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 装饰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项目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建筑OA系统 > 项目管理系统

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以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赢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相对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而言,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类“活态”遗产,但同时又是集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农业生产系统,其保护、利用、传承涉及到多个学科和多个部门,应当建立多方参与机制。

    本期对话,主持人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请他谈谈如何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以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赢。

    主持人:正值我国正式发布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迎接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之际,请简单介绍下世界上和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嘉宾: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将我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列为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于6月11日举行,一年后迎来了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所以,今年6月是我国的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九周岁的生日。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概念和动态保护的理念。随后进行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的准备工作。该项目的目标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将努力促进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对当地农民和少数民族关于自然和环境的传统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更好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当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振兴和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

    目前,GIAHS的概念和保护理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粮农组织已经将其写入理事会会议报告等重要文件中。2014年FAO章程及法律事务委员会第九十七届会议报告赋予了GIAHS在FAO组织框架内的正式地位,这标志着GI-AHS将变成FAO的一项常规性工作。申请加入GIAHS项目的国家越来越多。FAO认定的GIAHS项目点已经从2005年的6个扩大到31个,涉及国家数从6个扩大到13个。

    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GIAHS项目的国家之一,在GIAHS项目秘书处、FAO北京代表处,有关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相关学科专家和遗产地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积极参与了项目准备、申请与实施工作。特别是2009年项目正式执行以来,在保护途径探索与试点经验推广、GIAHS的选择与推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管理机制建设、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公众宣传与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工作,顺利完成了项目设定的各项目标,取得了极好的成效,使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走在世界前列。

    一个最为突出的方面就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参考FAO关于GIAHS的遴选标准,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申报程序、评选办法等文件,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具体负责,于2012年正式开展。第一批1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于2013年5月正式发布,第二批20个于今年6月12日正式发布。

    主持人:农业文化遗产和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相比,有什么特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嘉宾: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表述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一是活态性。农业文化遗产是有人参与、至今仍在使用、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的农业生产系统,系统的直接生产产品和间接生态与文化服务依然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动态性。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以及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所表现出的系统稳定基础上的结构与功能的调整。

    三是适应性。指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系统稳定基础上的协同进化,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智慧。

    四是复合性。这类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特点。

    五是战略性。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应对全球化和全球变化带来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有效缓解贫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六是多功能性。这类遗产具有多样化的农产品和巨大的生态与文化价值,充分体现出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七是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对于极端自然条件的适应、居民生计安全的维持和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

    八是濒危性。指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所造成的系统不可逆变化,表现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丧失、传统农业技术和知识体系的消失、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

    主持人:的确,活态性、动态性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对于这样一类遗产的保护亟需建立一种新的保护模式。在过去近10年时间里我国就此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执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时,明确了动态保护的理念,请详细介绍一下。

    嘉宾:很有意思,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活态”遗产,是农业部门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应当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文物,因此,“活起来”也是农业文化遗产存在的先决条件。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是一个复合系统,包括传统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资源管理技术、农业生态与文化景观以及民族文化。因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不能像保护城市建筑遗产那样将其进行封闭保护,否则只能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和遗产保护地的持续贫穷,应当采取动态保护的思路,让农民在继续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从中收益,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前提下有所发展。

    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保护与发展要求,我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就是“保护优先、适度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适应管理,活态保护、功能拓展,现地保护、示范推广”。这里,想着重谈一下动态保护问题。

    “变”与“不变”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什么可以变、什么不可以变,或者说变的“度”如何把握。所谓动态保护,主要就是说保护中不应是“原汁原味”或者“一成不变”的保护,而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机构与功能、重要的物种资源、农业景观、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等不应发生改变,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知识也不应发生大的改变。

    例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随着管理技术的进步,在水稻栽培与管理、鱼苗投放的数量、稻田水肥管理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水稻、鱼的产量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商品化水平也有提高,但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内涵并没有改变;鱼灯舞表演形式、田鱼干加工方式也有了变化,从自娱自乐到旅游服务,从自身消费到进入市场,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其内在的本质。通过这种改变,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实现了传统农业系统的多种价值,提高了农民收入,从而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前面提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部门,有各种利益主体,如何才能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多方参与机制,各利益主体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嘉宾: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提升,初步建立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制,即“政府主管、科学论证、分级管理、多方参与、惠益共享”。其中,“多方参与”是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多方参与机制,可以这样理解: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社区主动,社会联动。

    在目前情况下,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相关保障性政策,实施规范化管理,组织规划编制和实施,负责资金筹措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纳入地方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融合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发展战略中。还应当注意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涉及到农、林、牧、水、环保、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部门,需要政府的统一协调。

    科技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来自农业生态、农业历史、农业文化、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等领域的专家的广泛参与,发掘、评估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机制,协助编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协调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进行传统知识与经验的理论提升并科学吸收现代农业技术,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等。

    社区包括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人,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参与者,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农业生产的主体、市场经营的主体,也应当是保护成果的最主要受益者。他们应当是具有保护理念和传统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

    企业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企业的参与将会极大地提高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金投入、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水平。

    社会公众意识的提高及积极参与,将会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和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媒体宣传、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都产生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居民也很重要,比如日本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实行的认养制度、志愿者制度等,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泛普软件  责任编辑:CY144

相关阅读:

  • 2011-2015年中国民俗民间文化遗产行业研究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2011年07月06日
  •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化遗产市场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1-2015年) 2011年02月19日
  • 2011-2015年中国传统医药民间文化遗产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2010年12月07日
  • 2011-2015年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化遗产市场行情动态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2010年11月04日
  • 2011-2015年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化遗产业深度评估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2010年08月27日
 

发布:2007-07-07 13:44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

泛普项目管理系统其他应用

项目管理工具 禅道项目管理软件 梦龙项目管理软件 微软项目管理软件 装饰管理系统 装修预算软件 项目计划软件 项目进度管理软件 软件项目管理工具 材料管理软件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系统 项目管理系统 施工管理软件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工程管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