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真的PK不过BIM吗?
摘要:如果说图纸是工程在不同角度的有限投影,那么BIM几乎是工程的迷你版了,360°的可视化环境,大数据量级的信息植入,论“装备”,完胜图纸。论应用——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了解那么
如果说图纸是工程在不同角度的有限投影,那么BIM几乎是工程的迷你版了,360°的可视化环境,大数据量级的信息植入,论“装备”,完胜图纸。论应用——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了解那么多吗?且看。
1、BIM承载了更多的工程信息量,同时担当了更多的工程信息处理工作量。
工程人都知道,识图纸,必到施工现场。
因为在图纸的二维模式下,哪怕是同一结构物,不同角度的视觉呈现也是分离的。很多时候,针对同一工程细节,有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非常考验眼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仅如此,但凡工程结构有一点变动,多少图纸等待人工修改!而国内建设工程都是在变动中“成长”的,不同专业又有不同的制图语言,修改不易且不易准确。
BIM相当于立体版、自动化的图纸,不仅一次性呈现建筑实体的三维信息,还能基于工程进度等维度,在设计、建设、运维等不同工程阶段,设置不同参数,适配相应图示,高效实现同一项目与不同参与方的信息交互。
综上,理想情况下,BIM的信息输入就是信息处理。工程人从图纸中get不到的信息,BIM自带分析结果地补足了。
设计阶段
通过光照、湿度、温度等各种可预见参数的引入,BIM可以预测、分析建筑环境,准确预测工程项目的能耗、采光等场地情况,显著提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此外,BIM对跨软件、多专业平台协作的支持,有力缩减设计师的信息处理工作,并加深他们对设计的把控力度。
再者,从二维到三维,是设计问题大面积暴露的过程,大幅度降低传统模式下,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冲突,而导致的更改、返工。
施工阶段
很多复杂结构,如鸟巢的曲状外壳,单凭二维图纸,很难表达或理解,严重影响设计实现效果;但通过BIM就直观、简单很多了。
在机电管线综合、碰撞检测、结构净高检测、楼梯碰头检测等人工难以调控的环节,BIM更是有出色表现;凭借多专业模型整合与漫游,还可以在施工前发现设计隐患,显著提升施工可行性、安全性;通过关联企业的施工计划,更可以实现动态的过程模拟和进度跟踪。
造价过程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实际施工往往与施工图纸不一致,导致工程量计算不准确。加上制图软件与厂家提供的材料价格信息不足,人工统计有滞后性,进一步加大了造价与实际工程投入的偏差。
BIM与大数据的结合将使这一难题成为过去。
凭借BIM对工程信息的精准呈现和协同管理,不难想象将有一天,建设行业实现建模即算量。到时候,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工程相关的设备材料、价格数据、项目信息统一处理,并与BIM模型对接,就能高效输出造价结果和投资策略了。
至于工程数据的敏感性与标准性,其实也早不是问题。
造价通——中国建设行业第一家大数据服务平台,凭借其作为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价格数据标准》唯一数据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和唯一的亿级材料价格信息交互系统,已经实现材价数据自动按国标生成编码,批量标准化处理。
2、BIM模型的搭建成本比图纸的大得多,后续信息价值和应用范围也大得多。
BIM模型对技术实力、资金实力的挑战是不用说的了,没有这一挑战,也许BIM发展会提速10年。
那大企业为什么竞相试水BIM?
一是未来的竞争优势值得现在的试错成本。
二是如前所述,BIM确实有优化效益的显著效应。
三是BIM价值具有延续性和普遍性。
每一个BIM模型都是动态的工程数据体系,随时输出各种平立剖图、效果图和分析报告,既能用于项目后期的运营,也能帮助相似项目的规划。
这里涉及太多商业机密,限于篇幅,笔者就不深挖了,有兴趣请关注造价通微信号,我们下回聊。
3、图纸与BIM分不开,因为BIM是图纸的未来
总结前文,应用图纸与应用BIM的目的是一致的——帮助理解工程,描述工程,管理工程。所以图纸与BIM的PK结果,取决于他们对这个目的的实现程度。
BIM的实现结果,前面基本说全了:直观理解工程,精准描述工程,智能管理工程。
现在看看图纸的,笔者认为有:快速理解工程,容易描述工程,灵活管理工程。
不可否认,目前图纸远比BIM更符合国内的工程规范和制图习惯。BIM应用的福利之一是高效的图纸产生。但行业审图仍以二维图纸为准。由于本土BIM技术、BIM规范的不成熟,BIM模型输出的图纸不完全符合二维制图规范,输出后还要通过二维设计环境调整。
图纸的学习门槛、技术门槛也低得多。对国内的工程人而言,图纸语言是更通俗,更易懂,更接地气的。越是老练的老工程人,对图纸的依赖越大,越不容易理解BIM的呈现。
此外,在简单细节表达、临场施工应变或工程争议方面,BIM显得太重量级了,复杂的前期工作摆在那里,远不及图纸的“巧劲”可爱。
所以BIM取代图纸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你我都不完美,合力才能打赢天下,何来PK一说呢?
如果说图纸是工程在不同角度的有限投影,那么BIM几乎是工程的迷你版了,360°的可视化环境,大数据量级的信息植入,论“装备”,完胜图纸。论应用——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了解那么多吗?且看。
1、BIM承载了更多的工程信息量,同时担当了更多的工程信息处理工作量。
工程人都知道,识图纸,必到施工现场。
因为在图纸的二维模式下,哪怕是同一结构物,不同角度的视觉呈现也是分离的。很多时候,针对同一工程细节,有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非常考验眼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仅如此,但凡工程结构有一点变动,多少图纸等待人工修改!而国内建设工程都是在变动中“成长”的,不同专业又有不同的制图语言,修改不易且不易准确。
BIM相当于立体版、自动化的图纸,不仅一次性呈现建筑实体的三维信息,还能基于工程进度等维度,在设计、建设、运维等不同工程阶段,设置不同参数,适配相应图示,高效实现同一项目与不同参与方的信息交互。
综上,理想情况下,BIM的信息输入就是信息处理。工程人从图纸中get不到的信息,BIM自带分析结果地补足了。
设计阶段
通过光照、湿度、温度等各种可预见参数的引入,BIM可以预测、分析建筑环境,准确预测工程项目的能耗、采光等场地情况,显著提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此外,BIM对跨软件、多专业平台协作的支持,有力缩减设计师的信息处理工作,并加深他们对设计的把控力度。
再者,从二维到三维,是设计问题大面积暴露的过程,大幅度降低传统模式下,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冲突,而导致的更改、返工。
施工阶段
很多复杂结构,如鸟巢的曲状外壳,单凭二维图纸,很难表达或理解,严重影响设计实现效果;但通过BIM就直观、简单很多了。
在机电管线综合、碰撞检测、结构净高检测、楼梯碰头检测等人工难以调控的环节,BIM更是有出色表现;凭借多专业模型整合与漫游,还可以在施工前发现设计隐患,显著提升施工可行性、安全性;通过关联企业的施工计划,更可以实现动态的过程模拟和进度跟踪。
造价过程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实际施工往往与施工图纸不一致,导致工程量计算不准确。加上制图软件与厂家提供的材料价格信息不足,人工统计有滞后性,进一步加大了造价与实际工程投入的偏差。
BIM与大数据的结合将使这一难题成为过去。
凭借BIM对工程信息的精准呈现和协同管理,不难想象将有一天,建设行业实现建模即算量。到时候,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工程相关的设备材料、价格数据、项目信息统一处理,并与BIM模型对接,就能高效输出造价结果和投资策略了。
至于工程数据的敏感性与标准性,其实也早不是问题。
造价通——中国建设行业第一家大数据服务平台,凭借其作为国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价格数据标准》唯一数据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和唯一的亿级材料价格信息交互系统,已经实现材价数据自动按国标生成编码,批量标准化处理。
2、BIM模型的搭建成本比图纸的大得多,后续信息价值和应用范围也大得多。
BIM模型对技术实力、资金实力的挑战是不用说的了,没有这一挑战,也许BIM发展会提速10年。
那大企业为什么竞相试水BIM?
一是未来的竞争优势值得现在的试错成本。
二是如前所述,BIM确实有优化效益的显著效应。
三是BIM价值具有延续性和普遍性。
每一个BIM模型都是动态的工程数据体系,随时输出各种平立剖图、效果图和分析报告,既能用于项目后期的运营,也能帮助相似项目的规划。
这里涉及太多商业机密,限于篇幅,笔者就不深挖了,有兴趣请关注造价通微信号,我们下回聊。
3、图纸与BIM分不开,因为BIM是图纸的未来
总结前文,应用图纸与应用BIM的目的是一致的——帮助理解工程,描述工程,管理工程。所以图纸与BIM的PK结果,取决于他们对这个目的的实现程度。
BIM的实现结果,前面基本说全了:直观理解工程,精准描述工程,智能管理工程。
现在看看图纸的,笔者认为有:快速理解工程,容易描述工程,灵活管理工程。
不可否认,目前图纸远比BIM更符合国内的工程规范和制图习惯。BIM应用的福利之一是高效的图纸产生。但行业审图仍以二维图纸为准。由于本土BIM技术、BIM规范的不成熟,BIM模型输出的图纸不完全符合二维制图规范,输出后还要通过二维设计环境调整。
图纸的学习门槛、技术门槛也低得多。对国内的工程人而言,图纸语言是更通俗,更易懂,更接地气的。越是老练的老工程人,对图纸的依赖越大,越不容易理解BIM的呈现。
此外,在简单细节表达、临场施工应变或工程争议方面,BIM显得太重量级了,复杂的前期工作摆在那里,远不及图纸的“巧劲”可爱。
所以BIM取代图纸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你我都不完美,合力才能打赢天下,何来PK一说呢?
相关栏目:
相关文章:
- 1201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模拟试题(十三)
- 2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产生技术》练习题(36)
- 3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模拟题11
- 4201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试题15
- 5斯蒂文·霍尔:多孔渗透式建筑设计理念
- 6世界一流项目经理的54种技巧
- 7时评:城市建设需要“总设计师”
- 8任力之:建筑学界也应坚持多元文化的特征
- 9尤小平:绿色建筑如何从“浅绿”迈向“深绿
- 10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测试试题13
- 11工程质量隐患通知书
- 12经理人应具备的沟通习惯与能力
- 13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全真习题(1)
- 14尤月林:不需要“证”明的设计师
- 15陈丹燕:城市规划应有准确的前瞻性
- 16罗伯特:现场画图讲解设计理念
- 17IT项目成功7大领导策略
- 18时评:商业地产应向多元差异求发展
- 19时评:“短命工程”考验政府规划前瞻力
- 20贾康:楼市调整预计年内完成 不存在“崩溃论”
- 21李辙:房地产正在结束过山车似的无序市场
- 22201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产生技术》模拟题(8)
- 23钢筋工程量计算表
- 24马岩松:为东方未来价值观发声
- 25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产生技术》模拟题(34)
- 26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产生技术》练习题(31)
- 27201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产生法》练习题(65)
- 28[河南]建筑工程创鲁班奖工程策划方案(附图)
- 29张永和:我们做的才是正常建筑
- 30如何制定工作分解结构(WBS)
相关系统
联系方式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