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管理的变迁(之一)
中试管理的变迁(之一)
汉捷研发咨询 屠斌飞
一、 呼唤中试
有一家消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历经10个月终于开发出一款功能领先的机型,原指望着靠它“多收三五斗”,不曾想产品到了生产,问题不断:先由于多个工艺问题无法在生产线上制造,进行工程变更后,又因为一种“小零件”供不上贷,停工待料长达三周。好不容易批量销售,也算是很畅销,但销售3个月后,返修率已近50%--稳定性太差,服务人员叫苦连天(可想而知,利润水平也不会高)。
类似上述情况,在很多行业、很多企业发生过。的确,科研样品测试合格后,并不意味着工艺技术的成熟,可以批量生产了。因为,研发阶段,样品是在实验室环境下,由研发人员(高技能人员,高成本)研制出来的,离批量生产通常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不成熟,成品率低,市场返修率高;或者,缺乏有效的工艺工装,生产效率低,制造成本高企,无法商品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商品化进程,中试在很多企业应运而生。(当然,有时候,由于产品比较超前,市场规模还很小,也需要通过中试进行小批量生产,用于测试市场或培育市场。本文主要针对前者。)
二、 中试的使命
中试作为介于研发与生产之间的中间环节,它的使命大致可以概括为:验证与完善产品设计(称为产品包更合适),提高产品质量,为生产和市场服务,加快研发成果商品化的进程。这里,质量问题包括设计原因导致的产品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的缺陷,也包括由于设计原因引起的可制造性差,可维修性/可服务性达不到要求,等等。为了完成中试的上述使命,一些企业逐步为中试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职能,主要包括:
三、 中试的职能
1. 产品试制
负责根据工程样机进行小批量试生产,以验证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同时培养有关生产技术人员。试制过程通常是在生产线上进行而不是在研发实验室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用的试产线或共用生产线。
2. 产品测试
制定测试规范,对工程样机及试制产品进行充分的测试,发现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的缺陷,保证产品质量。比如,可包括软、硬件、系统测试,以及环境可靠性测试。
3. 工艺设计
负责生产工艺设计,保证可生产性,提高工效及质量(如成品率、直通率)。
4. (测试)装备开发
主要是生产线使用的测试装备开发,对于很多IT产品,由于测试的内容很多,工作量大,其中测试装备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如自动测试软件、ICT工装。目的是保证快速有效的生产(测试),提高测试的充分性(遍历性),保证产品质量。
5. 物料品质认证
产品的质量问题原因中,物料品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物料品质认证主要职责包括:新器件技术认证、来料检验工艺、研究典型应用电路、替代分析、故障分析工作,建设物料品质管理流程。但通常不承担量产时的来料检验(IQC)。
6. 产品数据管理
承担技术文件、PART/BOM、EC管理工作,建设产品数据管理流程、规范。
四、 中试组织的形式
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中试组织设置有较大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没有独立的中试部门,也没有明确的中试职责
实际的中试工作分属于研发部门与制造部门,研发部门负责解决设计方面的质量问题,制造部门负责解决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质量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找不到责任主体的现象,比如出现工艺问题时,经常存在扯皮:研发认为产品样机已经通过鉴定,制造过程的工艺问题应由制造部门负责解决,而制造部门认为产品设计不合理,导致工艺很难实现。
2. 有独立的中试部门
比如与研发部门及制造部门并列的中试部,中试部全面负责中试工作,包括:进行产品的工艺设计,通过试生产发现产品的各种设计质量问题(包括产品的功能性能方面及制造工艺合理性等方面),并保证这些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使批量生产达到质量及生产效率方面的要求。但,中试部门作为研发与生产的中间环节,比第一种情况多出一个协调界面,增加更多沟通协调的工作量。
3. 没有独立的中试部门,但有明确的中试职责
这种情况,可能在公司的有关文件中不会出现“中试”这个字眼,中试的相关职责分属于研发部门与制造部门(研发及制造下设的部门),中试的各项跨部门工作有相应的流程来规范,如:新产品导入流程或试制与转产流程、测试流程、装备开发流程、新器件认证与替代流程、工程变更(EC)流程、PART/BOM及技术文件管理流程,等。
(待续)
汉捷研发咨询 屠斌飞
一、 呼唤中试
有一家消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历经10个月终于开发出一款功能领先的机型,原指望着靠它“多收三五斗”,不曾想产品到了生产,问题不断:先由于多个工艺问题无法在生产线上制造,进行工程变更后,又因为一种“小零件”供不上贷,停工待料长达三周。好不容易批量销售,也算是很畅销,但销售3个月后,返修率已近50%--稳定性太差,服务人员叫苦连天(可想而知,利润水平也不会高)。
类似上述情况,在很多行业、很多企业发生过。的确,科研样品测试合格后,并不意味着工艺技术的成熟,可以批量生产了。因为,研发阶段,样品是在实验室环境下,由研发人员(高技能人员,高成本)研制出来的,离批量生产通常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不成熟,成品率低,市场返修率高;或者,缺乏有效的工艺工装,生产效率低,制造成本高企,无法商品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商品化进程,中试在很多企业应运而生。(当然,有时候,由于产品比较超前,市场规模还很小,也需要通过中试进行小批量生产,用于测试市场或培育市场。本文主要针对前者。)
二、 中试的使命
中试作为介于研发与生产之间的中间环节,它的使命大致可以概括为:验证与完善产品设计(称为产品包更合适),提高产品质量,为生产和市场服务,加快研发成果商品化的进程。这里,质量问题包括设计原因导致的产品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的缺陷,也包括由于设计原因引起的可制造性差,可维修性/可服务性达不到要求,等等。为了完成中试的上述使命,一些企业逐步为中试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职能,主要包括:
三、 中试的职能
1. 产品试制
负责根据工程样机进行小批量试生产,以验证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同时培养有关生产技术人员。试制过程通常是在生产线上进行而不是在研发实验室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用的试产线或共用生产线。
2. 产品测试
制定测试规范,对工程样机及试制产品进行充分的测试,发现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的缺陷,保证产品质量。比如,可包括软、硬件、系统测试,以及环境可靠性测试。
3. 工艺设计
负责生产工艺设计,保证可生产性,提高工效及质量(如成品率、直通率)。
4. (测试)装备开发
主要是生产线使用的测试装备开发,对于很多IT产品,由于测试的内容很多,工作量大,其中测试装备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如自动测试软件、ICT工装。目的是保证快速有效的生产(测试),提高测试的充分性(遍历性),保证产品质量。
5. 物料品质认证
产品的质量问题原因中,物料品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物料品质认证主要职责包括:新器件技术认证、来料检验工艺、研究典型应用电路、替代分析、故障分析工作,建设物料品质管理流程。但通常不承担量产时的来料检验(IQC)。
6. 产品数据管理
承担技术文件、PART/BOM、EC管理工作,建设产品数据管理流程、规范。
四、 中试组织的形式
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中试组织设置有较大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没有独立的中试部门,也没有明确的中试职责
实际的中试工作分属于研发部门与制造部门,研发部门负责解决设计方面的质量问题,制造部门负责解决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质量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找不到责任主体的现象,比如出现工艺问题时,经常存在扯皮:研发认为产品样机已经通过鉴定,制造过程的工艺问题应由制造部门负责解决,而制造部门认为产品设计不合理,导致工艺很难实现。
2. 有独立的中试部门
比如与研发部门及制造部门并列的中试部,中试部全面负责中试工作,包括:进行产品的工艺设计,通过试生产发现产品的各种设计质量问题(包括产品的功能性能方面及制造工艺合理性等方面),并保证这些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使批量生产达到质量及生产效率方面的要求。但,中试部门作为研发与生产的中间环节,比第一种情况多出一个协调界面,增加更多沟通协调的工作量。
3. 没有独立的中试部门,但有明确的中试职责
这种情况,可能在公司的有关文件中不会出现“中试”这个字眼,中试的相关职责分属于研发部门与制造部门(研发及制造下设的部门),中试的各项跨部门工作有相应的流程来规范,如:新产品导入流程或试制与转产流程、测试流程、装备开发流程、新器件认证与替代流程、工程变更(EC)流程、PART/BOM及技术文件管理流程,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