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都:建筑改造,传承城市基因
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合伙人 刘晓都
传承城市基因,才是我们在乎的
Q:都市实践为什么会关注改造项目?
刘晓都:因为这是一个现实吧,随着城市疾风暴雨似的快速发展,很多建筑正面临着可能要消失的命运,即使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也一样,我们还蛮关注这样一种状态。
Q:在做改造项目时,都市实践的关注点是在哪?
刘晓都:我们更偏向于从城市的角度分析。从相对宏观的城市肌理的角度看,可能个体建筑没那么重要,但个体建筑形成集群状态时,就很重要:比如北京老城区,每栋房子都很简单、雷同,但集中以后,形成的街区和城市肌理,就很重要,如果拆掉其中一些,新盖房子因为要符合现代需求,尺度变大,肌理就被破坏,城市基因也就变了。我们在乎的就是这个层次。
欧洲的老建筑改造成新的功能都非常常见,加些电梯、空调等,只要改造完后,能适用于现代生活就可以了,但他们的老建筑整体的外观、尺度都保持了原状,很好延续了历史跟传统,尊重了城市肌理,这就很好。具体怎么改造,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没有一定之规,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普通市民、建筑师、开发商、政府部门都对老建筑有一种正确判断。
Q:您觉得老建筑的价值在哪?
刘晓都:就像古董,拆了毁了就再也拿不回来了,这就是价值。唐朝现存仅有的几个建筑,最大的是山西佛光寺大殿,它可能只是当年唐朝成千上万庙宇中比较一般的一个。佛光寺现在成了我们最大的宝贝,因为它是在唐朝这么多庙中,唯一现在能看见的实物。
再举个例子。我们当年上学时,水磨石地面是非常普遍的工艺。做设计的时候,都说要做水磨石地面。但现在即使有这机器,也没有会干这活的工人了,水磨石地面就变成了一个好东西。很多人喜欢看徽州民居上雕的木花、窗梁,因为这种记忆消失了,现代中国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这种工艺水准,它于是变成了一个古董,而且不可复制。虽然,我们做的都是现代建筑,从来不做仿古建筑,但我们仍然尊重那些东西,因为我们无论如何也作不出来了。
Q:能否以您做过的项目为例,介绍一下您如何进行老建筑改造?
刘晓都:尊重城市肌理和城市历史给城市人带来的记忆,传承城市基因,才是我们在乎的,深圳华侨城OCT Loft创意园就是一个体现。虽然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才三十年历史,但三十年前比如80年代盖的房子,仍然保存着一种城市记忆,这就是基因,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传承这种基因,过一段时间再让它消失,到时候它又会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我们这种改造,不是机械性的保护,而是带有创意、自由的改造,我称其为"为创造的改造"。我只是保存它的状态,让人家能够从这找到一种记忆,让人感受这里曾经的工业痕迹,那氛围挺有意思。我们给它找到了正好吻合的角色——创意园,因为它有一定的大空间,没有太多建筑特征,相对比较自由,有室内设计的余地,人在里面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比较适合创意公司的特点和工作氛围。
现在很多改造项目都是把旧厂房改造成艺术区,北京798就非常典型。798原来就是东德援建的工厂,很包豪斯,很现代建筑,用钢筋混凝土,质量也很高,属于有价值的建筑。我们的OCT创意园的原建筑,却没任何价值,我们重新做过屋顶,把大部分东西都拆掉重做,但我们保持了它原来的大致状态。所以即便都是改造成创意园,还是要针对不同地方,选择不同策略。
Q:老建筑改造项目,在材料应用上有什么不一样?
刘晓都:现在有了更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可以给老建筑用,玻璃,阳光板,透明混凝土,各种隔热材料,各种交接材料,各种轻质材料。我们发明了很多进步的材料,替换掉原来不好的材料比如有毒的石棉材料。
形式的改变也跟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比如老建筑用坡屋顶是为了防水,因为老的天然材料透水性比较强,用斜屋顶可以让水快速流走。但现代技术,发明了密封的防渗水材料和油毡,钢筋混凝土本身密性又强,或就直接拿玻璃封一下就封住了,所以现在做平屋顶成为简单易行的方式。
而说到底,建筑仍然是一个传统行业,建造方式上没有任何革命性的成果。现代技术把建造变得容易,也变得不精致了。原来是要加好多层材料才能保证不透水、不透风,现在一层就搞定。盖得太容易,大量性建造,必然带来一种粗糙。
Q:现在的老建筑改造,都存在哪些问题?
刘晓都:我觉得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国人的喜新厌旧心态。切断传统成了传统,革命成为传统,文化却没有了传统。下代人如果活在这种没有文化传统的城市里,一定会迷茫。所有人最终都要追寻这个问题,从哪来,到哪去。
当年英国皇室,用劳斯莱斯的一辆古董车,换了一台美国人刚刚发明的电冰箱,现在电冰箱可能一文不值,古董车可能值几百万。还有在80年代,很多人把自己的家底比如古画、古董箱子椅子这些老东西拿出来换彩电冰箱。现在,那些古董仍然值钱,但新换回来的东西,没一样值钱。中国人在整体上,把财富和即时享受看得太重了,缺乏对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认同和信念,也没意识到它们的价值。比如开发商为了盖更高的楼,就愿意放弃老东西。这可能应该归罪于经济过度发展,如果去那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历史传统感会非常强。保守(conservative)在西方是一个偏中性和褒义的词,英国保守党,美国共和党都讲自己是保守派,因为他们尊重老祖宗传下的规则及其价值,我们需要有这批人。
另外一个问题是粗劣模仿。以前的建筑,为什么要有装饰?那时会觉得不做装饰的建筑很糟糕,就像没穿衣服对于有脸面的人来讲是不可忍受的,现在不做装饰却成了一种时尚。审美在改变,但并不是不能忍受装饰,而是那种装饰我们做不了了。粗劣模仿,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一个普通房子。所以,尊重老建筑,能否做到老建筑的程度,实际上,是人的能力的问题。
Q:都市实践为中低收入人群设计了一个土楼公社,您说“为中产以下的人去想才有意思。”您为什么会这么想?
刘晓都:我们都市实践很关注城市以及城市里人的生活状态,我们会从这里面发现设计想法,提出策略。其实城市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人最重要的问题是居住,居住问题中大部分都关于中低收入人群,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城市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生存状态决定了城市的生存状态,解决了这些人群住宅的形态问题,几乎也就解决了城市的形态问题。一个城市的肌理不是靠几个地标,而是靠大批的住宅这类更加背景化的建筑来支撑的。
我从香港的城市形态上也受到启示,一个住宅空间相对拥挤的城市能激发出的活力,远远大于大家都舒舒服服住很大房子的状态。因为住宅空间拥挤,人在家里呆不住,就必须要出来,社会活动就必须在公共空间完成,这样城市资源能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有更多人能互相服务,产生更多商机,资金在城市里的流动速度就非常快。在亚洲城市,这样的方式应该比较合适。
我觉得普通人要放低对住宅的期待,可能一个家庭住宅面积要远远小于100平米,这样,整个城市才能承受得了人口的状态,这可能是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但我乐观的是,通过好的设计,一个小一点的住宅,完全可实现人的正常生活状态。说实话,这种小户型,我更有兴趣。这应该是一种趋势,也是更平衡健康的一种方式。
- 1刘强:融合时尚元素做当代设计
- 2尤月林:不需要“证”明的设计师
- 3赵弘:北京短命规划教训几何
- 4隈研吾:让建筑消失的建筑师
- 5王小珂:城市建设应该立法在前
- 6时评:莫让“养老地产”成为新型“圈地模式”
- 72015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法》(23)
- 8邰举:室内设计师创业十问
- 9[云南]框架结构宾馆质量创优策划方案(鲁班奖)
- 10姜锦贤:推广绿色建筑需循序渐进
- 112015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练习(45)
- 12CMMI杂感(一)
- 13建筑施工企业年度统计表
- 14阮仪三:长安街有些建筑需要反思
- 15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产生技术》模拟题(31)
- 16福建漳州市某住宅工程土建检验批表格填写示范(57页)
- 17任磊:设计出彩的乐园
- 182015年我国LED灯具国际市场竞争分析
- 19浅析地基处理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内容
- 202015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28)
- 21[广东]超高层综合体工程施工质量创优策划书(大量附图 162页)
- 22庄惟敏:建筑的独特性离不开场地的作用
- 23时评:拥挤与空旷间的平衡术
- 24时评:“短命建筑”就是浪费
- 25节能建筑设计与高新技术应用
- 26仇保兴: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唱主角
- 27刘伍洋:让地产经纪成为高品质的工作
- 28时评:地标建筑是什么引热议
- 29姜峰:用设计在人间创造天堂
- 30上海某住宅群体工程质量创优方案(创白玉兰杯)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