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由于宏观形势的剧变,以及少数企业的觉醒,建筑业竞争方式已逐渐由关系竞争力时代进入能力竞争力时代。在能力竞争代,中国建筑企业的优势发展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模式非常多元化,按产权性质、企业文化、战略定位、业务布局、项目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投入力度模式要素组合,企业主流模式是比较多样化的。中国建筑、上海建工、中天建设、中南建设、龙信建设、金螳螂等少数几家典型企业都不能完全代表现有的主流模式。
各种模式各显神通,各有优劣势,难分伯仲。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进入企业竞争的终极状态,优势模式是有其规律的,不可能像现在如此多样化。就像家电连锁行业,最后只剩下“苏美”(苏宁、国美)两家,中国建筑企业竞争终极状态下的优势模式不太可能是多元并存的,寻找、探索中国建筑企业终极优势模式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也是当今中国建筑企业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若有此终极规律,并取得行业共识,无疑将大大加快行业进步的步伐,大家循着正确的方向加快前进就可以了。困难的是,当前的中国建筑企业高层十分迷恋实用主义,强调自身企业的特殊性,热衷自己的特殊方法,沉醉于企业前20年的成功之道,总认为自己的做法十分高明,否则这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做大做强如何解释?可是市场竞争之道恰与此相反,前20多年中国建筑业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大家的成功之道还远非真正的市场化成功之道,更多的是靠宏观经济的带动,中国建筑业近10多年一直以20~30%的增速增长,企业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取得发展所占的权重还较低。
海尔张瑞敏最近的一个观点就颇让人深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所谓成功的企业,是因为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企业就像冲浪者,今天冲上这个浪尖,并不能保证明天还在浪尖上。举一个例子说,手机行业,摩托罗拉曾是手机业的老大,但它很快被诺基亚超越,原因就在于时代的变化,摩托罗拉是模拟时代的霸主,而诺基亚是抓住了数码时代的机遇。但是,诺基亚很快又被苹果所超越,因为苹果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所以说,如果你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这是非常快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这会是彻底的颠覆。海尔的成功确实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及“走出去”的潮流,“成功地踏准了节奏”,正是海尔目前在白色家电做到全球第一的奥秘。
而当前行业已到了转折点,逐步进入市场化竞争通道,寻求真正市场化的成功之道就成了当务之急且全新的任务。
鲁班咨询长期研究表明,中国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建筑企业模式如图所示,企业性质应该是民营而非国营的;业务布局是全国性,而非区域性的;项目管理模式应是集约化直营,而非承包制的;企业应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企业而非大象型的企业;战略定位应是聚焦而非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应是崇高愿景的公司职业文化,而非家族和域族文化主导的。按这样的模式来看现有的建筑企业,符合者寥寥。这种情况导致中国建筑业缺乏较完美的标杆企业,像金螳螂这样值得称道的企业还较少。如何引导国内建筑企业意识到这一点,是行业艰巨的任务。
从上市国有企业的表现来看,除了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外,在企业运营效率和企业效益(股东价值)表现上一直较差,如中国建筑上市5年,IPO获得500亿的融资,但股价一直低于发行价,其它几大央企也表现不佳,可以认为中国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在纯粹的资本市场中,竞争力和生存能力是较低的。随着建筑业市场化程度提高、增速下降,地方市场壁垒拆除后,地方性企业将被极大的压制,发展空间将极为有限。企业要发展,必须在一个细分的市场上,获得较高全国市场份额,才能有竞争优势和规模成本优势。你不出去,人家会进来。
目前中国最有效率的项目管理模式还是承包制,这是行业现有管理技术条件局限所决定的。近年发展较好的中天建设集团也是这种模式。但随着BIM 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上下信息对称能力将极大提高,直营制、集约化运营将逐步显现极大优势。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自2013年开始,加快了对传统行业的革命,任何行业不可避免。建筑业行业特点决定了被变革会晚一些,但也不可避免。BIM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会加快这一进程。没有强大的数字神经系统,难以想象建筑企业将如何在未来的行业生态中生存。
在战略上聚焦,才能在细分领域上领先。专业才能在细分领域进步更快,更有竞争力。当前中国建筑业最大一个问题是同质化,导致关系战、价格战激烈。通过差异化、品牌建设才能提升竞争力、提高品牌溢价。在战略上走专业化之路是唯一坦途。
企业文化要形成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融的企业文化。家族文化和域族文化普遍存在于中国民营建筑企业和国有地方建筑企业,必须加以改造。包容更多元的思想和人才,包容更多创新,才能更好的走向全国市场。
中国建筑企业最终高级形态一定是集约化的经营形态,“项目承包制”将被无情淘汰。即使现在“项目承包制”还是我国当前最有效率的项目生产方式,也绝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市场竞争最终将呈现自有的规律,而不以企业的特点和企业家的个性为转移。
是时候正视这一问题,并让我们的企业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朝着正确的目标逐步靠近,成为市场的最终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