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技术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 李群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公司业务板块从建筑设计开拓至规划、室内、景观设计领域,并在住宅产业化、BIM、绿建、建筑节能改造等领域荣获多项专业奖项,在行业内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我们有幸采访到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李群,请他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住宅院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创造与探索之路,并与我们一同分享了多年以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问:发展至今,北京住宅院的主要合作伙伴涵盖了国内众多一线地产商,近年来更是与包括万科在内的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这方面,公司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
李群:作为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如果想要与地产商形成长期的合作,自身要有一些增值服务。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合作伙伴,明白他们的需求和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去进行两个层面的合作:一个是项目上的,这个相对比较简单;而第二个层面应当建立在项目生产之上,只有针对甲方的企业战略、产品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双方共同去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形成更为紧密与持久的关系。我认为设计师能够做的不仅仅是向甲方提交一份设计图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扮演着参谋与顾问的角色。
以万科、城建等合作时间比较长的客户为例,我们在对方的产品研发上做了一些课题,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项目之外的服务,包括扩充产品数据、建立户型库等等。当然这个过程也取决于设计院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技术储备。实际上包括产业化在内的许多概念,从技术层面来讲,创新的东西并不多,大家都是在互相学习,但是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客户的产品设计中,甚至通过运作帮助对方建立起新的企业标准,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探索空间。
问:在当前建筑设计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北京住宅院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群:从技术角度来看,北京住宅设计院的核心优势集中体现在产业化、绿色建筑、BIM一体化创新技术的设计应用以及MOMA技术体系这几个方面。在住宅设计领域我们跟随万科“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脚步实现了“大住区”设计产品线,在涉及到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休闲娱乐等配套复合型开发项目方面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这些核心优势将引领住宅设计市场的技术潮流。基于BIM技术的户型标准库的研发为缩短设计周期,加快项目建设,降低开发成本提供了条件。
在人力资源上,设计院稳定的人员构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势。在建筑行业里,一个项目做下来至少要两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跟甲方沟通,因此整个团队中骨干人员的稳定性是能够决定最终成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技术队伍的维护上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这是其他企业难以相比的。
问:目前,住宅院是北京市实施绿建规模最大的建筑设计单位,BIM技术实力位居全国第六,产业化项目实施面积约合100万平方米。在这组数据背后,有着院方怎样的科研投入?
李群:因为住宅院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所以在产业化、绿色建筑以及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我们的付出相对来讲是比较大的,院方在这方面的投入大概达到了设计收入的4%~5%。事实上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并不单纯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从社会层面来讲,我认为提高技术水平是企业应尽的责任。相信在此前的沙龙会议上,几位项目负责人也相继提到了,产业化本身就是最有效的绿色建筑措施,包括远大、万科在内的一些地产企业,他们做这些项目并不是因为产业化本身能带来多大的收益,而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
综合我国的行业现状来看,一些高新技术在国内实现大规模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也许坚持十年、二十年才能够见到春天,但作为建筑设计行业的技术先驱,无论市场环境如何,我们都将一如既往地在这些领域中进行探索与实践。
问: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和积淀,住宅设计院形成了怎样的企业文化?
李群: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承“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员工满意”的经营理念。以品牌为旗帜,育人才兴企业,建制度作保障,塑文化、抓管理,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壮大。脚踏实地的开拓着从传统设计行业向品牌带动,形象整合,多元化经营的现代企业发展之路。
回顾北京住宅院三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从1983年北京市住宅建设总公司设计所成立到初具规模的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取得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类甲级资质;后至新世纪开篇,在时代背景下,成功改制,成立了稳步发展至今的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凝聚了公司各位同仁的汗水与智慧,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记录了北京住宅院多彩的故事,每一次历史的转折都是北京住宅院飞跃前进的里程碑。
北京住宅院以科学的理念、优秀的设计,围绕“精心设计、一丝不苟、周到服务、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坚持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在把设计产品推向全国和海外市场的同时,也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质合作伙伴。
问:您对住宅院未来的发展有何规划或愿景?对于年轻的建筑师们有怎样的期待?
李群:我希望住宅院将来能够在住宅设计领域发展成国内一流的企业,同时也成为人才汇聚的平台。从业务发展的布局上来看,我们将继续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把服务区域逐步扩展到海外市场,以实现全球化业务发展。与此同时,也可能会进行一些跨行业的尝试,例如介入景观与市政领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进一步贡献。
对于现在的年轻设计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抛弃一些浮华的东西,能沉下心来追求真正的精品。从前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批判“成名”、“成家”的思想,现在我倒是很希望年轻人都能有这样的冲动和愿景,否则就会成为设计领域的“蓝领”——没有创新、没有思考,每天都在进行着重复的工作,耗费时间和力气去生存。其实不仅仅是设计师,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任何一个行业的年轻人都应当树立起长远的目标,这是你对于自己,也是对整个社会应尽的责任。
- 1时评:建筑设计不要过分“求洋”
- 2LaCie Mirror:科技与设计的交融
- 3时评:板子不该打在建筑师身上
- 4质量管理:如何开展质量成本管理
- 5时评:城市规划能向新加坡学点什么?
- 6201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产生技术》模拟题(26)
- 7常州某商城创优规划(优质结构)
- 8论专业项目管理总结报告的写法
- 9PMP常用术语.doc
- 10北京某综合楼装饰工程创优方案
- 11长春市某政府新建办公楼工程创优方案(鲁班奖工程)
- 12潘石屹:政府不要再鼓励房地产了
- 13朱锫:根植于自然在未完成中探寻永恒
- 14时评:智能建筑发展喜中带忧 应如何优化升级?
- 15201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30)
- 16余丰慧:用公积金贷款救市是在玩火
- 17安全工程师考试法律法规相关知识习题精讲班(29)
- 18周宏春:绿色建筑让美丽中国更丰富多彩
- 19向管理要效益
- 20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全真习题(4)
- 21任俊:深圳88%建筑物室内环境不合格
- 22工程创优策划(范本)
- 23扎哈·哈迪德:我设计的东京国家体育馆没有问题
- 24卢志刚:建筑设计是一个做情怀的行业
- 25时评:多元化的建筑材料将成主流趋势
- 26钟镭:以人才带动人才加强团队建设
- 27北京某办公楼创优方案(创长城杯)
- 28质量管理:论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 29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练习(27)
- 30互联网入侵五金行业 传统五金人要如何应对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