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 装饰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购买价格 | 在线试用 | 手机APP | 产品资料
X 关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建筑OA系统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历史的记忆在建筑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摘要:习惯了喧嚣的城市,习惯了奔波忙碌,习惯了行色匆匆。或许我们需要将脚步暂时停下,重拾渐渐遥远的宁静,在武汉这个美丽的城市细细游览,你会发现一个与你每天所见的不一样的城市……

  关键词:武汉 古建筑

  建筑历史寻觅楚汉建筑

  古建筑,一个城市沧桑的见证、文化的荟萃。它将历史,科学,艺术完美融为了一体。来到武汉,又怎能不在武汉的古建筑中去体会一下其中的浓厚的文化气息?

  黄鹤楼——天下第一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之顶。原建于武昌黄鹤矶头,被赞为“千古名胜, 天下绝景”, 与岳阳楼、藤王阁并称江南三大楼。浩浩长江与汉水在此汇合,隔江与龟山对望。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之颠,共4层,高29.7米。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个传说,有一位名叫费韦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了开篇的千古流传的名作,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晴川阁——楚国晴川第一楼

  又名南楼,白云阁。坐落在汉阳龟山东麓功矶山上依山面水,景观奇特,与黄鹤楼隔岸相对。各领风骚。始建于晋,明崇祯九年重建。阁名取自“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原楼毁于风灾,明清两代多次重建。现为1983年所建。晴川阁按原样重建,规制略有扩大,高台砌筑,二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登阁凭栏,400年前的武汉三镇风貌与现代江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史与现实的在此交融。

  归元寺

  位于汉阳翠微横路西端,殿阁巍峨,林木葱郁,始建于清顺治。归元寺以弘扬佛法闻名于世,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并具有园林特色而声震佛门。寺庙由藏经阁、大雄宝殿、罗汉堂三组主体建筑组成。藏经阁存有贝叶真经、象牙、玉石雕和铜铸造像等珍贵文物。罗汉堂内有五百罗汉,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些罗汉各具形态、栩栩如生。

  归元寺开山祖是白光、主峰两位俗家同胞兄弟,祖籍浙江。他们游方到汉阳兴国寺研究藏经,同时行医,行善三载。汉阳富商孙耀光、戴天成等人深受感 动,故此民间出钱修建归元禅寺。“归元”二字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意指万法归一,方便于人的门道多得很。“禅”是“思 维”、“静虑”、“弃恶”等意,禅宗是佛教大乘教与儒学相结合的派别之一。数罗汉:“数罗汉”是人们游罗汉堂的趣事。据说我们任意从一尊罗汉开始,顺下数完自己的现有的年龄,这最后一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便可昭示数者的命运。这一活动为人们参观罗汉堂增添了不少乐趣。

  宝通寺

  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南宋端年年间,由随州大洪山迁此。原名“崇宁万寿禅寺”,至明成化二十年易名为“宝通禅寺”,为湖北名刹,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所重建,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寺内有放生池,圣僧桥,弥勒殿,东西花厅,普同塔院,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禅堂,宋铸铁钟,明雕狮等。山上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华严洞,辉映于苍松翠梢之间,益显其庄严雄伟,古朴典雅。

  长春观

  武汉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位于武昌大东门,蛇山尾部双峰山麓,创建于元代,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现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依山而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中为五重大殿,现存四重,依次为灵宫殿,太清殿,七真殿,三皇殿,东西四院原为乾坤两道清修之所。

  古琴台

  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为纪念春秋时期,伯牙遇子期成知音而建。琴台始建于北宋,门额上的“琴台”二字,据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所题。后来屡毁屡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一次重建。现在的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主体殿堂前的汉白玉方型石台相传就是伯牙抚琴处,园内布局精巧,三面环水,遥对龟山,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传说伯牙知道子期逝世。边弹边唱"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歌毕,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 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湖北省博物馆

  地处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3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馆舍占地6.4公顷,现有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新建编钟陈列馆已于1999年2月对外开放。是我国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在近20万件藏品中,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如新石器时代京山崛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铜鼎、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青铜器群及16节透雕龙凤玉佩、28宿天文图像衣箱;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都具有极高和极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中,一级文物400余件,主要有: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的战国时期的越王勾剑。还有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磬, 青铜尊盘,鹿角立鹤,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铜鼓,陶鸡、大圆鼎,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十六节龙凤佩、金盏,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唐朝的乐俑,明朝的金凤冠等。

  “八七”会议会址

  位于汉口鄱阳街139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发动反革命叛变。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此召开紧急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现旧址保存完好,1978年被辟为纪念馆。1980年,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的门匾。二楼按当年举行会议的原样进行复原陈列。一楼辟为陈列室,展出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的复印件和全部会议参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

  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昌城内阅马场,背靠蛇山。因整幢建筑采用红砖红瓦,故称"红楼".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此成立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颁布了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布告,通电号召各省起义。旧址原是清末湖北咨议局所在地,建于1909年。占地1.87公顷。主体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其上层顶端正中有望楼。主楼后方也是一座两层楼房,两侧各有一排平房,与正前方出口处装有铁栅的大门连接,围成方形院落。院门外正前方立有孙中山铜像。"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系由宋庆龄题写。1981年10月被辟为纪念馆,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学、照片资料。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总书记亲笔题写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馆已经正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盘龙城遗址

  商代前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面积约1.1平方公里。城址兴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据发掘资料,此地最迟在商代二里冈下层时已有居民,二里冈上层时发展迅速,修筑上、下两层宫殿,并与上层宫殿同时修筑城墙,到商代后期急剧衰落。对了解商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盘龙城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和手工业区都在城外,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在城墙的夯筑技术、埋葬习俗、陶器特征、青铜工艺、玉器风格等方面,均与黄河中游的二里冈上层文化有明显的一致性;而宫殿的营建手法则同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安阳小屯宫殿基址的建筑技术属于同一个传统,这证明商代中期时商文化确已分到此地。但这里红陶缸的比例远远大于黄河中游,说明仍具有自己的特色。同处长江中游的湖南石门皂市、江西清江吴城等同时期的遗存,虽曾直接或间接受到二里冈上层文化的强烈影响,但皂市遗址中的大量灰白陶和吴城遗址中的大量印纹陶,均系本地原有早期文化因素的继续。而盘龙城遗址的内涵,则基本为二里冈上层文化因素,属商文化系统。此地大概是商人在长江之滨建立的一个重要方国,是中原文化向南影响的前进基地。

  中山舰

  以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代名舰,位于武昌白沙洲湖北造船厂。现位于武昌白沙洲湖北造船厂。曾记载着孙中山先生历经磨难、矢志报国的坎坷历程和丰功伟绩。中山舰历经中国近代史的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及武汉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并于1938年10月24日在武汉金口长江段与日机激战被炸沉。1997年元月28日中山舰被打捞出水,2月19日运至湖北造船厂修复。中山舰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心目中的一座历史丰碑,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素材。现基地有修复中的中山舰、中山舰纪念广场、纪念碑、忠魂壁、中山舰史料馆、中外海军舰模展览等参观游览项目。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南洋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中山大道712号,系1920年建成的爱国华侨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烟厂汉口分公司的办公楼所在地,1926年12月至1927年夏武汉国民政府在此办公。

  一九二六年十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为适应革命形式发展的需要,国民党中央决定自广州迁都武汉。同年十二月,到汉的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成立"临时联席会议",行使中央最高职权。一九二七年一月一日,国民政府正式在这里办公。

  国民政府在此期间,领导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举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国共两党的重要领导人汪精卫、徐谦、谭延闿、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毛泽东、董必武、恽代英、吴玉章等曾在这里活动。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集团公开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九月二十日,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结束。

  一九八八年在三楼复原了部分办公室和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会场,举办了武汉国民政府史迹展览并对外开放。

  江汉路——建筑博物馆

  1210米的江汉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开各种建筑:欧陆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现代派……难怪人们都说,江汉路是武汉二十世纪建筑的博物馆。

  近代武汉标志性的建筑——江汉关矗立路口。它高46米,1924年建成,文艺复兴式风格,凝重庄严,它楼顶敲响的钟声曾随风飘荡三镇夜空达半世纪之久。日清洋行和日信洋行与江汉关隔街相望,文艺复兴式风格。日清洋行大楼建于1913年,拐角处角塔为拜占庭风格。日信洋行则壁柱分格、线条丰富。信步向前,是永利银行(现为民生银行),它建于1946年,是武汉解放前最后一栋大型现代派建筑。对面的台湾银行则交融东西古典主义 ,由武汉第一个房屋设计所景明洋行设计,解放前最大的建筑商汉协盛营造。楼顶两侧各有四个裸女用背部托起地球仪的大雕塑,风姿绰约。分别建成于1935、1936年的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皆出自建筑大师卢镛标之手。它是武汉现代派建筑典范,具里程碑意义。前者底层黑色大理石外墙、中上层褚红色外墙直通尖顶,以48.5米的“高度”在数十年里领高楼之最。穿过中山大道,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扰守江汉路与中山大道的十字路口。大清银行大楼建成于1916年,呈四方形,气宇轩昂,古典风格突出。再往前走,国货公司大楼(今璇宫饭店、中心百货)一派欧陆风格。它1928年开工,造型奇特,呈L型。 江汉路上共有13栋列为历史优秀建筑,其中省级1座、市一级6座、市二级6座。值得一游。

  武汉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然而让武汉人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是:武汉在历史上曾经是楚国的要地。因此,现、当代举凡涉及文化渊源时,人们就一定会津津乐道“楚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热情浪漫的性格,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都对今天追求成为开放型国际大都市的武汉,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以笔者之愚见, 在武汉的建筑风格上,却很少体现出楚人的自然崇拜与原始信仰。我们很少看到先民“拜日、祭火、尊凤”的遗迹。这不能不说是作为楚之后裔的遗憾,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武汉建筑文化的一些思考。

  一、“汉派建筑风格”安在?

  武汉的建筑文化是否已形成自己的流派?是否存在“汉派建筑风格”?应该说,我国一些地域的建筑风格是相当明显的,而且已形成自家的流派。如建筑界公认的“京派”、“海派”、“岭南派”等,它们实际上都代表了本地域的风格和特色,但并不是所有地域都已经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和流派了。

  有学者曾对“海派建筑风格”作过这样的评说:“海派”就是海纳百川,就是无派。海派建筑常常是相对于“京派”和“岭南派”而言。与代表正统中式建筑的“京派”和注重融合自然的 “岭南派”建筑不同,海派建筑除了常常体现出时代之新和构造精致外,说不出太多的特点,只是感觉上有点洋气。

  学者们对“海派”的评价尚且如此,不知对“汉派”(如果存在的话)应作如何评论?笔者只是依稀感觉到“汉派”比较贴近“海派”一些。无论是上海还是武汉,他们都从未成为历史上的古都,他们没有如北京、西安、南京那样留下深厚传统文化的积淀。但他们却有着相类似的近代发展史,其地域文化的形成都与他们特有的地理位置、畅达的交通、口岸的开放、租界的建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繁盛的商业息息相关。

  近代上海的主体是从开辟租界之后发展起来的。各国洋人以及来自江浙、山东、广东、福建的移民,大量涌入上海滩,开拓了这片黄金宝地,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在这里,中西文化以及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造就了上海具有标志性的外滩、繁荣的南京路、以及丰富多彩的里弄建筑,形成了今天的海派建筑文化和风格。

  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明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使汉口与汉阳分离,形成三镇鼎足之势。汉口成邑最迟, 而发展最快,显然是与长江、汉水、自然水系有机共生之优势分不开的。从沿河到沿江一线的建筑发展史,基本显现了汉派建筑文化的脉络。

  “九省通衢”的武汉,历史上并未留下太多古迹,闻名全国的恐怕也只有黄鹤楼、古琴台、归元禅寺等。古黄鹤楼曾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名楼之一,因《南齐书》载:“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而得名,并有众多诗人名士在此留下佳篇。该楼曾因战乱、灾害、屡遭毁坏。1981年,市政府参照清代同治年黄鹤楼之原型进行重建,才使这一名楼重现光辉。

  从明嘉靖年沿河及汉正街一线渐成小肆并逐步形成市镇,到清咸丰年沿江租界地的兴起与里弄住宅的伴生,代表了武汉建筑的发展里程,也培育了汉派风格的形成。当年,沿河自西而东有宗三庙、杨家河、老官庙、集家嘴等码头已初具规模。明崇祯八年,汉口筑长堤,汉正街得以迅速发展。此街早年,寺庙、商铺、会馆,比比皆是。上八行商号行栈,下八行手工作坊,已形成省内外商贾云集的繁华市场。“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汉正街之所以数百年商业繁盛不衰,是因为武汉商界的宽松环境。武汉很少“排他”性和“狭隘”性,是属于那种“海纳百川”的城市。因此,历史上汉正街就有了川帮的“协记”、浙帮的“五和”、徽帮的“汪玉霞”、赣帮的“景德镇细瓷”、齐鲁帮的“谦祥益”等外埠大商家在此营商,促进了汉正街的商业繁荣。他们带来了各地域文化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其居所、商铺的建筑风格之上。颇具代表的是会馆建筑,如山陕会馆,其规模宏大,建筑巍峨,占地5500M2,分东、中、西、三院落,以山西民居经常采用的狭长巷道相联系,独具风采。汉正街的商铺兼容了南、北、中、西各种传统建筑之风格,多为前店后厂,底层经商,二层住家,并有院落串联的典型中国民间建筑式样。白墙黑瓦,麻石筑门,梁上雕龙饰凤,极富民族特色。那时的汉正街还出现了一些教堂、医院等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天津条约》签订后,汉口被迫辟为通商口岸。英、俄、法,德、日等国先后在江汉路到刘家祺路、麻阳街之间,中山大道东南侧设立了租界,开办了一批近代金融机关和工厂。旧租界地的建筑大体反映出各国的文化背景和建筑艺术风格,如上海路具有罗马风格的圣约瑟天主教堂、大智门具有法国四堡式建筑风格的火车站、天津路的俄国东正教堂、还有俄国领事馆巡捕房、汉口新市场、海关大楼、英商汇丰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印度礼拜堂等,一大批西方古典建筑。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早期的“摩登”建筑,景明洋行和四明银行等。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租界还成片开发了大量石库门联排式里弄住宅。这种住宅一般多为2~3层,设有小天井,是以南方传统庭院建筑形式,来适应武汉炎夏闷热气候特点而采用的。这种具有汉味的里弄住宅呈现出中西合璧之韵,系把中国天井式民居,按西方近代城市用联排方式建设成的。这类住宅层高较高,适应了武汉夏日的气候,且多为2~3层砖木结构并带有一个钢骨水泥的小露台。有的街面是店铺,街后则是石库门的住宅,造成了一种杂揉的形式。由此可见,武汉近代建筑的生成与发展和上海颇有相似之处。

  武汉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造就了其商业的繁荣,又使得商场上的沉浮变换无穷。南来北往的人群川流不息地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的文化或垃圾,然后又匆匆离去。就如著名作家刘醒龙写到:“地理上的武汉处在五湖四海中央,三教九流涡底。天设地造时,就已经命中注定要为东边的太阳、西边的月亮、去北的鸿鹄、往南的鸥雁们充当中间站”。这决定了汉派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杂揉南北,追新重利的商业文化”。汉派建筑文化也必定会受到其影响。因为没有传统形式的比照,才可以自由发挥,因为没有各种清规戒律,才可能兼容并蓄、杂揉南北。所以,“汉派风格”应该属于一种善于吸纳外来文化而与时俱进的风格,又因为常常“跟风”的结果,而使它带有一些“赶时髦”的弊端。就如武汉的一些时髦女孩,凭借着东、西、南、北的风都要从这里吹过,她们总可以追逐时装的潮流,而从不落伍。武汉的建筑亦有“跟风”之嫌,如“玻璃幕墙”、“不锈钢包柱”、“欧陆风情”等大潮,我们都曾追逐过。一阵“无烟灶台”的风吹来,又一阵窗楣加雨蓬的风吹来,于是各种五颜六色的杂牌产品应运而生;接着是家家户户开墙打洞,把一个个好端端的立面变得面目全非,不堪一顾。这一切都显得如此盲目,风过即逝。“汉派风格”也很有点这样,显得浮躁而不够稳重。

  笔者认为:对所谓“汉派建筑风格”,也同样很难归纳出非常明显的特色,也许还未形成稳定的“汉派建筑风格”的框架与体系,也许已有雏形,尚处在似有似无的混沌状态之中。总之,真正的“汉派建筑风格”要靠一代一代的建筑师们去探索、培育、总结、并逐步自然生成。

  二、寻觅“汉派建筑”特征

  建筑形态的生成是以地域的交通、气候、文化、习俗等为背景的。如果存在“汉派建筑”的话,那必然也是这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记得建国初期,沿河一带尚存有大量一、二层砖木结构的民宅,多以小青瓦或机瓦为屋面。在屋顶上常设有一出入洞口,人们可以从那里爬到由杉木搭建的小露台上。其看似简陋却很适用,炎夏纳凉、冬季晒物、或养花植草、或童儿嬉戏,那确实是一片贴近自然的小天地。笔者以为,这可能就是由市民们创造出来的“汉派建筑”之雏型。在以后一些里弄住宅中,许多都保留有这种露台的形式,不过已改用钢骨水泥建造了。这种露台适应了该地域的气候特点,确是武汉炎夏夜晚纳凉的最佳场所。可以说,露台形式是“汉派建筑”的一个特征。现在,随着城市居民的增长,大量多层单元式住宅出现,私家露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阳台和平屋顶。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平屋顶实际成为公用的露台,它曾经为住户提供很多方便,是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虽然现在空调已大量进入家庭,夏季露天纳凉的意义已渐消失,但从充分开拓城市绿化,为高楼层的住户提供活动休闲空间来看,无疑还是十分符合国情的。从露台的演变我们可以认识到,任何地域的建筑也应与时俱进,从而形成适应于本地域的建筑形态。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在旧城改造中掀起了一股“平改坡”的热潮,武汉亦然。笔者认为:对此必须持慎重态度,绝不能搞“一刀切”。一些低层建筑或无上人要求的建筑,可以做一些坡顶的形式,有利于城市景观多样化。但对大量性的民用住宅,则应以可上人活动的平屋面为主;有条件的尽可能做成种植屋面,既可满足人们休闲活动的需求,又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这适应了武汉地域特点并传承了汉派建筑特征。

  在武汉的建筑中,还曾大量出现过天井和院落的形式。纵览我国传统民间住宅实例:如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苏州的二层三合院、河南的毗连式独院、浙江民居等,多为以院落或天井为中心围合的平面形式。四面是封闭的高墙足以防盗,院内则是环境安静舒适的空间。将一片天地留给自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理及“四水归中”的聚财理念。我想这多少与封建时代长期闭关锁国,所造成的国民之封闭心态有关。当然,它也必定能广泛适应于不同的地域才能得以发展和流传。如武汉当时的很多建筑,商铺、会馆、民宅等,均采用过这种平面形式,以至成为汉派建筑的另一个特征。这种形式方便联排建设,可节约用地。利用天井或院落,可通风采光;夏季能防炎日直射,降低暑气;冬季可减少散热,利于保温,故特别适应于武汉的气温特点。一种传统建筑形式的出现绝非偶然,它必定有其内在的理由,同时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以更趋合理。可以说:天井、院落、露台,都曾经是汉派建筑的一种特征,在汉派建筑中延续下来,至今仍在变化和发展之中。

  其实,“汉派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传承了汉派文化的那种“兼容并蓄”“杂揉南北”的特点。他是实用主义的,不论东西南北,凡适我者均为我所用,并无顾忌。故此,对“汉派建筑”特征的寻觅、提炼、总结、发扬,并形成自己固有的文化内涵与脉络,这是当代武汉建筑师们的职责与任务。

  三、留住“汉宫春”

  五十年代,由崔嵬导演过一部弘扬汉派艺术的记录片“留住汉宫春”,其中由著名汉剧艺术家陈伯华主演的一曲折子戏“二度梅”曾使汉剧艺术享誉全国。对武汉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是同样需要这份热情的。武汉的古迹和历史性建筑本来不多,而历年来因各种原因毁掉和失去的不少。对传统老街和历史性建筑的恢复与保护、改造与利用,不仅表现其物质价值上,更重要是体现在建筑人文价值的延续,及城市文脉的保持与发展之上。

  武汉市有历经400年历史的汉正街、有一批租界地的西式建筑,有老商铺、会馆、行栈、里弄老宅等,这些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记载着城市发展的文脉。随着旧城的改造与更新,城市的发展是必然的,但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不可偏废的。这两者不应是矛盾的对立面,而应该是相得益彰的协调关系。

  在这里应该特别谈到汉正街的改造。改革开放给汉正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日益兴旺曾使汉正街名声大振,至今不衰。来此采购商品的客商,分别来自省内60多个县和邻省250多个县。沿汉正街百余里巷均因此得以繁荣,每年经济效益颇丰。这得益于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这条“汉正街”,以及后人对这一品牌的“充分”开发和“无限”利用。现在的“汉正街”已经膨胀了,到处都争打这一“金字招牌”,搞得真伪难辩。时隔数年,如果我们再去那里逛一逛,也许我们已经无法再找到这条老街。有着400年历史的汉正街历史的印记已被无情抹去,曾经的沧桑亦被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在这里,柏油路面取代了以前的条石路面,现代商厦取代了从前的旧商号和作坊,高层住宅楼取代了旧时的砖木小宅,新世纪的商业繁荣已使得这里的过去暗淡无光。在汉正街的改造中,映证了我们“追新重利”的秉性。如果不善于保护一个品牌的文化,而总是出于纯功利的目的去“无限”利用它,这无异于竭泽而渔,最后终将会使这一品牌逐渐走向衰亡。就如同武汉的“蔡林记”、“老通城”、“四季美”等老字号一样,他们都曾经风光一时,但现在却风彩不再!

  据说寸土寸金的汉正街要向“小香港”的模式推进,无情的推土机将要把仅存的文脉掩埋……,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这样的疑问:“难道不能保留一点老汉正街的历史印记吗?”。试想,如果汉正街的改造不是这么匆忙,不是这么浮躁,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精心策划,去保留一段汉正老街。从集家嘴开始,有三、五百米足矣。在入口处建牌坊,树碑立传,记载汉正街的发展史;恢复条石路面,恢复一批八大行商铺与行栈的古旧风貌;恢复一批老字号,挂出金字招牌;用以重塑商贾云集的老街之原始风情。在这段保留的汉正老街之外,即便以后真正发展成为“小香港”了,这一段老街依然是它的“根”。他代表了“小香港”历史的起点,它会引起人们的遐想与追怀。这样,商贸与旅游并存,一如上海的城皇庙,能带来双重意义上的繁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是“复古”而是“重建”,是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重塑老街之神韵。就如重建黄鹤楼一样,主要的意义是重现历史文化。老百姓并不在乎那是“明式”还是“清式”风格,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在这块热土上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重建”的事一般是在太平盛世才能做到的,只有在太平盛世人们才会不忘记祖宗和历史。

  楚地哲学的杰出代表老子与其信徒庄子都是极力推崇最自然的宇宙,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笔者以为这也正是在历史、环境、文化,诸多因素合力影响下逐渐形成所谓的“汉派建筑风格”的必由之路。或许汉派风格已有雏形,或许汉派风格还处在混沌之中,其实,这些都并不重要。先哲庄子有言:“不刻意为高……无功名而治”。人们应在这种领悟中知道:乌鸦不是被染黑的,白鹭也不是被洗白的,它们是由自然自在生成的。建筑虽然是由人为建造的,但建筑的地域风格都是要顺应自然法则,在生活的长河中自由地去生成。

  武汉现代建筑的发展

  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中国在解放后走的其实也是这样一条道路,尤其是城市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很大程度受到苏联的影响,完全背弃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有的仅是像大坡屋顶这样肤浅的建筑形式,武汉这座城市也不外乎如此,放眼望去,在早一批的建筑中,完全是简单的方盒形的国际主义风格,仅仅满足了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没有任何中国特色可言。在这几年中随着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一批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并且在功能上不断完善,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进来,如武汉青少年宫,可是我在一丝的惊喜之余后,看到这些建筑样式的变异,依然还是没看到中国自己的东西,有的仅是对国外风格的描摹,但我认为今后世界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建筑的地域性与人文,而这正是现今武汉冷冰冰的建筑所缺少的。

  建银大厦位于建设大道和新华路交叉口处,处于汉口繁华地带,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超高层大楼。该大厦主楼高约260米,是目前武汉市最雄伟、挺拨的大厦之一。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和建筑性质要求,大厦由50层高的长方形办公 大楼和28层高半园形酒店组成,1-5层为综合性服务裙房,地下之层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整个大厦功能齐全,分区明确,互不干扰,进出交通各行其道,便于管理。 整座大厦由灰绿色镀膜玻璃和白色的金属幕墙形成基本色调,酒店的屋顶采用平顶和挑出的环形构件装饰如带上皇冠一样,西办公大楼的屋顶如金字塔殷高耸人云,建筑造型新颖,错落有致,不仅满足其使用功能要求,而且丰富了城市街景。

  江汉区政府办公大楼位于汉口新华下路。作为江汉区政府各部门办公场所,大楼由两栋完全对称高层建筑及裙房组合而成。大楼楼高83.2米,共21层 ,总建筑面积42500平方米。该建筑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主体建筑临街布置,底层视线开畅通透,表现政府与市民溶为一片,并欢迎市民的参与和监督。

  对称布局逐渐收分的手法;精致的垂直线条无不表现建筑的庄重挺拔及使用者力求不断向上的决心。

  粗矿的花岗岩饰面与竖向玻璃幕墙相结合,反映出既坚实又明快的建筑风格。智能化的建筑体现了办公和管理的高效率。

  新鸿基花园地处武汉市江岸区球场街和京汉大道交汇处,依地形平面设计成三角形。花园裙房为商场、车库和开放式公共娱乐花园,每层建筑面积1473平方米,共4层。主楼为高级公寓,每层16户,29-30层为复式公寓, 标准层建筑面积1473平方米,大楼地下1层,地上30层,总建筑面积45928平方米,地面高度91.2米,立面造型以裙房水平体量烘托主楼庄重挺拨的体型,外挑式窗具有现代风格,连接梁具有韵律的变化以及屋顶的处理给大厦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氛,四层花草垂落,花园式公寓的特点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塔顶上明珠网架起到标志性作用。结构为框筒结构形式,厅采用了无梁设计。

  武汉市商业银行大厦位于汉口建设大道与香港路交汇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座以金融为主体业务的大型综合性建筑,主楼28层,建筑高度100米;附楼18层,建筑高度63米。 武汉市商业银行大厦由两部分组成,西侧一栋为28层金融业务楼,采用钢筋混凝土中筒外框架结构形式,地下层为机电设备用房,顶层为多功能会议厅。东侧是一组由18层和15层组成的公寓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型式。1-2层为应行营业厅连成整体。7层以上为商务公寓,地下层及3-6层布置停车库,可停放70辆车位。

  武汉市商业银行大厦立面由银白色铝幕墙与银兰色玻璃幕墙构成,通过水平带形窗的设计将主楼与附楼交接处的镂空和主楼入口处弧形体量的窗插等现代建筑造型手法,强化了金融的个性特征,丰富了城市干道的街景。

  武汉图书馆新馆是市“九五”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之一,设计方案从全国招标选定,总建筑面积近3.2万平方米, 藏书350万册。共有阅览座2157位(含报告厅572位),主楼14层,1-5层为中庭目录厅、外借、出纳厅、报告厅、展览厅。 各种图书室和业务用房。6-14层为各类书库和党政办公室,地下室为人防和设备用房。馆内直径30米的圆形人厅为图书馆的多功能中心,各阅览室为现代开架式,灵活高效,馆外造型对称退台式,整个建筑高低错落,体量丰富、又和谐统一。

  湖北建设大厦坐落在武汉市中南路14号即湖北省建筑展览管原址上,总建筑面积76633.60平方米, 建筑高度88米,地上22层,地下2层。建筑力求代表和体现湖北省建设行业的城市形象:稳重雄伟,简洁大方。大厦主体呈凹字形布局直接落地,使三面较低层面连贯形成的主题气势宏大,形象非凡。整面的方形点窗形成的 实体外观加上主体顶部富有荆楚特色的金色轮廓,更使大厦在中南路金融一条街上显现出其独特的风貌。

  结束语

  其实所谓好,确实是相对的,有人不爱武汉,来了走了,抱怨这里天气热生活不方便,这就如同瑞士的风景再好,一样有人说美得太假。但对于热爱武汉的人来说,武汉便是他们最美的家园,甚或可以说,长江流过此处,哺育的文明,带动的民俗,流经的时尚,形成的是汉味的文明,它亦是整个人类家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哪怕它是那么的俗气。建筑虽然是由人为建造的,但建筑的地域风格都是要顺应自然法则,在生活的长河中自由地去生成。

作者:唐华

 
发布:2007-07-25 09:39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相关文章:

泛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其他应用

项目管理工具 禅道项目管理软件 梦龙项目管理软件 微软项目管理软件 装饰管理系统 装修预算软件 项目计划软件 项目进度管理软件 软件项目管理工具 材料管理软件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系统 项目管理系统 施工管理软件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工程管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