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建筑OA系统 >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系统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分析与综合治理对策
简介: 较全面地介绍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目前鄱阳湖区存在森林植被复盖率低、湿地植被严重退化、土地退化逐年递增、鄱阳湖“老化”进程加快、生物多样性破坏十分显著、水质污染日益增加等环境问题。并针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深化综合治理鄱阳湖的若干对策。
关键字:鄱阳湖 流域 生态环境 对策
1 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和江西省北部,其南北长173 km,东西平均宽约16.9 km,最宽处约74 km,最狭处约2.8 km,湖岸线总长1200 km[1]。它汇聚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铙河五大水系,经调蓄后由湖口注放长江,形成完整的鄱阳湖水系。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涨水湖泊,洪、枯水位面积相差10多倍。鄱阳湖流域面积16.2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多年平均入江水量1457×108 m3,占大通站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9334×108 m3)的15.6%,蓄水量295×108 m3,对长江中下游蓄洪、排洪和调洪发挥重要作用。
鄱阳湖区属亚热带季风区,丰富的水、热、光资源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在广大的湖滩湿地,常见的植物有79种,分属27科,已查明的鱼类有122种,分属21科。鄱阳湖湿地是驰名中外的候鸟栖息地,仅自然保护区记录到的300多种鸟类中候鸟有188种,不少属世界濒危物种。
2 湖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2.1 森林植被复盖率低
鄱阳湖区现存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由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演替形成的。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鄱阳湖区周围低山丘陵森林植被连续30多年不断被砍伐,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80年代以后,受经济利润的驱动,滥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时有发生。不少采伐迹地末能及时更新,有的成了疏林地,有的演替为灌草丛,更有不少地方因长期连续砍伐灌木和草丛或过度放牧,使局部地区由灌草丛进一步沦为荒山荒地。
鄱阳湖区现有宜林地5772 km2,其中有林地3755 km2,占宜林地的65.1%;疏林地305km2,占宜林地的5.28%;灌木林地207 km2,占林业用地的3.6%;荒山荒地(无林地)1505 km2,占宜林地的26.1%。鄱阳湖区森林资源已相当贫乏,森林覆盖率低,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对环湖土地的保护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2.2 湿地植被退化较严重长期以来,鄱阳湖湿地植被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着一系列的演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为强烈。
2.2.1 湖滩草洲的实际分布面积逐年减少
鄱阳湖滩地发育系数达0.79,但由于长期掠夺式的利用和围垦,实际分布面积逐年缩小。据实地调查和量算,从1927年至1988年的61年间,共减少面积318.7 km2,相对面积减少33.5%,平均每年减少5.22 km2。从1964年至1988年,年平均减少7.23 km2。柴、草洲滩面积的减少速度有逐渐加剧之势。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大面积的柴、草洲被围垦,从建国初期至70年代末,湖区建圩331座,面积1840 km2,平均每年围垦洲滩面积在60 km2以上。
2.2.2 洲滩植被生物量逐年下降
长期以来,鄱阳湖洲滩植被基本上处于一种掠夺式的无序利用状态,利用方式粗放、原始,只利用不保护,使洲滩植被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价值。以湿地植被保存较好洲滩植被较为典型的蚌湖为例,其洲滩苔草群落生物量,1965年为2500 g/m2,1989年为2416 g/m2,1993~1994年调查为1716.7 g/m2,前后30年时间下降了783.3 g/m2,其长势也远不如从前。
2.3 土地退化逐年递增[2]
2.3.1 湖区水土流失呈增加趋势
据江西省国土资源遥感调查,鄱阳湖滨湖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约35.0万hm2,其中轻度有11.39万hm2,中度有19.09万hm2,强度有3.86万hm2,极强度以上有0.69 hm2。湖区水土流失的时间变化趋势与江西全省的水土流失趋势一致,水土流失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2.3.2 土地沙化有明显加重趋势
据遥感调查,鄱阳湖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89万hm2,其中固定沙丘0.67万hm2,半固定沙丘1.36万hm2,流动沙丘0.85万hm2,沙改田1.0万hm2,沙化面积占湖区面积的2.2%以上,占江西全省沙化面积的30%以上。鄱阳湖风化流沙每年还以3~5 m速度向群众居住地和生产区推进,更为严重的是流沙冲进鄱阳湖,淤塞水道,抬高河床,严重影响鄱阳湖的泄洪和航道的畅通。
2.4 鄱阳湖“老化”进程加快
2.4.1 泥沙淤积导致湖盆淤浅
鄱阳湖泥沙冲淤在时间上有季节性变化,即讯期以淤为主,枯水期以冲为主。由于水面比降特别是北部入江水道的比降变化明显。导致鄱阳湖泥沙在空间上,南部以淤为主,北部以冲为主,中部有冲有淤的总体格局。鄱阳湖区现代泥沙淤积作用的发展规律对湖泊发展趋势的影响是使湖盆淤浅,湖域缩小,水体向东迁移,以及“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景观日趋明显。
2.4.2 围垦引起湖泊萎缩
据统计,1954~1995年间因围垦使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小了1300 km2,容积减少80亿m3,致使湖盆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削弱近20%。湖岸线也由2.049 km减至1.200 km。根据资源卫星遥感监测,1988年与1998年同水位期鄱阳湖湖泊萎缩和河道淤积也相当明显。
2.5 生物多样性破坏十分显著
鄱阳湖湿地较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据调查,在60年代有119种,80年代只有101种,20多年时间减少了18种,物种消失的速度令人震惊。如原盛产于鄱阳湖的红花子莲和白花子莲等已基本绝灭,湖中现存野生菱角也很少了。一些湿生和沼生经济植物,如荸荠、慈菇、芋等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植物种类减少的同时,各类动物也相应减少。水獭是一种营半水栖生活的动物,湖沼及岸边是水獭的栖息地,随着湖区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湖区水獭已处于濒危状态。在长江流域水中生活的白暨豚和长江江豚这两种豚类在鄱阳湖均有分布,但数量比以前大为减少;在水生底栖动物中,刻裂丽蚌、环带尖丽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嵴蚌、三巨瘤丽蚌、多瘤丽蚌、龙骨蛏蚌、橄榄蛏蚌等种类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已较为稀少。其中分布于吴城修河的龙骨蛏蚌,目前处于濒危状态;而丽蚌则随着近年滨湖地区珍珠工业的发展而衰退,过度捕捞造成种群急剧下降。三角帆蚌、褶纹寇蚌是良好的淡水珍珠蚌,主要分布在通湖的进水河道,由于利用过度,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越来越快。
2.6 水质污染在日益增加
鄱阳湖接纳的是全省范围五大河流域的大大小小千百条河流之水。几乎全省范围的污水都汇集于鄱阳湖,加之水土流失,鄱阳湖的水质已不如上个世纪50年代那样清彻,只有Ⅱ~Ⅲ类水质。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都在剧增。
(1)化肥农药未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的,将随水流流入鄱阳湖。1978年全省使用化肥115万t,2000年达343万t,增加了3倍;化学农药使用量,1951年全省仅200 t,2000年达5.14万t,是50年代的252倍。
(2)全省工业、生活废水2000年的排放量为36.13亿t,其中达标排放量17.01亿t,达标排放率仅为47%。随着加快江西发展,各地兴建工业园区,“三废”排放量将成倍剧增。
3 湖区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3.1 自然因素
鄱阳湖三面环山,地势自南向北渐渐倾斜,周边丘陵和山地地表径流强烈,加上植被破坏,使鄱阳湖外环山地及中环丘陵岗地水土流失严重。鄱阳湖接纳五河来水的同时,也承纳了随五河输入的大量泥沙。据统计,五河年均入湖泥沙量为1834.2万t,占87.2%;湖区间输沙270万t,占12.8%。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使湖床抬高,降低了湖泊容积,缩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加剧湖区洪涝灾害的威胁。
湖盆抬升河、湖洲滩不断显露和扩展,改变了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组成。淤泥带向浮叶植物分布区推进,而浮叶植物带的下侵,会替代沉水植物衍生区,加速水生、湿生生境向陆生生境的变化过程。鄱阳湖的洲滩逐渐向下游伸展,洲滩植被每年向下游扩展约5~10 m,湿地物种资源也严重退化。
湖区由于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明显,风力强劲,风沙化现象严重,沙山沙丘的形成又与水土流失互为因果关系,使鄱阳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植被抗干扰性差、退化速度快,受干扰后的自我恢复能力很低。
3.2 经济因素
生态环境变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的历史过程,鄱阳湖区人类活动因素是引起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和直接原因。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鄱阳湖区是江西经济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急于摆脱贫困的欲望,使湖区的自然和生物资源成为直接的索取对象。分布于森林和湿地植被中的大部分野生经济植物因遭掠夺性开发,种群高度退化,资源面临枯竭,一些种类已面临灭绝。鄱阳湖沙生植被的退化更是由于利用不当,人为破坏所致。其中,固定沙地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放牧、樵采;而半固定和流动沙丘上植被的退化,是对沙生经济植物如单叶蔓荆的过度利用所造成的。
根据调查统计,2000年鄱阳湖区国土面积占江西全省总面积的12.6%;人口占江西全省人口总数的16.39%;但湖区生产总值仅占江西全省GDP的9.77%。当前,鄱阳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职工收入等一些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低于江西全省的平均水平,而且差距越拉越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2000年鄱阳湖地区三产业的比重是37.6:30.5:31.9,而当年全省的这一比例结构是25.1:35.0:39.9。两相比较,湖区第一产业增加值高于全省1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低于全省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全省8个百分点[3]。湖区这一高二低明显表现出湖区产业结构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特点。现行农业结构的主要弊端是种植业的比重偏高,而林牧渔业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
3.3 社会因素
鄱阳湖平原是江西省缺材少林区,群众因缺燃料而樵采林木,当林木砍光后就挖树根,铲草皮,烧秸杆,打湖草。农村能源紧缺,是导致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的重要原因之一。鄱阳湖区人口稠密、增长快,并且一度人口增长失控,人口生存的需求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大。鄱阳湖滨湖11个县2000年的总人口为679.8万人,占江西全省总人口的16.39%。随着湖区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物质及能量迅速和高度集中,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能源紧缺,大气、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鄱阳湖区还没有建立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导致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难以贯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更缺乏科学的规划、保护和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血吸虫是鄱阳湖最大的地方病,已有数千年的流行历史,成为摧残湖区人民健康的元凶。湖区采用填洼渚汊等方法灭钉螺,并曾不恰当地大面积投药灭螺,使渔类等生物资源减量,对湖泊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损害。
3.4 政策因素
建国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政策导向的失误是造成鄱阳湖区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及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已经并将继续在一段时期内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50年代末至70年代,人口政策的失误是导致湖区人口激增的原因。从而衍生出一系列诸如围湖造田、乱采滥挖、滥砍滥伐、竭泽而渔等掠夺开发活动。1958年的“大跃进”,更是将这一系列活动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鄱阳湖生物资源遭受空前浩动,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打击,低丘岗地的林木几乎被砍光,森林覆灭急剧下降,而荒地节节上升。
到6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工围垦作为一种政策,更给鄱阳湖区带来不利影响,使鄱阳湖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脱离湖区实际,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方针,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多种经营,导致湖区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长期低水平徘徊。
改革开放以后,随之而来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对鄱阳湖水体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湖区企业废水排放处理率低,中小城镇生活污水大多末经处理直接排入湖区;同时为追求粮食高产丰收,年使用农药、化肥量呈上升趋势,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入湖污染负荷增加。对水生生物已构成一定的威胁。
4 鄱阳湖生态保护与建设对策[4~5]
在鄱阳湖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应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认真履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确保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严格进行“强化监督管理”的方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减少开发活动造成鄱阳湖的生态破坏。
4.1 制定鄱阳湖生态保护目标并分阶段实施
鄱阳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总体目标是:保护鄱阳湖重要调蓄洪功能和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确保鄱阳湖调蓄洪的主导功能得到巩固和加强;通过保护湖区湿地生态结构和环境,保护湖泊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基因库功能;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增强鄱阳湖整体抵御灾变能力,减轻自然灾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以促进湖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加强湖区污染的综合防治,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可分阶段进行,“近期遏制,中期恢复重建,长期持续发展。”
4.2 抓紧制定鄱阳湖生态功能恢复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
在鄱阳湖“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区,进行生态重建恢复工作,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生态避洪农业、生态立体农业示范区;为服务于鄱阳湖区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鄱阳湖生态功能恢复与生态重建区,可建立数万hm2淡水渔业养殖基地;建立鄱阳湖生态功能恢复与生态重建区、农田防护林生态示范区、沙化防风林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恢复区域内生态功能,保护湖区湿地生态系统。
4.3 恢复鄱阳湖的调蓄洪功能
应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的调蓄洪生态功能保护责任制,实行党政领导负责制。(1)建立鄱阳湖的调蓄洪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审计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为服务于鄱阳湖的调蓄洪主导生态功能的需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展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退田还湖和适度生态移民的工作;(2)通过建立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湖区沙化治理示范区,以减轻鄱阳湖区水土流失和湖区土地沙化,恢复鄱阳湖调蓄洪生态功能,保护鄱阳湖区湿地生态系统;(3)建立鄱阳湖流域水源涵养林示范基地,采取生物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在鄱阳湖水系干流和支流两岸及陡峭的沟坡上营造护岸固坡林。
4.4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加强保护力度,全方位做好保护工作。根据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的需要,加强保护区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重建工作,尽快在鄱阳湖建成良好的鱼类产卵、索饵、越冬场所;坚决取缔有害渔具、渔法,实行捕捞许可证制,以保证鄱阳湖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季节性休渔制度;要在鄱阳湖区大力发展养殖业,解决休渔期、休渔区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内群众的生计问题,促使由天然捕捞向养殖捕捞的转变,使湖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鄱阳湖的渔业资源。
4.5 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濒危动物的保护
(1)加强基础建设,健全保护机构,整合现有各级候鸟保护机构,在鄱阳湖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局框架内,建立起统一的鄱阳湖越冬候鸟及栖息地保护区管理机构,增强管理能力,加大保护力度;
(2)适当开展生态旅游,缓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这样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缓解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又可以进行保护鸟类的宣传教育;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爱鸟、护鸟意识;
(4)切实加强对白鳍豚、江豚的保护,为白鳍豚、江豚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一切针对白鳍豚、江豚的人为恶意伤害。
4.6 加大投资,积极开展生态旅游事业
目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范围小,经费少,设备不配套,建议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内外政策性贷款,以项目为载体,带动和吸引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开展湖区生态环境规划,以候鸟观赏与湿地农、林、牧为特色的生态开发,帮助湖区农民发展家庭旅游和观光产业为主的替代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4.7 实施保护措施和政策,确实保护鄱阳湖水质
鄱阳湖的水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且污染年度变化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建议:(1)严格控制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排放。轻工、化工、印染及生活污水是造成鄱阳湖有机物污染的主要来源,鄱阳湖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是乐安河上游德兴铜矿废水所致,因此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废水排放量;强化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加大治理资金投入,提高废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排水无害化;坚持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保护生态平衡。(2)加强沿湖及湖内污染防治。加强湖岸周围经济开发的环境管理,沿湖5 km以内的企业排放的污水,必须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对沿湖拟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物措施为主体的防治湖区水土流失体系;依据湖区土地利用状况及污染源分布,进行沿湖土地利用限期管理。
参考文献
1 宋立旺,全腊华.鄱阳湖防洪减灾研究进展.环境与开发,2001,(3):4~6
2 赵小敏,王 瑚.鄱阳湖地区湖滩草洲遥感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84~87
3 游红霞.对鄱阳湖区退田还湖的几点思考.江西农业经济,2000,(2):13~14
4 虞孝感,窦鸿身.鄱阳湖围垦对洪水的影响及对策.环境保护,1998,(10):6~7
5 周跃龙,汪怀建.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283~286
- 1围棋中的项目管理之道
- 2与招标投标活动紧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2
- 32015年一级建造师报名费用汇总
- 42011年一级建造师机电工程专业练习案例6
- 5嘉旺TA0齐全钛合金优质钛合金板材 钛合金板材进口 专业厂家
- 6陕建七建集团“办实事惠民生” 为教育实践活动开好头
- 7江西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全国第一
- 8[重庆]小区道路设计全套图纸(道路 管网 照明)
- 9污水处理方法中,属于物理处理法的是
- 10[广西]框剪结构住宅楼工程砖砌体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 11增资配套聚酯纺丝工程压力管道施工组织设计76P
- 12壁式采煤
- 132015年二级建造师《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用书网上增值服务第四次
- 142011一级建造师《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模拟试题13
- 15塔吊安装及拆除专项施工方案65p
- 162015年一级建造师《法规及相关知识》每日一练(4.10)
- 172015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管理与实务》每日一练(4.20)
- 18新建贵阳至开阳铁路站前工程某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 19监理工程师考试辅导:标志线工程施工及要求
- 20关于联合体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思考
- 212015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
- 22项目管理技巧对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作用二
- 2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资质认定
- 242015招标师考试知识点《法律法规与政策》:从业资格制度
- 25一级建造师报名资格
- 26地下建筑内的电线、电缆有什么防火要求
- 27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交底(1-02地下防水工程)
- 28拆迁安置补偿合同
- 29工程资料卷内文件的排列要求有哪些?
- 30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自动火灾报警设计规范1总则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