20世纪60年代,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和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在开发微芯片的过程中就应用了许多AT&T的技术。如今这两家公司的芯片制造每十年为全球经济增加一万多亿美元的产值。这些相对而言实力并不雄厚的小公司本来永远也不可能开展如此多的创新,也就不可能开发出这些核心产品。可是它们很幸运,可以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部电气公司汩汩喷涌的技术之泉中轻轻松松地分饮一杯水。
只有像AT&T、通用电气和IBM这样的大型企业才有雄厚的实力来进行跨越多个学科、肩负重大使命的持续性研发工作,而不必担心对短期利润的影响。至关重要的是,这种研发应该在讲求实用的工业环境中来做,它的长远目标是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是政府和大学的实验室里几乎不存在的理念。
要实现这种能改变社会面貌的根本性突破(比如晶体管),就需要这类富有远见的科研机构在工业环境中开展基础性研发工作。AT&T看似过高的长话费实际上相当于一种研发税。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运作机制:从人们日常开销中提取很小的一部分,把这些来自美国经济各个角落的资金汇集起来,用于长期研发项目上,最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放眼当今的科研领域,很难找到堪与AT&T+贝尔实验室+西部电气这一组合相媲美的创新机器。不过,至少美国人现在可以给全国各地打电话,聊上好几个小时都不用担心话费的问题了。
文章来源:《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6年4期
50年前,当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仍然垄断美国电话服务业的时候,长途电话的第一分钟就会花掉1美元——当时1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美元左右。但是,在这1美元中,有好几分钱就是用于AT&T下属的贝尔电话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和西部电气(Western Electric)的研发工作。
这一公司组合恐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劲的创新引擎,它们在20世纪中期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晶体管、激光、太阳能电池、蜂窝式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技术都是出自它们的杰作。后来许多公司发明微芯片时所采用的硅技术几乎也全部是由它开发出来的。毋庸置疑,贝尔实验室与西部电气奠定了信息时代和如今全球化社会的基础。
然而,自从1984年AT&T拆分后,这些研发机构的处境每况愈下。如今,AT&T这个昔日美国最大的公司巨擘已不复存在,它被西南贝尔通信公司(SBC Communications)以160亿美元收购。曾几何时,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们由于突破性科学贡献赢得六项诺贝尔奖,可现在这个实验室却光芒不再,黯然寄身于朗讯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的麾下。2002年,朗讯公司又将西部电气的残余部分剥离出去,另立为杰尔系统公司(Agere Systems)。现在,虽然打一个长途电话可能每分钟只要几分钱,但整个国家却失去了一个起领跑作用的科研机构。
创新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会扼杀创新,缺乏竞争会导致企业不思进取,为新技术申请专利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巩固和保护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而不是鼓励其继续创造革命性产品与服务。但是,在AT&T,创新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它信奉一种普遍服务(universal service)的企业精神。这一精神在贝尔实验室尤为彰著,该实验室的管理理念是吸纳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这里工作。研发成本的相当大一部分直接纳入电话的计费基数。有了稳定的资金保障,实验室管理者就能够从长计议,寻求突破性技术——这些技术也许在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都不会有赢利,但最终会造福于社会。AT&T的耐心资本(patient capi-tal)和可靠的现金流使它能够顶着巨大风险,在广阔的技术前沿持续进行各种创新。
晶体管的发明或许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绝佳例证。20世纪30年代,AT&T的主管们认识到,从长远看非常有必要研发一种固态的放大器和开关,但直到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约翰?巴丁(John Bardeen)、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才发明了这种装置。此后又经过了15年的技术开发,现代晶体管技术才开始成形。贝尔实验室和西部电气推动了晶体管技术发展所需的几乎所有后续创新:硅提纯、半导体材料的大结晶生成、杂质扩散进入晶体、利用保护性氧化物表层制作布线图等。
20世纪60年代,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和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在开发微芯片的过程中就应用了许多AT&T的技术。如今这两家公司的芯片制造每十年为全球经济增加一万多亿美元的产值。这些相对而言实力并不雄厚的小公司本来永远也不可能开展如此多的创新,也就不可能开发出这些核心产品。可是它们很幸运,可以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部电气公司汩汩喷涌的技术之泉中轻轻松松地分饮一杯水。
只有像AT&T、通用电气和IBM这样的大型企业才有雄厚的实力来进行跨越多个学科、肩负重大使命的持续性研发工作,而不必担心对短期利润的影响。至关重要的是,这种研发应该在讲求实用的工业环境中来做,它的长远目标是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是政府和大学的实验室里几乎不存在的理念。
要实现这种能改变社会面貌的根本性突破(比如晶体管),就需要这类富有远见的科研机构在工业环境中开展基础性研发工作。AT&T看似过高的长话费实际上相当于一种研发税。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运作机制:从人们日常开销中提取很小的一部分,把这些来自美国经济各个角落的资金汇集起来,用于长期研发项目上,最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放眼当今的科研领域,很难找到堪与AT&T+贝尔实验室+西部电气这一组合相媲美的创新机器。不过,至少美国人现在可以给全国各地打电话,聊上好几个小时都不用担心话费的问题了。
文章来源:《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