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华:绿建筑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动词
九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张清华
在中国台湾,由张清华与郭英钊共同主持的九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九典)几乎已经成为绿建筑的代名词。上世纪中期,由于环境问题不断凸现,中国台湾于1995年首次将建筑节约能源设计纳入建筑技术规则,并于2000年成立了绿建筑标章的审核制度。自此绿建筑推广运动在中国台湾迅速展开,引起强烈反响。
九典对绿建筑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是从彼时开始,尤以张清华一手打造的北投图书馆和花博会新生三馆最为人耳熟能详。但对张清华来说,绿建筑不是一个形容词式的标签,而更是一个可以身体力行的动词。“就是你怎么做这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张清华说。
建筑界与大众的共同语言
从小在台南长大的张清华对于那片土地上的老建筑、老街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开启了她对于建筑、城市与环境的最早认知。从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她先后在中国台湾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和学习,去了解建筑以外的城市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在的费城是美国最早独立的一个州,这里新旧建筑夹杂糅合、和谐共处,而且街道和环境的尺度与台南很相像,令张清华感到亲切而动容。这也成为她回到中国台湾独立创业后,身体力行推动绿建筑的原动力。
建成于2005年的北投图书馆是中国台湾首座绿建筑图书馆,曾当选全球最美的25家公立图书馆之一。这件以木结构为视觉主体、衬托出空间温暖的作品,不仅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也成为全球建筑师参观学习的对象。
据张清华介绍,该建筑结合北投温泉特色,采用轻质钢构造和木构造,以降低建材使用量及生产耗能与二氧化碳排放。在建设时,图书馆充分保留了北投亲水公园内的多样生态栖地,屋顶还用松叶景天、时莲花、落地生根等无须太多维护管理成本的植物做装饰,使整座建筑终年郁郁葱葱。
不过,张清华坦言,最初对绿建筑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从能源节约和舒适的角度出发,特别考虑通风和透气。“早在1996年,中国台湾就出台了一个规定,所有由政府出钱的公共建筑都必须得到绿建筑的标章,那时候美国已经有了LEED认证,中国台湾也建立了自己对于建筑和环境的数据,以作为建筑的标章。我们在做北投图书馆时,主办单位打来电话说,只差一两分,就可以成为中国台湾级别最高的绿建筑了,你们何不做到底呢?”张清华说,“北投图书馆完工后,绿建筑仿佛成了时尚的代表,成为建筑业界与民众之间的共同语言。”
这也是中国台湾绿建筑萌芽时代的开始,自此,绿建筑不只是业界讨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都在讨论的事,建筑师通过绿建筑与使用者、决策者有了一个共同的约定。
遵循“大树法则”
九典在许多作品中展示了亮眼的木结构,事实上这些作品都是环绕着既有的树木开始思考设计的,即“大树法则”。为了维护树木生存、增进建筑舒适度、体会绿环境及绿建筑,也常借由视、听、味、嗅、触五感作为融入环境的桥梁。
北投图书馆无疑就是这样一栋建筑。从外部看,犹如一座大型高架树屋,与周围绿意盎然的环境融为一体,置身其中既可坐拥书城尽享精神美食,又可透过落地窗饱览自然美景。步入图书馆,其内部颇为养眼的是一溜儿落地长窗,休息时透过窗户,远山近树一览无遗,鸟语花香时时怡情。
落地窗的设计不仅用来观景养眼,更是基于节能环保的考虑。通过它,大量的自然光可以照射到馆内的各个角落,省去了很多人工照明电力。不仅如此,图书馆内所有房间的窗户有三分之一以上可开窗通自然风,挑高夹层的高低窗设计可产生浮力通风效果,配合自然风,在室内形成了对流。此外,图书馆屋顶还设有太阳能光电板,可发电16千瓦时。
“我们常常思考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构想将其轮廓作为设计的基础。没有这些大树,就没有目前的配置。我们采用一种被动的设计方式,因为保留大树而建筑物退缩了,形成自然生态的体验场所。”张清华说。带着这一理念,2010年,张清华完成了另一件让人惊艳的作品──台北国际花博新生三馆。该项目不仅获得绿建筑的钻石级认证,也荣获了2010年中国台湾建筑奖的首奖。除了绿墙节能设计、生态池、雨水回收、水生植物净化水质、自然通风采光、太阳能板等,让建筑物与环境地形融合是最大的特色。
展馆设计仍以树为主体,保留基地内大部分的老树,新植许多中国台湾本土植物,并创造一些湿地环境,提供多元生态环境。“参与花卉博览会可以呈现我们对未来的想法,多数人认为公园不应该盖建筑,但当有建筑需求时,我们就试着把展馆里的建筑与周边融为一体。”张清华说。
“树木是一种可持续资源,但选用木材的先决条件,是其必须来自管理良好的林场。”张清华强调说,“例如花博新生三馆主要选用了来自于美加地区经永续林木认证(FSC)的木材,以防止滥砍滥伐和病虫害。此外,新生公园的入口迎宾广场采用了离台北最近的森林中的柳杉木,尽量做到减少碳足迹。”
不要拘泥于绿建筑标签
尽管九典在中国台湾几乎已和绿建筑画上等号,但张清华表示,在事务所内部,通常不太用绿建筑这个字眼来说明自己设计的建筑物。
张清华认为:“与所有建筑师事务所一样,我们只是在讨论机能、动线、空间组织、结构系统、设备、材料、景观,还有建筑领域里的文化或美学等因素。只是用政府颁布的绿建筑技术规范去审核设计成果时,才恰好是吻合的。如果加上绿建筑的标签,对它想涵盖的内涵不但无法阐明,反而制造了一些隔阂,把几千年来建筑一直非常重视的声、光、热、气、水全放进了绿建筑标章的框架里头。比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干阑式民居(俗称高脚屋),就是当地人几百年前为应对气候和鼠灾创造出来的。高脚屋具有与环境共存的能力,也没有考虑是否有能源的问题。”
只要能达成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就是好房子,不用拘泥绿建筑的标签。在张清华眼里,绿建筑并不是一个形容词式的标签,而是一个可以身体力行的动词,特别是身为一名中国台湾建筑师,由于陆地面积比较狭小,资源有限,要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绿建筑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张清华:九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曾获中国台湾建筑首奖、世界立体绿化设计施工金奖、国际最适宜居住社区奖银质奖等。
- 1李虎:校园设计所传达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 2创鲁班奖工程创优质量策划
- 3戚泉:助力商业地产建筑绿色升级
- 4陈文能: 注重生活细节 把握空间设计
- 5苏鑫:长跑时代的房地产是服务业
- 6文兵: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采集、传输、处理数据的管理技术手段
- 7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模拟题(6)
- 8冯果川:绿色建筑的意识形态批判
- 9崔树:设计永无止境
- 10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生产管理知识》习题(11)
- 11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练习(34)
- 12201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12)
- 13孙贵宝:延长建筑寿命 提升百姓幸福感
- 14柳小飞:建筑室内一体化是武汉设计的发展方向
- 15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模拟题(13)
- 16时评:公共建筑不应缺了公共讨论
- 17孙国和:房地产是中国的一个货币之矛
- 18技术评审会议“纪实”
- 19北京某科研综合楼优质工程策划书(争创鲁班奖)
- 20项目管理的两大研究体系介绍
- 21阮成发:规划要对城市负责 不因失误留历史败笔
- 222015年安全工程师考试《相关法律》自测题(21)
- 23201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题解10
- 24瓷砖企业发展新趋势分析:环保产品备受关注
- 25【贵州】建筑工程竣工资料归档目录范例
- 26兼藤真一:在设计环节提升城市综合体的价值
- 27【福建】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
- 28简述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四抓
- 29非常好的项目管理网站
- 302014年中国LED灯条灯带出口现状及趋势分析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