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建筑OA系统 >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系统
雕塑的生存基础论述
摘要:人是一切艺术活动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贯穿于整个艺术传播过程的始终,是媒介的第一价值。以人的需求为依托,突出人性化理念是现代雕塑艺术发展的一大特征。因此,《雕塑的生存基础》论述雕塑与观众的关系的表征、探讨雕塑与观众的规律特征,研究雕塑艺术的价值前景,对于研究探讨雕塑与观众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影响大有裨益,因此需要对雕塑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学理化研究。
关键词:雕塑 观众 生存基础
一、引言
自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本的意识开始不断增强;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把握空前强大,个人的生命空间得以延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后,对艺术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在仅仅要求观看鉴赏,更要求亲身体验、参与其中。
二、雕塑艺术的观众范畴
雕塑的公开展示性决定其观众大众化范畴,除了学院派的师徒传承所针对的对象是专业人士以外,在其他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雕塑展示传播的公开性,决定了它所面临的传播对象是较大数量的、匿名的、流动的观众,除了囊括所有对雕塑艺术有兴趣的主动观赏人群外,还包括很多在一定的审美阅读强制性下观察接受公共空间内雕塑置景的人群。
三、雕塑艺术的观众特点
观众的特点包括:观众数量多、传播范围大、流动速度快;年龄层次宽,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不同,因而其生理需求、心理欲求,文化追求差异性较大。观众其自身知识结构、审美观点对作品创作背景、作者观念主张的掌握都会对观众对雕塑作品理解产生影响,同时通过作者本人对作品的阐释与解读,传播媒介的传达与再加工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接受者对雕塑作品的理解与认知。同时,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也由被动的观看与接受,变成主动的解读与再创造;接受者所实现的既包括对雕塑欣赏权、公共所有权的享有,也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雕塑信息复制品的占有。在雕塑展览现场常会看见有父母带着儿女、老师带着学生参观,长幼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彼此间相互解说和讨论自己对雕塑的观点共和看法。
四、雕塑的生存基础下雕塑创作者的作用
(一)雕塑创作者受时代特征与当下的美术创作思潮、大众传媒的宣传导向、以及观众与社会对其作品的反馈等诸多因素影响
雕塑艺术一方面作为学院派艺术研究走进了象牙塔的顶端,进行着形式美的探索与思想文化的表达;另一方面是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无论是古代的雕塑遗存还是新建的现代杰作,抑或是媒介的传播推广,雕塑直面公众的现状所面临的是大众化的公共需求和均衡审美价值的衡量。艺术家不仅受到社会流行思潮的感染,大众传媒导向的影响,以及社会大众对艺术作品需求的信息反馈;而且艺术作品还要通过展览、画廊、各种大众传媒,使得艺术家的个人作为与社会大众连接起来。因此,创作者的艺术作品须要符合社会主旋律,与国家的政策导向相一致,与社会的正面价值观相协调。
(二)雕塑创作者所具备的社会视野、文化修养、美学主张,决定其艺术作品的主题类型和社会影响力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自我情怀与理念的抒发和表现;艺术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却是与社会关联、面向大众的。因此雕塑家所具备的社会视野、文化修养,美学主张、理论体系,决定其艺术作品的主题类型和社会影响力。艺术家需要的是内涵丰富的想象力、文化秩序的创造力、社会文化的前瞻性、审美水准的普遍性。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高端成果的雕塑艺术,使得艺术家必须保持其前沿性与高瞻性,其最终所寻求的目标是以超前性的姿态去引领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而且雕塑家在创作雕塑作品同时,就必须考虑其所具备的公共属性和文化价值,应与人民大众的审美相适应。
作为陈列于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它自身带有某种视觉观察的强制性在内,其创作也必须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水平,遵循“多数优先”的原则。在各种审美服务的选择中,应舍找准社会整体审美的均衡性。使雕塑作品既能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同,保证艺术的水准尺度;同时也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观,遵循向善性原则。为专业人士所认同的作品不一定无法博得广大群众的审美认同,为大多数人所看好的也并不意味着媚俗。“城市雕塑设立于公共领域,是给来往于公共空间的人们看的,因此必须强调观众审美在其中的影响,中正的适应一定是最符合民意的”1。
因此在雕塑公园的设计和规划时,努力做到高品位的艺术水准和通俗大众化的有机结合,做到雅俗共赏,以满足各个文化层次观众的需要。
(三)雕塑创作者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技法技巧,决定其艺术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特点
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考虑:创作方式、材料质地、内容情节、观众配置、系统化和系列性,强调观众传播面的最大限度覆盖,扩大影响、吸引目光、营造市场。艺术家对自然的描绘、对审美的表达过程其实也是对表现技法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凡是墨守陈规的艺术家,其作品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作者,才能被历史所铭记。
对自然的忠诚和对理性的美的把握是人们长期以来的追求。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思想观念的革新、工具手段的完备、材料工艺的多样,使得艺术家更加注重对艺术观念的表达,通过各种材料质地,选取不同的工艺手段,创造出装置雕塑、水景雕塑、动态雕塑、光影雕塑等形式多样的类型。
(四)雕塑创作者的社会职位、运作能力、兴趣爱好,决定其艺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艺术家作为特定社会中的一员,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与其所处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但艺术家不同于政治家,他很难直接影响社会和政治活动,但他可以通过传播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影响大众,虽然有些人声称自己的作品属于自我感情的宣泄和个人情趣爱好,可是一旦其作品进入画廊、博览会等大众传播渠道就具有公共性社会影响力。
五、雕塑创作者与观众的交互影响
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应该是互动性、循环性的互惠原则,通过雕塑媒介引起共鸣。注重观众的参与性,是现代雕塑的重要发展趋势。
20世纪着名雕塑家摩尔很强调雕塑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国外有的雕塑展览还为盲人设置专门指示说明牌,并允许其触摸作品,使得观众除了视觉感官之外通过触摸有了触觉感受,对雕塑材质、纹样、肌理产生更直接的感悟。我国2002年举办的“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北京展”,特邀北京市残联组织20多位盲人来到王府井展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亲身感受一下雕塑的魅力,与公众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在台北举办的“2002年台北公共艺术节——内湖污水处理厂公共艺术设置案”中,主办单位台北市文化局就以脱离基地、形式布局的原则,邀请9位艺术家进行创作,通过“制作、观看、被观看、进入、触摸、呼吸、使用、拆除、还原”2等方式,实现了民众与艺术的对话和交流,真正参与到艺术之中。
(一)现场性的直接体验
以雕塑为媒介,通过观众在场性的直接观看、欣赏,获得多重感官上的亲身体验;此外与雕塑家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参与现场的人气投票、作品拍照等艺术活动。
(二)非现场性的间接参与
通过报刊杂志阅读、书籍文献欣赏、互联网络浏览等传播媒介,以及网络选举、短信投票等方式参与进来。
(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的沟通
以雕塑作为载体,以其所含信息符号为媒介,通过心灵的交融在艺术家和观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实现心灵与思想的交汇。
参考文献:
1 画家的雕塑 绘画在成型艺术中的对话 唐新志 东方艺术 2008/20
2一切均是雕塑——美国着名雕塑家伊萨姆·诺古基的艺术 赵云川 美术观察 2006/08
3新动态艺术:拉尔方索的动态雕塑探索 粟多壮 雕塑 2006/03
4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注释:
1邹文:《城市雕塑的专业性共识》,《光明日报》,2001年5月31日。
2陈其南:《游走两岸公共艺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5年版,第33页。
- 1水电站工程临时油库施工组织设计
- 2闸墩预应力锚索施工组织设计
- 3雨水、污水管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 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有哪些?
- 5保宜高速建设进展顺利
- 6[QC成果]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测量成功率
- 7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82013年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每日一练周汇总12.3-12.7
- 9上海中心工程建设实现632米最终高度
- 10测评好公司必备的六大特征
- 11项目现场经费的控制原则是什么?
- 122015招标师考试《招标采购案例分析》辅导1
- 13一级建造师考试《建筑工程实务与管理》模拟题8
- 142015年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每日一练(5.8)
- 15建立一支成功的技术型项目团队
- 16超高层建筑工程附着式电动施工平台介绍(MC3615)
- 17贵州省造价(预算)员考试报名条件
- 18浅析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 19建筑工程砌体墙的砌筑要领
- 20高层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中的问题
- 21江苏某钢厂烧结机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 2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创优培训讲义讲稿
- 23贵州省国税局出台规定 建筑业税收有多重优惠
- 24项目代建中文物保护措施有哪些?
- 252015年监理工程师《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命题精髓(45)
- 265个低成本创业的模式
- 27加大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力度 确保完成建筑节能任务目标——仇保兴副部长在2010年北方采暖地区供热计量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28某互通跨线桥(实施)施工组织设计
- 29招标师答疑:评标评委的要求
- 30机械维修工安全操作规程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