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 装饰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项目管理系统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建筑OA系统 > 项目管理系统

<span style="font-size:19px">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建设报调查之一——</sp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在不实施大量管网改造的前提下,管网漏损率仅为3.47%,5年检漏水量5700万吨,平均每年节约一个“西湖”……这些“奇迹”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对其破解供水管网漏损这一全国性难题的种种创举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了“奇迹”诞生的“奥秘”。
  
  夜幕下,一个瘦弱的身影身着反光背心,手握检漏棒,颈挎检漏仪,头戴耳机,沿着马路走走停停。手中的探头在地面上“跳跃”着前进,检漏棒不断地戳向地面,耳朵不时地贴在检漏棒,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多一次机会

  他,叫沈刚,浙江省绍兴市水务集团公司的一名普通检漏工,一线检漏班长,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在各条供水管线上“巡逻”,查找漏点。

  沈刚说:“由于作业时间特殊,我和很多同事都有过被当作小偷的经历。一些群众看到我们的特殊装备,甚至还报了警。在一些城乡接合部,被狗吠更是常有的事情。”

  “夜班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在白天检漏呢?”记者不禁产生了疑问。

  “这个时间段比较安静,白天的噪音太多,没有晚上听得清楚。”沈刚简单的解释并没有让记者信服。

  第二天上午,记者带上全套设备,对某处供水管线进行了一次“检漏”——过往汽车驶过时的轰鸣声,自行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甚至记者自己鞋底与路面的碰撞声在被放大了无数倍后不断冲击着耳膜。在这个嘈杂纷乱的声音世界中,辨别出管网漏水的声音着实不易。

  “一般情况下都是夜晚巡检,但是在有些时候白天也要巡检。日检比夜检需要更多的经验和耐心。”沈刚说,“但无论是白天多困难,晚上多辛苦,很少有人抱怨多排了自己的班。”

  “这不是因为个人的觉悟有多高,而是制度激励的作用。每个人每天的巡检任务都是统筹安排的,巡检路线、长度都是系统分配的,同时定期实行分区轮岗,轮上谁就是谁,公开公正。”水务集团下属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沈建鑫说。

  “奖”与“罚”

  “大家积极性这么高,完全得益于公司实行的‘双挂钩’制度。”沈建鑫介绍说,公司每年年初制订年度漏损内控目标,把职工工资总额20%的额度作为漏损奖直接与全体干部职工的收入挂钩,实行全员控漏。同时重点突出关键岗位的考核力度,对检漏人员的考核以检出漏点的漏水量和公司的年度漏损业绩双挂钩的形式进行核算。

  按照该公司出台的《检漏工岗位考核办法》,检漏工的月度效益工资中检漏报酬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而检漏报酬则由漏点检测收入、漏损率挂钩收入及其他检漏收入组成。

  根据公司规定,检漏报酬以检漏工所报漏点管道口径、埋深、漏失水量为依据,按月统计当月计酬。同时,针对冬季漏损较高的状况调整检漏定额,漏损水量控制实现了“斤斤计较”,有效杜绝了吃“大锅饭”的问题。

  多检多得,少检少得,不检不得,检漏工成为了全公司收入最高的工种,业绩优秀的检漏工收入可以达到企业员工平均工资的3倍。

  而对漏点定位误差、因定点失误造成管线损坏、因巡检未到位而出现爆管等其它问题的情况,公司均制订了明确的罚则。有的是按违章次数处罚,有的则是按损失程度处罚。

  据沈建鑫介绍,公司检漏部每月要根据检漏人员的检漏数量、质量和有关事项进行考核,经检漏人员签字后,由服务公司综合部核算报酬,统一造册,再经服务公司检漏部、经理室复核确认,公司办公室审核,报公司分管经理审批。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真正做到了奖罚分明。

  “这种工作辛苦,大多是夜班,确实曾有一些人因为家庭或身体等原因选择了调岗,但绝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沈刚说,“一是因为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按劳分配,干好了收入不低;二是手里的设备越来越先进,检测效率越来越高,如今工作已经不像当年那么辛苦了。”

  活儿越来越好干了

  十几年前,检漏工手里只有一根木制的检漏棒,检漏效果很差。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检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开始有了一批进口的检漏仪。沈刚说:“这批仪器检漏效果虽然不错,但十几斤的重量挎在脖子上,一夜走下来,着实吃不消。现在用的仪器只有两三斤,配合金属检漏棒,再加上这个‘宝贝’,检漏又快又准。”说着,沈刚从兜里掏出了一部“手机”。

  这部“手机”的外表很普通,但功能却十分强大,最突出的一项功能就是GIS信息系统。这个2000年开始着手建立的系统,其数据涵盖了从用户水表到出场流量计的全部管网和阀门、消火栓、排放口等供水附属设施,实现了主城区管网数据覆盖率100%,信息准确率98%以上。管道的安装时间、埋设深度、管材、口径、修理记录、查漏纪录等数据都可以在系统内实时查询。

  在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公司于2009年开发建立管网巡检系统,通过GIS系统和GPS轨迹定位系统的结合应用,公司可以实时掌握巡检人员的到位率和巡检质量,已直接创造经济效益60万元,节省人力成本达八成。

  技术支撑作用显现

  2010年,绍兴水务集团开始利用DMA分区计量理念,建立了分区计量系统,对全市供水区域进行了分区管理。目前,公司已由原先的5个分区发展到目前的28个分区,并在各分区内的支管和居民小区安装考核水表1.6万余只,实现了“公司、分公司、区域、小区、单元”点、线、面结合的五级分区化管理。沈建鑫说:“在分区建设的同时,我们在大口径、高风险管道的关键节点安装了渗漏记录仪,有效监控分区内主要管段漏损安全隐患。”

  “我们还建立了调度SCADA系统,在整个供水区域内设置在线监控点,包括压力监测点84个、流量监测点66个、水质监测点35个,在线实时监测管网运行。”沈建鑫介绍说,在此基础上,公司开发利用管道水力模型,对管道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制订并合理实施管道调度方案,保障管道压力流量合理运行,避免压力过度变化对管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进一步将巡检系统、重要调流阀的视频监测系统也纳入了调度实时监控范围,使调度中心成为公司各类资源的监控中心,能在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发布抢修、检漏、隐患点盯防等一线指令及远程处理控制。

  下一步,绍兴水务集团准备以调度SCADA系统、管网水力模型和分区计量系统为基础,探索建立智能化管网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沈建鑫表示,目前该系统框架已搭建完成,其中报警子系统已试运行成功,极大提高了管网日常运行的监控能力。

  有了技术的支撑,管网检漏效率大大提升。管网长度从2004年的900多公里增长到目前的3000余公里,检漏周期却由原来的90天缩短至20天,漏点检出率也同步提升。

  在不实施大范围管网改造的前提下,绍兴市自来水漏损率、产销率已从水务集团2000年成立之初的21.05%和21.57%,分别下降为2013年的3.81%和4.58%,近5年检出的漏点水量折算成年合计约5700万吨,相当于每年省下一个西湖的水量,直接增加经济效益近7500万元。

  链接:

  绍兴市自来水公司隶属于绍兴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其研发的供水信息管理系统以供水业务的整体信息化为出发点,以供水调度、营业管理和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构架,实现信息的全面整合和共享,使管理信息化工作跃升到一个新水平。2005年3月,被原建设部评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城市数字化示范应用工程研究”示范工程。

  目前,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控制管网漏损破解全国性难题项目正在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其成功经验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

  记者手记

  办法总比困难多

  供水管网的“跑冒滴漏”是全国性历史遗留难题。记者了解到,由于建国初期我国的工程建设多采用前苏联的标准,工艺材料也相对落后,经年累月的建设产生了一大批渗漏隐患严重的供水管网。这些管网大多处在城市中心地带,地表建筑物多,地下各种管线纵横交错,大面积更新改造难度很大。如何在不实施大量管网改造的前提下减少管网漏损,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者的老大难问题。

  绍兴市水务集团面对“通病”,不“等”,不“靠”,不“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以科技为支撑,走出了一条“全员节水,人人控漏”的创新之路。

  降低管网漏损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就一家供水企业而言,需要各环节、各系统有效运作、团结协作、持之以恒,但就全国全行业而言需要更多像绍兴水务这样的先进典型,发挥引领作用。

  在不久前安徽合肥召开的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绍兴水务的成功经验得以向全国推广,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高度评价了绍兴管网漏损控制的经验做法,要求各地市认真学习借鉴。

  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自来水公司和法国威立雅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到绍兴参观交流。一些城市实践后,管网漏损已控制在10%以内,极大提高了全国供水管网控漏水平。

  记者在各地采访中经常听到“没钱”的抱怨。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明确指出:“其实不是缺钱,而是缺少办法。”缺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决心。

  单独计量、单独考核的激励机制让绍兴水务的五个分公司形成了既竞争较劲、又相互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逐步形成了以分公司为责任主体、各职能处室相互配合的全员控漏体系。“双挂钩”的制度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端掉”了检漏人员的“大锅饭”,让检漏节水成为了公司每个人的分内事。环环相扣的GIS信息系统、GPS轨迹定位系统、分区计量系统、调度SCADA系统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智能化管网管理系统逐步提高了巡检、检漏、抢修三支队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看着绍兴水务想出的一个个新办法,取得的一项项新成绩,记者想到了一句老话——“事在人为,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14.12.30 记者 汪汀

    发布:2007-07-20 14:50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

    泛普项目管理系统其他应用

    项目管理工具 禅道项目管理软件 梦龙项目管理软件 微软项目管理软件 装饰管理系统 装修预算软件 项目计划软件 项目进度管理软件 软件项目管理工具 材料管理软件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系统 项目管理系统 施工管理软件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工程管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