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直播】2014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盛
本次高峰论坛汇聚了当前国内业主项目管理与BIM领域的多位专家,代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会议引起了业内极大热情,吸引了数十家媒体及数百位专业人士到场。
会议现场
筑龙网总裁贾晓军致辞
主持人、筑龙网副总裁迟悦
点击观看精彩内容
第一页:香港建造业议会高振汉:在香港实施建筑资讯模型的路线图
第二页:[圆桌对话-建设行业战略发展关键词(BIM\信息化\智慧城市)]:莫争春、谢丹、黄强、顾明
第三页:云南城投集团副总裁蔡嘉明:项目节点管理中的BIM应用
第四页:[圆桌对话-业主方项目管理BIM实施需求]:梁志旋、柯明宏、黄江敏、孟凡贵
第五页: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中国尊大厦BIM应用与实践——管理与技术的互动
第六页:国家会战中心(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孟凡贵:国家会展中心项目BIM应用实践
第七页:万年基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尚世睿:BIM实践与工程协同
第八页:[圆桌对话-业主方BIM发展战略]:马升东、江旭、尚世睿、罗能钧
第九页: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文旅院BIM组长马升东:跨界与创新
第十页:中东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柯明宏:BIM实施中各方价值实现
[圆桌对话-参与方应如何实现BIM全生命周期价值]:柯明宏、冯树坚、匡嘉智、王宇
2014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
时间:2014年7月5日
地点:中国·北京·金茂威斯汀大饭店
主持人:筑龙网副总裁 迟悦
【迟悦】:
非常感谢在座嘉宾能够出席今天的论坛,首先由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黄强
中国建工出版社社长 沈元勤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 顾明
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建筑节能项目主任 莫争春
香港建造业议会议会事务经理 高振汉
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监 梁志旋
云南城市投资集团副总裁 蔡嘉明
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罗能钧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筑研究中心研发部经理 黄江敏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文旅院BIM组长 马升东
中东控股集团总裁 柯明宏
首创经中(天津)投资有限公司智慧生态中心总经理 谢丹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总经理 孟凡贵
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熊城
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于晓明
北京比众和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宇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副处长 李卓
本次论坛受到广泛关注,30天报名人数已超过400人,很遗憾受现场人员的限制,很多嘉宾只能通过现场直播来了解情况。在明年我们力争把论坛办的更好,利用两天的时间继续围绕业主,按照设计、成本、建造、运维等设置分论坛的设想,希望在座各位单位有机会和我们合作举办。
在会议开始之前,请大家手机调成静音。接下来有请筑龙网总裁贾晓军先生致辞!
【贾晓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
今天,由筑龙网主办的2014首届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办,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方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本届论坛以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管理为主题,汇集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业主方项目管理的领军人物,为大家带来BIM与项目管理、BIM与工程造价控制,BIM与项目协同、BIM与运维方面的实践经验,从BIM运用的广度到深度共同探寻工程项目中的BIM管理战略,促进我国建筑产业的管理与升级。
筑龙BIM网是筑龙网的子网站,2013年1月正式上线以来得到众多BIM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关注,迅速成长为国内推动BIM应用的主流网站,目前网站主要提供的内容和服务:
第一,BIM基本理论和知识方法等基础内容。
第二,BIM实践案例资料。
第三,BIM会议、论坛等线下交流活动。
第四,BIM培训服务,包括线上的基本操作培训和线下高端培训以及企业内训。
第五,以BIM智库为基础,为项目提供BIM方法评估等咨询。
各位嘉宾,BIM应用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对于业主项目管理,是一次难得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不仅能提升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的竞争力,也是比肩世界先进企业的良机。筑龙BIM网将不断搭建BIM应用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推动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谢谢你们!
【迟悦】:
接下来有请香港建造业议会高振汉先生为我们进行第一场主题演讲,在香港实施建筑资讯模型的路线图。
香港建造业议会 议会事务经理高振汉
【高振汉】:
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的邀请,今天来到北京,跟大家分享香港在推行BIM的经验及前瞻,我是高振汉,来自香港建造业议会的代表。
在我解说我的简报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由香港亚洲电视最近播放的时事节目「金钱世界」,内容关于为何要推行BIM,不单单是为了给业主方一个三维的视象效果,而是如何透过BIM提升生产力,改善项目管理,在环保的前题下提升可持续性,增加能源效益、安全,及对整体社会的效益。在节目内同时提到实施BIM不能单靠工程界及建造业界,在大型基建的项目上,公众对于施工的时间及预算上,亦开始关注到创新技术,如BIM对有关课题上的影响。
相信大家对香港于实施BIM上有初步的了解,希望重温节目的人士,可以浏览亚洲电视的网站。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陈茂波先生,早前在他的网志提到香港正处于建造业的高峰期,大量的建造工程,我们必需要提升业界的生产力并鼓励持续的创新工作。
陈局长同时提到科技发展有利于提升业界的生产力,尤其是BIM,BIM可以使到在时间、成本、工序风险等考虑上有更佳的决策,减低施工改动和延误造成的财务损失。
大家可以看到推行BIM的应用已经成為全球的趋势,许多已发展的经济体已经强制性要求在一些公共建造项目上应用BIM,例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而在国内,BIM已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内。
BIM的实施确实是势在必行,外国在运用BIM上已经到常规化的阶段,而且已经没有其他潜在的替代方案。所以香港要是没能赶上这个步伐,便会大大减低我们在区域上的优势。因此,為加快香港BIM的发展,议会已经成立一个策略性实施建筑资讯模型工作小组,小组由房屋委员会副署长冯宜萱女士担任主席,成员背景来自不同界别包括业主方、专业团体、学术界还有承建商。
于去年小组已经就香港建造业策略性推行建筑资讯模型路线图出版最终草拟报告,而最终报告将於本年度第三季推出,报告内提议于9方面推行16个方案。分别為投影片的9个方面。同时,报告并提议作出3 个即时行动:
分别为制定香港的BIM标準;
大力宣传及推广BIM及扩大提供BIM的培训范畴。
在制定BIM标准的工作上,议会已委任顾问准备4个标准,分别为:项目执行计划;模型建立方案;制作及细节程度;及组件展示形式及资料架构。
透过一连串的论坛、讲座及研讨会收集业界意见及反馈,相信草拟标准将于明年初出台。
标准的拟稿可以于议会的网页下载,并可得知最新的BIM活动概况。
在于宣传工作上,议会与其他持分者合作举办建筑资讯模型年,以大力推广BIM。
在2014年的下半年度,我们已经规划一连串的活动让业界透过不同的渠道接触BIM,活动分别有高峰会、与贸发局及香港建筑信息模拟学会合办研讨会及主题日、项目演示、标準简介及成立卓越BIM奬。而于2014年的上半年度,我们已经协办及支持不同规模的活动,包括短期课程、研讨会,及公众宣传活动等。
我们现阶段正筹备于9月初举行的香港建造项目发展机构高峰会及工作坊,高峰会旨在帮助项目发展机构建立BIM的推行策略,目标项目发展机构包括政府、公营机构如房委会、地铁公司、机场管理局等,及私人发展商。
继2014年的大力推广及宣传工作外,2015年亦将是BIM的另一个重要的计划实施年,因為我们将计划于2015年落实三大工作,分别为:1) 成立BIM培训中心和研究室;2) BIM课程认证;及3) BIM专业人士註册制度。新成立的BIM培训中心及研究室将成為区域内其中一所规模最大及最先进的培训中心,中心将设置最先进的BIM操作及作业系统,并提供最新的三维打印及三维扫描技术。议会将于香港提供课程认证服务,目标为统一BIM培训课程的规格并确保课程的素质。第三项工作為推行BIM专业人士註册制度,目标为持续提升BIM专业的水平及规范BIM专业的资格及业界认可资历。
最后,我们想提出,BIM的潜能实有赖於我们如何能用得其所,就像图中的穿梭机一样,完全发挥它的功能的话,它会引领我们到全新的领域, 但未有掌握好它的功能的话,穿梭机跟村路上的车辆无异。我们非常欢迎业界持分者寻找合作的方案,我们随时准备好与在坐的每一位共同推动BIM的发展,谢谢大家!
- 共 10 页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迟悦】:
谢谢高先生。梁先生告诉我,高先生昨晚还在紧张的练普通话,非常感谢!香港建造业议会收到本次大会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作出积极反馈,作为本次大会的协办方,对此我们也非常感谢香港和大陆共同推进,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BIM的发展。接下来进行第一场圆桌讨论——建筑行业战略发展关键词,我们有请四位嘉宾,莫争春,黄江敏、顾明、谢丹。
【莫争春】:
非常高兴有机会主持关于建筑行业战略发展关键词的讨论,我叫莫争春,是美国能源基金会建筑项目主任,很高兴跟业界三位非常知名的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我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第一位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强先生,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顾明,首创经中(天津)投资有限公司智慧生态中心总经理。
首先我想请三位嘉宾做一个自我介绍,介绍自己从事的行业跟BIM的关系。
【黄强】:
我的专业不是BIM,今天是业界同仁我做一个广告,我是搞地基技术,下一个工程最难的问题,桩基工程处理我是规划主编,今后有任何这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找我。
【顾明】:
我算中国最早的学软件专业毕业的学生,我的专业跟BIM是相通的,BIM本身一定是通过软件来支撑,按黄院长的说法,我的专业应该也不是BIM,只是我们软件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一个应用,希望用软件这个工具把我们中国工程建设和信息化能够融合到一起,为这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做出贡献,谢谢!
【谢丹】:
我的经历说起来比较复杂,前十多年是一个设计师,最近十年一直在地产行业,前后经历华润、万通到现在首创,央企、国企、民企。在地产企业做技术工作和设计院、研究院还不太一样,BIM这件事对于我也是很早了,从一开始国内有BIM就开始心仪已久,但在公司上下还没有人知道BIM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从开始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到后来进入生态城市,近年智慧城市比较多,这都是比较时髦的词。发现BIM作为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建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非常重要的基础,今天我也是来跟大家学习,希望从BIM绿色建筑、城市级应用上能够真正对实际项目操作有帮助。谢谢!
【莫争春】:
刚才从第一位嘉宾香港建造业议会的高振汉先生的演讲就可以看到香港目前的BIM发展状况,作为今天论坛上内地的第一个发言,请三位嘉宾来介绍一下,咱们国家BIM发展目前的状况是什么样,各位觉得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怎么走。顾教授,从您的角度来看,BIM现在发展到什么状况,最理想的状态这个行业应该发展到什么情况?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顾明】:
谢谢!刚才主持人说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软件是什么,我觉得我没有发言权,应该是在座各位专业人士,你们应该最清楚什么是最好的软件,因为从我们做软件,应该说我做了大半辈子软件,从80上大学到现在就没有跟软件脱离过关系。但我觉得最好的软件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软件,软件没有绝对,就像大家现在都用苹果的手机,苹果的Pad,苹果的Air,其实里边的软件也不是尽善尽美,从做软件的角度上,全球的软件没有最好,而是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
从08年开始我们参与到BIM的研究到现在,应该说已经是五年多的时间,我觉得现在在中国和工程建设领域中大范围的看,其实真正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管理机制这样一个前提下的BIM软件,我自己觉得还没有完全成熟,应该说软件是用出来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在刚刚开始的情况下,如何把我们中国自己的BIM软件做好,我觉得应该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话题,也是我们软件从业者、软件研究人员应该认真去对待的一个问题,因为中国工程建设是全球一半的市场甚至更多,所以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面前,如何提供我们的专业技术服务,支撑行业发展是非常的重要。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应该说一直以来研究的是BIM应用领域中如何构建信息模型的标准,我们提出来的CBIM大家也略为知道,关键信息模型如何建造,信息模型希望从最开始的概念设计到运维、到拆除全生命周期。应该说今天筑龙网提出来以业主作为一个龙头来探讨这一话题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建筑物差不多有上百年的生命周期,建造从概念设计、建造完成可能占其中顶多五年左右,后95%的时间都是在运维,包括重新整修。在这个过程中,软件如何支撑全生命周期,现在还没有形成大家都觉得很好用的软件工具和平台,我们现在在做的希望能够帮助。清华第一款软件帮助业绩从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来支撑他,我们的出发点,让业主对他的全生命周期都可知,我们有一个观点,第一颗知,第二课控,第三才能可信。建筑最终是要让用户住的可信,让业主用的也可信,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软件平台,这里边不仅仅是一个建模工具,分析工具,最后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分析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在实践,实践过程中也特别欢迎业内的专家领导能够给我们多提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先让业主了解他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利用数据、信息模拟来实现控制,最后使所有使用建筑的人提供最可信的服务。
谢谢!
【莫争春】:
黄院长作为中国建筑科学院您对国家建筑行业研究领域的任务,您觉得BIM对整个行业的推动有什么样的评论和看法?
【黄强】:
莫博士给我提了一个我们会议内容的题目,我们会议的内容讲BIM是什么东西,刚才顾老师回答的非常清楚,需要有中国的软件,全生命周期还有一个共同利用的信息平台这几个是非常关键的。我是地基技术专家,今天坐车再生台上的前年2月份我请顾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顾老师讲的时候我对BIM一无所知,照老师说完我只能做到这个工程,下面交给技术工程来做。我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我们发现BIM将要成为我们这个行业、改造我们这个行业,可我们99%的建造师都不懂BIM,除了建筑师懂一些其他都不懂,你指望什么来改变。所以这两年多我废寝忘食,好在我不拿BIM的钱,我拿别的钱。今天讲到这个题BIM是什么,我们今天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要问一下BIM是什么东西,在座是不是都懂得BIM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顾老师已经回答了今后的方向,我就回到BIM是什么东西上来。
第一,BIM建筑内行,前两天看到天大毕业生的一个毕业季的视频,大学变了很多,唯一不变的是集体宿舍跟三十年前的宿舍一模一样。如果是一个学生宿舍作为在座的业主要不要用BIM,第二BIM与BIM软件的关系,大家都在用所谓的BIM软件,但是BIM软件怎么定义,你们知道BIM软件是什么吗,怎么定义BIM软件,哪些是BIM软件,哪些又不是BIM软件。第二BIM与个人专业技能的关系。现在看来有了BIM什么都不要都可以,我们的专业是靠BIM来提升还是靠我们扎实的专业来提升。第四BIM与建筑性能的问题。前几天在北京召开亚太金合组织的BIM会议,美国人出来说利用BIM改进建筑性能,这个问题是说BIM能不能改变建筑性能。后来我给他改题目BIM与绿色建筑,或者说BIM与建筑性能。
再有一个问题,韩国、新加坡、美国的BIM做的很好,到韩国看一看,他做了哪些,除了做几个标本还做了哪些。美国的一份报告说07年28%,09年42%,2012年大了72%。我们感觉人家做的很好,我们很落后,但你们要好好看这份报告,72%统计结果基于BIM的定义,这是他自己的定义,不是美国标准。这几个问题需要好好思考,BIM的定义是什么讲的很清楚,美国BIM的定义他是一个信息工具,帮助你来做什么,不是说他能做什么事情。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前两天我看到一篇报道,速成的绿色建筑大典,我们说绿色建筑设计的比较少,所有设计完怎么做不管,贴上一个绿色标签,我们希望BIM不要成为速成的BIM大会。谢谢大家!
【莫争春】:
黄院长讲的非常好,BIM实际上是一个工具,是辅助我们工程设计,实际上是在工程设计方面绿色生态尤其是运营这一块如何应用。就我个人而言,我本身的专业也是学建筑,当年我学建筑学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图版上画,没有任何计算。快毕业的时候电脑开始兴起,曾经筑龙网迟总来找我的时候,我用了2.0,我已经用了1.0,最开始辅助电脑设计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有了电脑,那个时候只是辅助设计。刚才看香港的录像,从规划、设计、施工整个信息系统每一段串起来这个概念比较清晰,但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说,是目前业界研究的一个问题,我们在应用这一块毕竟建筑要做到最后是希望运行绿色生态,否则在规划设计阶段显的很绿色,事实上还没有做的最好。接下来谢总来谈一谈您的看法。
【谢丹】:
既然是业主论坛可以从业主的角度来谈一谈我们的需求,这两年通过智慧城市的研究,大数据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智慧城市未来对房地产,无论是一级开发还是二级开发,他的转型以及未来是不是形成城市运营商,会关系到我们现在选择什么样的手段来建设我们的城市。借黄院长的话题,生态城市是一部分,绿色建筑在企业中的实施落地有很大的阻碍,包括在早年媒体上宣传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其实有很多概念恐怕现在看起来不是这么正确,当时在天津的中意生态城在北方地区做了一个三星级的建筑,当时和中建院合作,当时我们推行的理念就是用成熟的技术打造一个可复制而不是标榜可包装的绿色建筑。建筑起来后续又跟建院合作了一个课题,把绿色建筑他究竟怎么绿色,究竟怎么低碳,围绕着低碳建筑做了一个课题,把绿色建筑之后碳减排量化,这在当时是我们的一个探索。这对开发商业来说还是比较超前,是不是碳交易市场、绿色建筑的补贴能到位。
这个时候数据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最后得出一个建筑的真实的能源、水资源的消耗情况,近而到一个城市级的能源消耗情况,你说你是生态,你的碳减排是跟什么比,现在的绿色或者说低碳有一种情况就是自说自话,缺乏基本线。这个问题已经严重阻碍绿色建筑的发展,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反过来站在业主的角度来想,智慧城市能给我们带来什么。BIM是他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我们说设计行业两次革命,第一次是手工制图CAD,我们觉得BIM这一次可能是第二次革命,他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变革,从设计规划设计阶段,怎么借助BIM工具、BIM手段来减少我们设计上的一些偏差、错误,提高设计质量。进入到施工建设阶段,怎样借助BIM的手段来减少错误,来控制成本,来精确成本。第三也是我们最关心的,到整个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城市运营阶段,怎样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让我们真正的做到节能减排和提高运维的质量和效果,这是从运维角度上我们所希望的,BIM和其他的一些智慧手段,大数据,最后能给我们带来的效益,这种效益近而给社会、给消费者的效益,这是我们现在的思考。这个要求要借助各位在座的专家来帮我们提出解决方案,我们可能从开发商的角度上不关心你的技术构成,但我们关心的是不是易用,是不是便于操作,是真正有效的东西。【莫争春】:
刚刚注意到黄教授和谢总说到转型的问题,对于行业的信息化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我们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这一类,可能会对我们传统的设计行业、施工行业以及运营行业也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甚至是转型。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BIM的发展是从整个规划设计阶段,他的数据、信息流是从这方面来看的。同时现在国家鼓励绿色生态、低碳这方面来讲,实际上能源这方面的基本也是建立了能源监测系统,建筑实施、投靠建筑平台,这方面还没有跟我们建筑本身系统沟通起来。这应该是行业中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同一个建筑从理想上来说,应该如何应用信息化管理,如何应用定量化管理,所有的信息都能打通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情景。
最后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从刚才香港的录像上可以看出来,大家说BIM的好处是能够节钱、节时间,但从业界的反映来说是相反的,很花钱、很花时间,设计院在推行的时候是不愿意用,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为什么。
【顾明】:
您的问题很有挑战,从我们专业角度来看,软件最大的价值在于重用,重用越多成本就越低。大家用互联网已经很习惯了免费经济,之所以免费就是用户量足够大,把它的成本摊薄几乎可以不计。BIM实施过程为什么大家觉得在烧钱不赚钱,我觉得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本身的信息没有变成可以赚钱的信息。比如说大家都在用微信,一开始觉得腾讯不要钱在赚什么钱,其实大家现在都不用再回答这个问题。BIM这个模型怎么能够变成可以讨价还价的价值点、资源,实际上这是关键。说的关键一点,就是要把物理事件的信息增值,也就是说将来讨价还价都是用模型来说话,模型本身一定可以增值,一定可以重用,重用的越多将来盈利就越多。从这方面来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我觉得大家都要意识到怎么用模型去做交易、交换,交换的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大,现在从我们的专业来看,在中国整个BIM应用过程中,能够用模型去做交换的地方还不多,所以这也是我们特别希望有标准来把这个模型重用,这样的话主持人提的问题就能解答。
【黄强】:
顾介绍说的很对,如果大家知道什么叫BIM软件这个问题就非常清楚。什么叫BIM软件,具有BIM能力的应用软件,现在大家做的是应用软件但没有BIM能力,所以数据重用就没有。所以你把BIM软件,刚才香港做了这么多,如果没有数据重用那就是一个应用软件,一个好的三维的数据软件,不是好的就是BIM软件,不是,所以BIM软件的定义是具有BIM能力的应用软件,总之现在所有的BIM不是专门做BIM就是BIM软件。把这点搞清楚,很多软件不是BIM软件,包括上海中心做的如果把二维输进去,这就是一个好的三维软件。所以我试图脑子在想BIM的概念怎么说清楚,BIM能力在美国定义很清楚,读书道路别人的数据,数据要具有决策能力,这样的概念就清楚了。在应用软件,软件又很麻烦得不到别的信息,自己要建模,建完模出去不能给别人用,当然会很麻烦。BIM只是给你提供数据,跟把数据输出去。谢谢!
【莫争春】:
谢谢黄院长,建筑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规划、设计、运营有很多协同决策的过程,一些定量化的过程,如果在整个全过程中,大家都用同一个数据来去说话,也许就能达到开发BIM软件的最大效果。从业主角度谢总来谈一谈。
【谢丹】:
首先开发企业他在关键上还是面临,可能我们BIM的应用也需要用数据说话,这是我采用了BIM的手段和不采用BIM手段他们都能够带来什么,这个事需要数据来帮助企业决策,我也希望尽早的看到BIM的成熟发展给社会带来效益。
【莫争春】:
最后请三位嘉宾对这个行业的展望用一句话来表达。
【顾明】:
这个行业充满了希望,应该说从中国看最容易或者说最能创造社会价值的一个行业就是把大数据和互联网,现在我们经常叫大雾疑云,创造成一个最大的行业。
【黄强】:
任重道远扎实工作才能取得成果。
【谢丹】:
智慧诚实的建设需要BIM。
【提问】:
我是东方方信置业的王宇,请问莫先生,原来我的同事也是在美国工作过,他介绍当时有一个医院整个流程也是BIM阶段做的工作挺充分,我不太了解现阶段美国跟BIM行业相关的发展程度有没有相关的?
【莫争春】:
说实在我也不是BIM行业的专家,但会后我可以帮你岔道这个资料现在是什么样的版本,如果有的话一定给到你。
【提问】:
请教黄院长和顾教授,大家老说数据重用、模型重用,我做了这么多年一次没有成功过,我想请教的说模型重建技术路线怎么走?
【黄强】:
所以现在BIM的做法做不成,在中国做BIM必须设计一个乒乓球的BIM,现在是足球的BIM,在大陆文化下不行,在实践中必须实现乒乓球BIM,要制度和软件商和工程师合成交换内部和数据标准定好,软件自己的交换,靠BIM团队来解决不了,两张皮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这是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
【顾明】:
一定是从机制上重新设计,机制重新设计可能有一些国家的机制和文化很难通过,如果从信息化的角度,我们现在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先把业务的规则先定义出来,为什么要从业主角度来看,从开发商角度来看,实际上先从业务角度,把你重用的东西定义清楚,从我们做软件的角度就可以把模型分解,现在是两个专业之间的游戏规则不一样很难重用。从我们角度来讲,只要把定义分清楚分解是可以的,现在是很难把规则定的很清楚,从业务规划来讲是可以推动的,我觉得是有希望的。
【提问】:
黄院长说的乒乓球概念我是很清楚,结果也是很凄惨,我自己本身做了15年的工程,也开发软件七八年,领导给我一个机会即带设计团队也是施工团队去应用BIM,也还是不行。
【黄强】:
我说乒乓球不是这么简单,有东西在里边,做完BIM模型才去完成任务。BIM解决不了施工图的问题,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做,BIM是又懂技术又懂社会文化,拖开社会文化来讲BIM是做不成,我们现在设计者的任务是出CAD,我们施工人员把房子建起来,我们信改造现在的CAD,建模,也就是在建模方法上要改变,在CAD图上建模,这边我还做我的模型。BIM还有一个观点,全生命周期,不能是一个建筑物的阶段,整个完成才行。结构可以建模,地基做完、水暖电做完,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分开,有关联的专业结合在一起,接下来地下专科装机,地下所有管道进行勘察,这几个通过地下管道的设计跟基坑和单独设计,自动计算机可以组成一个勘察地基的施工出来。一定要流程,流程不搞工程不懂,需要搞工程的人。我搞地基,专门做了一个先例,我们专业上叫地基与基础设计,到施工就不能叫地基与基础设计施工,因为这所有的工作不是施工能干的,必须要勘察有地基的模型,打完桩,做完结构,砖头要踢掉,这跟流程非常有关。
这样做勘察、做地基处理或者说装机设计图,或者说管道等等分开做,同时在要做的地级进行挑砖,地基处理或者说勘察的模型交给施工单位去做施工,应该叫加工设计,甲方晚上可以睡的着觉,本来投标庄打的是30米,有一天晚上说这只需要20米就够了,你给我加价,半夜就得起床,谁想偷工减料不可能,在图纸上打完庄,以后不行,这个庄谁打,哪个班子,这有详细的建设。这一块做完后边所有的协同模型,现在的工程很复杂,地面是平的,我一层层落也可以,一层层协调也可以。所以我讲乒乓球的规则要按这个方法来做。谢谢大家!- 共 10 页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持人】:
谢谢黄院长、谢谢各位嘉宾。第一场的关键词的论坛就到这里,接下来是二十分钟的茶歇时间。
欢迎大家回来!接下来开始第二场关于需求的探讨,首先有请云南城投集团副总裁蔡嘉明先生做三十分钟的主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项目节点管理中的BIM应用”。
【蔡嘉明】: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研究BIM、来探索BIM的应用。今天我把节点法项目管理的BIM应用的一些感受、一些理解、一些成果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沟通、交流、汇报。
今天介绍的内容节点法项目管理与BIM应用,就是项目管理在前、BIM应用在后,两个加起来。第二,通过什么手段、通过超前、可视、模拟、验证等手段达到什么目的,这是我们的题目。
说到这一题目,既然说到项目管理和BIM应用不能不说说BIM应用的现状。刚才说到BIM应用的角度说到说很惨,从这个角度来谈一下。第一对BIM应用怎么认识。近七年来大约有1500多项应用,应用进行分类大概建设方面应用200多项,设计方面的应用约1000项,施工方面的应用300项,在这些1500多项中参与很多移动项目的服务单位,也就是软件单位,第三方咨询单位的分布。细分来看,建设施工的业主用来干什么,第一建设方面主要是为了深化项目,挖掘项目管理的价值,并且把这个价值的延伸成为管理主体,业主是从头干到尾,价值一直要延续下去。第二是设计,设计的综合,这也是在设计院内综合应用,对设计水平的提高也是有效益的。第三是施工的意图,更多的应用是在静安装、施工模拟。
从施工方面的应用效率是最明显的,成果也是最好的,应用的趋势再呈飞速向上的趋势发展。第四是设计到整个BIM应用的参与,建模、培训、应用、咨询等方面,从这些来看整个现状应用各阶段的目标和价值、定位比较模糊,为什么这么说?干这个事自己想清楚目的是什么,是要改进自己的管理,还是要用这个东西去赚钱,价值定位、目标定位是模糊的。第二全过程应用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是不足的。把所有参加过BIM大赛的案例我都看了一遍,从实际应用到最后运维的基本没有,有的是单项、专项,这些实际上已经涉及到管理。这是我们的认识,因此我们有必要共同的能力来实现BIM应用的突破,我们现在这样是没有突破,还是单方面、单循环、单节点,因此有必要从更深层次来理解BIM应用,这个理解就是管理。
一、节点法对管理类别的理解。
项目管理引进中国到现在已经开三十年,我们真正理解项目管理吗,我觉得理解是不深的。为什么?简单地来说就是三种类型的项目管理不一样。业主的项目管理他是投资方、全过程、成果性,设计项目管理是设计方的阶段性效率性,施工项目管理施工方阶段性效率性,成果交付的关系。如果再加上项目运维更复杂,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做BIM的时候无限痛苦,痛苦的根源是管理,因为管理的内容、目标、核心在各阶段差异巨大。在各阶段工作边界、利益角度、控制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个就可以从一定层面来理解BIM在中国推广为什么这么难,但他不是不可以克服,可以克服。所以说从管理的本身来看待,我们比较能够理解BIM。
二、节点法对管理规则、模式的理解。
什么都得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什么规矩都应该有一个模式,模式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复制。就像刚才顾明教授所言,数据一定是要重用才有他的价值。我们来理解中国是什么规则?中国的规则很简单,第一基本建设程序、原则、规范,法律审批、报批等等,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到则(试行)》中规定的。作为建筑工程的标底怎么定价,业主应该交多少钱,计价规则,如果清楚计价规则,你的工程应用等等。为什么所有的项目都要招拍挂,就是不遵守这个计价咨询规则。相信很多业主看到过,也做过。第三才是现在我们所想的工程管理的基本技术、工具、规律,主要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在中国做项目管理一定要CPM,C的根基就是这三个东西,基本建设工程程序,计价规则,管理技术。在这里就可以下一个定义,CPM不等于BIM,BIM也不可以代替CPM,有的BIM是不是工程管工程,还要做,有的BIM是不是设计师做设计不需要做方案,还要做,如果把这个混淆做起来肯定比较困难。
刚才说的规则,综合项目规则就是这三个规范,当然还有别的加起来很多,安全、质量等模式。建设工程的模式接连发生,为了进行信息化,就必须要信息化,为了可视化就必须要可视化,怎么做?把项目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决策阶段,建设工程以什么为角色,投资当然是另一个范畴,接下来就是三个方面,方案、决策、评价,把目标到建设设计招标施工作为三个控制节点。最后出来的成果平均走就是运维,回顾头再把圆话圆好了就成了。在实施阶段管好设计、管好招标、管好施工,在管好过程的评价、管好效果的评价,是不是可持续发展。他的模式里边除了三阶段、三节点除此以外还有基本的做事规则和模式。第一组织要来决定规则,为什么放在最上面,目标要来指导行动,过程要控制,这就是我们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建立,可以针对每个单位进行建立,根据你的管理团队、管理机制是可以建立的,这是关于对规则模式的理解。
三、节点法对管理是值得理解。
说到困难,比如说对管理的设施,无论采取什么规则、什么工具、什么模型、什么软件,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实际管理的本质,在业主项目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在模式理念沟通交流,讲一种语言统一行动、统一认识。要在方法、技术、工艺、成果上进行,要力求一个方向。在考核评价总结上要实现度量,要统一评价有一把工艺模式。真好假好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这种模式,这种本子,你的管理肯定是可以评价,肯定可以做出定性定价的评价,是好还是不好。我们希望建立这种业主项目管理模式,施工项目管理的模式,运维管理的模式,才能推动。
因此从这几点来说,BIM的应用必须和管理的模式相匹配,必须和管理的实质相融合,从这几点的认识来看,可能对大家在BIM掌握很几年的同志会有几种新的角度,从节点法项目管理角度来看是以这种角度来看。
四、节点法与BIM的关系。
刚才黄院长讲工程预BIM管理到底是什么关系,一定要从理论上讲清楚BIM是什么,用BIM干什么,BIM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从理论、价值上把这些东西讲清楚,跟我们后边是息息相关的。
第一,从理论上节点法项目管理是以项目的组织管理为先岛,以目的的目标、过程、成果管理为基础,以关键节点的成本、品质管控为重点的一种项目管理系统理论和组织方法。项目管理就是讲理论体系、组织方法。用BIM能干什么,解点法用BIM的目的就是用BIM来建立统一协调的图纸、模型的数据源,用虚拟建造来实现超前可视、模拟验证的建设项目管理,在项目过程管控中实现虚拟建造。
第二,BIM就是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是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成功的锦上添花。管理不成功就别用BIM了,用了也白花钱。在节点法项目管理流程中就定下来,用BIM来解决。从前至后,有组织的来实现应用,实现三维融合。
第三,节点法管理遵循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的路径。节点法首先固化项目管理的模式、流程、工具和方法,再用系统化的过程控制来实现项目管控的信息化、模式化。
第四,价值转型,在项目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管理、运维管理中应用BIM技术,由于各阶段的管理主体、目标、内容和实现价值的不同,其应用的方式、成本、价值、增值也明显不同。设计院拿着模型卖钱,你以为他不花成本,确实花成本,而且很大的成本,他卖出钱就要赚钱。从建设方的角度来看设计和施工的BIM应用,当既能对设计和或施工管理有价值,也能对建设方的项目管理具有现实或延伸的价值。从价值上来说就不是正常的经济价值关系,只要和管理相结合,BIM是能够实现广泛增值。
第五,当BIM应用在项目中实现了超前可视、模拟验证的项目管控,特别是在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中管团应用实现智慧设计、智慧建造和智慧运维时,业主将会成为BIM应用的主要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在业主主导的虚拟建造中,通过没有实物投入的可视化建造,去超前的解决项目管理。
第六,节点法应用信息化、模式化的过程管控,实测项目实施的实际状况、预测项目实施的发展趋势、鲜花项目管理存在的缺陷,明确项目管理改进的方向。节点法与BIM的创新结合,形成了超前可视、模拟验证的项目管理,从全新的角度来控制和引导项目的管理、决策、和纠编,从容顺利的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五、节点法与BIMD实施。
第一,根据节点法的管理要求拟定管理方案,确定项目整体、阶段、解点的管理目标。建立节点法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构建节点法项目管理体系。
第二,根据管理目标,结合应用条件,针对项目特定,拟定各阶段、各节点BIM的实施方案,明确应用节点、成果目标。
第三,通过BIMD实施,有重点的对设计成果、管理成果进行定性定量可视化的评价管理。
有了这些纲要实施的环节就简单了,项目组织的管理环节,明确BIM应用的落地,策划BIM应用范围,这就需要咨询,大家应用都没有经验,大家多听专家的意见,多咨询、多论证。在投资管控环节,BIM一定要应用到成本管理,用BIM花这么多钱财能得到什么要算一个帐。项目设计管控,站在业主的角度,BIM对业主的设计就是对我们的建筑结构的总工装饰等等整个环节。业主做好项目管理必须要通过优化、验证、沟通、交流,确定图纸是你要的东西,成本是你要的东西吗,成本是你要的东西,确认就可以。
施工管控就是要对施工方案分布分享、合同金额、签证金额、施工单位、预留金额、结算送审等等。BIM运维管控,所有的项目资料无论是专业的还是整体的、设计的BIM做完都是一个模型,模型的信息载量是不够的,所有这些问题他的重心也是不一样。系统管理、设备配件、智能提醒等等,这些模型的展望也是不一样。BIM在这里从前期就要开始,从前至后构建一个统一协调的图纸,最后为运维提供可干可用可查的三位竣工的体系,这里才可以真正实现智慧建造向智慧应用的转移。因此还是由于不同的管理,重点的不同,所以信息载量不同,模型也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这是五个方面节点法与BIM的实施和落地。
六、节点法与BIM应用。
举几个例子怎么落地,第一个是场平,昆明理工大津桥学院,目前还在设计阶段,还没有动工。图纸出来以后,进行第一轮的场地评估,第一个是地形模,高差太高不行需要调,进行优化又变成这样。改到这儿以后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直接用BIM赚不赚钱,这就能算出来了。30万方一方图就八九百万,因此就可以直接定。方案区域合理,还可以处于改进。同样的模式那时候是小工程,现在用到2300米,也是一样的模式。院士模型,设计模型,分期分块的分析,验证完以后给出一个结果进行定性。
第二个例子是设计化沟通交流,也是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设计模型出来平面在这里,我们对此进行分析,把整个模型的建筑结构、平面、水电进行结构分析,图纸太大,时间也不够,看这个模型很快就形成。网架带来所有的问题,白水、高度等等。平面优化的规则,取得了巨大的空间,刚才就是几万个管理效益,马上就能算出来。最后管理的效益,重大的管理效益。图纸施工单位做不出来,得把设计成果转换给施工单位,把模型交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说我能做出这个东西来就可以。这就是沟通交流,用三维可视来做效率极大的提高。最后我们改成这样,整个在将近2600米的视野上,一个项目将近270万平米,全部都是这个方法,无论是钢结构还是机电,还是结构模型。效率很高。
第三个例子是运维准备,建设工程的管理团队都是设计团队、管理团队、施工团队,到运维又是另外一回事,人家能接受吗,所以我们要运维准备。这是一个医院,8.5亿的投资,9月份投入使用。盖了三四年,以前我也不知道BIM是什么,但我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理解BIM,我觉得他非常有价值。竣工以后才搭建,为什么?既然从项目管理来走通,逆向也能走通。现在的结果还没有出来,大概过三个月,这个思路反映站在业主的角度BIM要干什么,从上面来说要能够把工程量、清单拿下来,第二要把碰撞监测分析,第三得把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给出。通过图纸和模型对接,竣工图纸和竣工模型对接,要知道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的管控是什么,省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哪里省,这是用项目管理来做,但是用BIM来变化,这样别人就能看懂,否则只是项目管理专家能看懂。从竣工模型到运维模型要指导决策,设备参数、空间参数要放进去,最后对运维起到技术支撑,还要给到运维价值。相当于是一个完整的资料,三维竣工的模型资料交给他,分层次、分不懂得要求给他,让他来应用。他怎么应用就是下一阶段的事情,可能我们自己也控制不好,虽然都是一家业主,医院也不归我管,但把这个交给他,比他看图纸方便的多。
所以说从现在整个的应用来看,我们认为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BIM,但业主一定要组织,业主一定要知道能干什么,所以整个的解决办法就是整体思路。
结语:节点法项目管理与BIM应用已形成标准化、信息化的应用模式,希望能够得到研究咨询机构、设计施工单位在BIM应用方面的启迪和帮助,也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与引领,使节点法能在BIM的全过程应用中、在项目管理中更清晰的:认识应用BIM的目的、方法、效益,实施BIMD模式、技术、路径。因此要充分应用咨询单位、论证单位,对整个路径一步步部署。因此应用BIM的时间不长,实际上我们是全过程、全方位、大规模开始应用,而且都是大范围上。效益对我们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在BIM的应用上,我自己对BIM的应用充满信心,关键是要明白,自己不明白干什么。就跟我们原来的信息化,好像买一个软件来,有一个ERP软件我就不用做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ERP软件管理,还是得管理目标要明确,然后再有这个东西,使得我们的管理定性定量,使得我们的管理可视化。
谢谢大家!- 共 10 页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持人】:
谢谢蔡总精彩的分享。接下来是圆桌讨论环节,强调业主方项目管理BIM实施需求,有请主持嘉宾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监梁志旋先生,有请讨论嘉宾,台湾中东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柯明宏,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筑研发中心研发部经理黄江敏先生,来自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孟凡贵先生!
【梁志旋】:
大家早上好!我是梁志旋,首先我要衷心感谢主办单位邀请我来做主持。我也非常理解为什么他找我来做主持,今天早上有两位说香港普通话的人做演讲其实是很辛苦的,所以把我放到了主持人的位置说少一点,让其他嘉宾来发言,下午还有一个香港普通话的人,所以辛苦大家。
今天早上的演讲非常好,我自己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蛮有信心,是对BIM发展最好的一个方向,今天讨论围绕两个方面,我们BIM应用很多年,过去对用户的推动,向施工单位推广BIM是很好的东西,希望你们用,他们过来首先说甲方要给钱,投入很大,今天早上跟其他的领导在谈,甲方有一个权力,把BIM放到项目里就行了。问题来了,首先是否要维权,有权力,项目就能把BIM做好,从甲方的方向来给出意见。
【柯明宏】:
我自己从设计院、承包商、项目承包管理公司到开发,从业主的角度来看项目管理测试,业主在乎什么,其实我并不在乎BIM,我在乎项目的开发能不能带给我收益。收益来自于我的销售、物业的应收,其中隐含的就是我的成本,成本的来源只到地产、业主、土地、税,从项目生命周期来看,三维的可视化对我来说身为一个业主我并不一定要看得懂,我更在乎是我前期的招拍挂,接下来我什么时候拿到地,公车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拿到预售证。安全目前中国大陆的销售情况来看,跟台湾不一样的是,台湾是在房子交付到客户之后才能够收全款,但在中国大陆拿到预售证就可以售房子,后边的可视化后边的问题说句直白一点光我屁事。
设计院设计出来的东西有地方标准、有行业标准、有国家标准,国内的施工图最后交给我的只需要交到客户手上,我为什么非要BIM不可。所以我们这个阶段谈的是需求,既然有需求从业主层面来看这个事情,其实我不一定非要BIM,我首先先把这个问题回答道这儿。
【黄江敏】:
刚才蔡总的发言说到业主的需求,我先说一说业主的困惑,万科BIM做的并不多,我们是传统的住宅开发企业,复杂的外形建造在万科做的并不多,我们从去年集团开始,重新对BIM需求、对BIM工具平台进行一个梳理。在这过程中大概有三方面,第一个是实施过程中实施单位千差万别,实施的主体大家会发现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举一个例子,咱们的BIM常规来说,以设计单位为主导,但我会发现业主拿到模型以后,我们在施工单位进行运营,实施阶段会发现模型用不了,又得在总包单位的主导下,再找供应商单位重新对模型进行深化、梳理。第二标准不一致,我们设计的BIM,设计院出来的BIM主要是二维板施工图,但对于施工BIM我们会发现在施工所要用到的图纸比二维图细很多,所赋予的信息、数据已经远远超过常规的二维图纸。在实施过程中所有的设计院、总包单位和厂家,具备有BIM能力,他们都有自己的标准,各家都有自己所谓的标准,但有一个统计。对业主而言最困惑的是设计院给我的BIM,我怎么认可,假设要我出一百万,你的BIM是不是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维的要求是不是就负责100万,拿到模型交给总包二次深化,同样又需要做一遍又需要一百万,我还要买单。各家标准不一致,目前行业里在行业协会或者说软件工程的推动下,大家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来说在对BIM的成果认可标准方面,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第三对业主困惑最大的,我们专业不一样,刚才梁总也提到对于开发商,仅仅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我们并不是最关心的,因为我们从拿地到付工程款到交付给业主到运维,对整个开发商的运营数据里,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营销,我们的物业系统,我们的财务数据,我们能不能和BIM对接,这是没有的。因为他们都是属于不同的端口,不同的内在软件公司,比如说我们用金碟,他们属于不同的软件公司,但没有办法在BIM上实现。对于业主来说,这部分的价值,如果仅此而言,提供一个可视化的原因我们觉得远远不够。
【孟凡贵】:
我来自施工集团和国家会展中心成立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有限责任公司,我跟蔡总之前有过交流,对蔡总的见解非常认可。
我们都在搞BIM,通过需求、通过方式,业主要不要搞BIM,从需求角度大家都有谈到,我个人理解中国的BIM首先要从业主开始。假如业主不能做很多的工作来支持这件事,BIM工作可能推动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业主是从始致终全过程,BIM替代以前的CAD技术这个观点我不认同,他不仅仅替代CAD技术,而是全专业全领域都要应用好意后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的一个东西。我觉得到了那个阶段的时候,才能称之为一场革命。我们从插图转到CAD那是很小的,这两个概念不应该在一个范畴内讲。业主用BIM一定要有目的性,万科的王总,同样的一个楼盘100万平米,其中有八个楼都差不多,有的楼盘一百栋楼两种形状就组成卖给老百姓,这种房子要不要用BIM有待考证,是不是非得BIM去做,我们还没有看到更好的需求。
包括迪斯尼大片需要模型来解决问题的东西,包括我认为一些体型复杂,目前应用CAD去体现很难的,我们不能理想的认为给我们干事的所有人都是专家,我们现在连最起码的建筑工人的师傅级别,工人间都有技师,所有人在找技师太难了。大学生进入施工企业,进入管理企业,根本不懂得施工技术是什么。我们不能看着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把活交给他们全清楚,或者100%都看得懂,不会有任何问题,我觉得这不太现实。所以BIM对他们来说是特别好的技术,最简单的三维可视化的效果,设计图、设计方案可以很清楚,这是最起码可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最重要的目的是省钱,一个小工程,花十块钱的设计费市面上就有。当我们的设计项目真正需要一个非常好的设计理念的时候,我们可能设计费用大概在几百块钱,更多的资金都会有。我们的BIM在其中占多少钱财一?不同的设计院会有不同的解释,我可能加20块钱,可能加50块钱,这都不重要。一个有体想的项目投资100亿,建设费用大概在80亿左右,抛去土地等其他费用,估算1%的费用有8000万,我做BIM的费用远远低于这个技术。在座各位同仁我们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仅仅从图纸设计的缺陷角度出发而产生的缺陷何止1%。可图纸缺陷的这些问题买单的可是我们业主,设计单位不会赔我钱,或者说他赔不起。假如用1%的钱来解决2%的事我赚了,当我没花1%的钱干了1%-2%的事我就赚了钱。在这个角度我想有一个小的接收。体量不够大另当别论,项目部需要另当别论,在合适的体量合适的项目用BIM是毋庸置疑,而且我个人感受推动这件工作应该对我们行业有一个巨大的促进和帮助,作为专业的项目管理者,不管是地产商还是国企,还是开发商,还是我们的施工团队、设计团队,都有必要把这件事做的有意义,但这件事对我们的行业推动起到足够的作用,使得我的将来在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下去做这个产品,我们业主也好,相关各方也好都能够获得相当好的收益。谢谢!
【梁志旋】: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来了,首先我们说推动BIM一定是要从甲方来的,需求有了。其实你们用不用BIM,我们经常在北京、上岗看到哪一栋楼是用BIM的没有,全都建起来了,你说不成功吗,成功,没有问题。有的人真正用BIM的也有,用起来很痛苦,标准没有,等等很麻烦。往下怎么做,是否做完今天的论坛以后,把档案封起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将来有一天应该会达到美好的成绩现在还没有达到,或者说其实已经有一些方法应该怎么推动,怎么落地,几位专家有没有一些启发。
【柯明宏】:
这个阶段的主题是需求,前面讲到了业主的需求,现在回归到主题来看,项目管理业主的需求,BIM的出现对业主来说起到两个很重要的事情,就如刚才主持人所讲。建筑、信息、模型先定义清楚,BIM他想解决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企业在这里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助业主决策,特别是项目过程业主实施中的需求,把质化和量化体现出来,回归来看需求,第一个需求是辅助业主的决策,知道我这边要多花钱,知道这边可以节省一些成本,我们可以很快速的做这件事。第二个是目前在全世界新兴国家或者说像我们目前在刚开始做不到的运营准备。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单纯用地取得的交互使用,整个项目的全生命过程五十年过去来看只占20%,也只有在运营准备的阶段BIM工具用极致,在前面的投资翻倍翻倍进行。所以按照现在回顾头来看,我认为在业主方只有两个,一个是辅助决策,一个是运营,还没有一个项目真正用BIM用大实施阶段。目前中国大陆来看配合整个政府的政策,医院会是接下来在BIM中大量需要用到。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目前出现的时候,很有可能在未来会出现可复制性集权化的产生。
【黄江敏】:
谈不上这么大的目标,我说一说部门目前在做的一些具体事。总部有一个建设基地,有两个项目作为试点项目,往大了说项目全层级的项目管理平台的搭建,目前来说进入到设计阶段,但我提一个很实际的需求,我们用设计模型,甚至要用施工模型出工程量清单的时候,发现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的设计模型的BIM导不出准确的工程量清单,他拿出来的设计模型只能做一个概算进行招标,后来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在哪里,建模的标准不一捉,设计院用现代的建模标准,但传统的工程量清单的使用单位,他们工程量计算的时候,对于整个模型的拆分,部位的计量跟建设模型是有冲突的。在小细节上造成了设计模型拿给施工总包,导不出这个体量。我也特别想借这个机会看能不能有业内人帮我们解决的。在深圳在华南地区,他们也在做这种平台,包括BIM端口对接的问题,把他们端口计价的软件和我们的平台上进行对接,可以使我们整个设计的BIM直接从软件中试用的清单。在今后所有的项目可能都很大,因为我们的项目有一个非常大的商业体,对我们来用BIM,能够实现一个数据平台,刚刚我也说到这些项目对整个集团来说,我们希望从拿地到最终的交付,沈指导财务指标,我们希望全流程,可以叫云计算,也可以叫大数据,对今后集团的一些决策、财务数据的指导能够有一个作用。现在这一阶段,我们更希望像很多嘉宾提到的,我们用同一个模型,同一个平台,同一家语言去做这个平台,因为现在我们自己的系统,我们也有我们自己内部的系统,我们内部叫B2,我们的财务合作公司、咨询公司,我们的物业有好中国,当然他们所有的问题都会遇到跟BIM的接口试用度的关联,会导致我们的数据现在有,但是不能集成。我要提取这个数据,只有在各个业务端上去提,但是在决策层面,如果是短时间一个产品线、同一栋楼,同一个建筑上加以体现,这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到的。
【孟凡贵】:
我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首先我认为推动BIM工作不仅仅是业主的事,如果把这件事往下推可能涵盖的范围太广,其中我理解的第一个方面跟大家交流一下,首先是关于标准问题,大家都在搞BIM,国外的不说,先说过,BIM的标准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建业院拿出第一版中国BIM标准作为我们的草稿,但那里边对于真正建模过程中非常关注的细节还没有特别重要指示性的东西。而作为业主来说,非常关注模型建造什么精度是我需要的,这个标准到底怎么定,初设阶段、施工图阶段,到最后的阶段谁适合我,到底什么样的最好,我是不是要五百的最好,信息量最大,但这个过程应用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无论如何这个标准要有,这个标准要约束谁,要约束所有的参与方。首先业主得给这个东西可以接受,设计院标准提供一个满足我需求的一个模型,设计院建模人不管是哪个单位是花钱请人来建还是请设计院,但我本人是由设计院谁来做设计我就请他来做,他中间产生的错误可能是最少。在这过程中这个标准应用到相关参与的各个方,施工团队、专业承包团队、设计安装团队都要把这些模型构建好才行。如果这个模型用很多种不同类型的软件来建,将来项目肯定会有问题。我用最笨的方法,用一种软件做一种模型,在所有参与团队中标之前有一项约定,必须用一个软件来做模型,而且给模型提硬性要求,在没有中国BIM标准之前自己制定的一套标准,我们的方案由猴院长,在这个领域内是比较权威的,碰巧的是我们的设计方,认为我对我这个项目来说是比较好的途径,目前的标准要让我们所有参与方都能用的了,我们才能让这个东西刚才说的初步使用,让他发挥效应,产生更多的意义。价值就更容易产生出来,不只是停留在设计院看的懂,其他看不懂的结果。
花钱做了一套模型,将来所有参与的施工团队、后期进入的团队不需要建模型,我是把所有建立的模型全部免费提供给所有的存在方,但他们要对模型进行拆分、组合再利用,需要的东西整合在一起需要他应用的目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小想法。
蔡总的水平4D不用得搭出来,用非专业人士,可能必须得大一点才能看出来这是什么概念,我本人也是施工出生,做了十几年的施工管理,包括技术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可能很容易理解的事真正的建设者现在去盖这个楼的人未必就知道。但是5D的应用,但有一点我们起码可以接收,目前最起码可以把模型厅给我们的设计量、工程量,作为验证咨询方提供的数据施工准确的一个认证的东西,需要拿软件需要有人工补充,需要有专业人士补充,到不了最细的程度,起到的应对作用用投资额来说就OK了。
再有就是关于平台的建立,我特别希望软件公司能真正的认清形式,将来一个人活不下去,一个软件支撑整个市场也活不下去,我认为大家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原则,很多软件公司都在意识到开放自己的数据借口跟别人兼容,这样我能活、对方也能活,混在一起才能一块儿活。
我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也搞了一套平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希望把所有的软件公司生产的软件提升到一个设计平台上,所有的用户,不光是设计方还是参见方、施工单位、再承包单位、厂家生产单位都能够从末端直接登陆我这个入口,直接拿到他想用到的模型,同时能够应用起来。软件公司把这些平台集成起来,我想这件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工作。当然软件商需要把所有的接口开放,引进天津市的天河二号,天河一号是当年全世界的NO.1,我们特别想把他们结合起来把他们的平台放在我们的平台上运行,把所有软件结合起来,作为通用计算中心,不需要在本地上进行,我觉得这就太有意义了。希望所有做软件的公司呼吁一下,跟我们多沟通一下,我们合作起来把这件事情推向更有意义的空间,将来这件事的意义不敢定位。
【梁志旋】:
我相信我是第一次听到没有标准,这是我加入新世界集团的一个工作,我一直在问为什么我没有关注标准这件事。如果是这样,会不会在国内最有权限,因为项目比较大,人也不能多。也是在甲方积极组织这一团队去做自己的标准,做出数据平台,所有的事没错有可能是中国有五十多个不同的标准,配合一百个企业。有这样的条件最好,BIM的推动发展会最好。
【柯明宏】:
刚才孟总你的理想恰恰讲出我们的心声,我们目前请各个软件商,无非是大家常知的几家,但他只能单一片面的解决我们项目中的部分,其是我们希望有一个整体的,没有标准我们自己建标准。以我们目前来说很少有一个集团公司特别是投资方在自己的单位里边建设一个CIO部门,我们在做的其实跟孟总你做的一样的事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当你觉得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时候,表示你还活着,否则你就已经完蛋了,这是我要呼吁的。【 孟凡贵】:
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个人认为只有我们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去推动一定领域内非常专业的设计,这件事成不成就比较大。假如咱们都是干完这个楼就不管后边这么多的需要,我们现在所有的项目管理团队都站在专业的角度上,今天恐怕来的各位都希望如此,因为我们想在BIM把这件事做的更好才有今天这样的会议。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有这样专业的管理团队搞出专业的管理模式来,使得我们这个行业、这个领域对BIM的应用有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共勉,希望都能起一点小作用。
【梁志旋】:
因为有项目管理的需求,BIM的认识,把BIM带入你的项目带入你的企业中,才有这种做法?
【孟凡贵】:
首先我得感谢我们的领导非常英明,我们组成了一个合资公司,当我们把BIM概念提出来的,他们斩钉截铁的拍板同意用BIM来应用,我们需要他们的支持,他们得拿钱。我们有着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使得我们自己在项目管理当中很多纠结的东西产生了很多疑问,恰恰BIM在这过程中给我们解决了其中很多个点,包括大量的图纸、大量的数据,图选过程中A是这样、B是这样,干出来是C的效果,这样的情况太多。施工单位自身成本的增加恐怕对我们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最起码延迟工期。施工单位的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着急没地去着,生气没有地方生,只能忍气吞声拿钱修改。正因为如此,这是我收到很小的点,我们还有其他很多方方面面的东西。我们用BIM能解决很多以往存在那么多的障碍,我们干什么不用,而且通过我们的一些调研考证,刚刚我说了一个最简单的概念,1%8000万,100%花不了8000万我何乐而不为。同时获得了所有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过程中我们才能得以把这件事往下推。虽然这个项目没有完全完成,但可以给我们可以接受的效果,我们最起码把设计当中的问题解决了90%以上,我们现在不断的优化方案优化各个系统,足以把我们的付出和投资有一个很好接受的回报。将来我希望最起码能形成一个大的竣工模型,加在一起将来120万平米,一期要达到77万平米,只指这一套竣工模型的信息量将来对整个项目是足够可以接受的一个大成果。将来这些东西把所有的信息放到所有的专业当中去,将来的团队最起码会看一共有多少个灯泡,一共有多少个风机,一共有多少套控制系统,每一个控制系统回到每一个控制点。将来假如再能结合上所有的设备厂家给我们配的BIM模型控制系统,将来这个楼宇就是非常现代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一个控制系统,我们在整个3D模型上就全部可以看到,那就太理想了。
【梁志旋】:
今天这个讨论在过去很多年都没有听到过了,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端到组建,BIM真正能配合解决所有的问题,希望在不同的位置解决不同的问题。今天感谢三位嘉宾,谢谢!
【主持人】:
谢谢梁先生,谢谢三位嘉宾。上午的论坛到此结束。- 共 10 页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持人】:
接下来有请下午的论坛环节,有请衷心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先生做主题演讲。
【罗能钧】: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参加从业主项目管理的角度探讨BIM应用,今天下午主要想跟大家分享这三年时间BIM技术怎么从前身策划到后期的应用,首先请大家观看一下项目动画。
刚才这个短篇是我们总包BIM制作的一个成果。为了更好的分享把前面的进行一个解释。今天的主题是从业主项目管理来看BIM技术应用,首先我们还是要回顾一下BIM诞生的背景,技术到建筑业进来的时候对应的商务模式是什么,项目管理模式是什么。项目管理流程使BIM技术充分发挥,有那样的土壤,那样项目管理的土壤这样的技术才可能发挥出他的价值。上午听了嘉宾的演讲和讨论,我从08年开始接触这一技术,希望三维的工具能带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提升。所以今天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综观层面、微观三个层面来展开,有一些项目展开的比较早,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只好项目自己去做标准,我们的项目属于最后一个环节,基于一个项目想自成体系,国家带来的参与设计方、施工方所有的单位都有自己的不同工作背景、文化背景,我们必须建立游戏规则,基于这样一个平台来推进这样一个技术。今天我想说的是管理与技术一个良性的互动,往往我们会在推进过程中碰到很多管理上的制约因素,我想从中国的策划开始到今天取得的一些成果来分享一下在这过程中将面临着哪些因素。业主是自己的东西,自己建自己用,比较慢,开发商开发完结束就走了,所以这不一样,与建立在自己的概念上更容易实施,作为社会责任开发商我想我们跟业主也一样,但往往开发商为了成本收益影响长远的因素考虑的会少一些。在技术的成果介绍之前,我先梳理一下企业是怎么基于管理模式管理体系策划来考虑这项技术的演进。
关于BIM的成果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最主要还是来自于我们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因为模型的建立、模型的修改都是他们的成果,业界仅仅是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BIM顾问CCDI,设计总高等四家单位BIM团队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团队付出了坚实的努力。
北京一共19幢超高层建筑。BIM的应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目标,我们引进一项BIM技术要干什么,当时我们通过调研、分析、研讨确立了目标,这应该是我们在2011年底、2012年初确定的目标,在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过修改。但在提供的数据上,我们目前还处在非常多的困惑,比如说设计阶段以及走到施工阶段,应该说有一些成功实施的把握,但是不是弄完以后最后还要用回,目前还是困惑。
BIM导则已经修改了四本,第一本就已经提出,目前还在使用没有做修订,一个是整体策划,分布实施。BIM有很大的期望,想发挥他的价值很多,但我们认为在目前环境下要全部实现不太可能,所以我们提出第一条原则。无论是设计方还是设计的各专业或者各个设计院都有他自己的设计工作方式,我们一定要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规范流程,所以这些都考虑到模型的管理和流转。什么是BIM同步,应用延续?基本上都是二维设计、三维外包,2011年专门有建模公司承担建模,很少的团队即做二维设计又做三维设计。当初我们设计方提出的要求,设计一定要做模型,我们定了三个模型,谁设计谁做模型,如果设计方实在做不到设计做模型,就用BIM公共来做,BIM团队就是设计团队,BIM团队就是设计施工团队,也是管理团队,这个时候技术才能真正的获得应用。的确业主需要有一些投入,我们看到很多项目要求总包做,要求设计方做,总包也答应假装给你做,让你高兴一下,业主最后也没有花钱,也没有效果。一项技术的投入,大量的设计工作,甚至施工阶段的协调工作提前解决,企业增加工作量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做一些支持,后期工作量减小,能不能把费用减小,还是减不了,因为商业模式没有转变过来。所以业主额外要付出一些,但这个付出是值得的。后期带来施工中大量的拆改问题,以及设计变更问题,如果在设计阶段能够解决,直接投入是值得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成熟的开发商,通过对同类项目的比较。
四块地以上的超高层,这项怎么评估他的价值。我们经常提到做一个分工,因为这个项目实施最主要的是三方来承担,这个三角形制定好整个项目比较稳固,尽管有自己内部组织体系,但三方之间的合同、关系,在BIM过程中各有所侧重,整个模型的建立实际就在设计阶段,这个时候生产商当然有一个虚拟建造的开始,业主的需求、工人等明确以后,设计师就根据这个东西来虚拟建造。施工阶段其实是设计阶段模型的成果应用,只是设计修改。这跟完成设计的深度有关系。第二阶段的成果能不能用,用到什么程度,跟第一阶段的模型建立有关系。也就是说第一阶段模型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可施工性,除了建筑本身以外,还要考虑为了完成建筑而完成的一些措施的模型,后期会很好的应用。业主不光是模型的建立过程还是模型的成果,最后是有一个数据的管理。希望留下一个真正的采集,数字自采等模型,数字能不能自采,中间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从项目管理体系的结构上来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知道这场技术的应用,只要是设计、施工等所有东西就好办,其实国际上是一种很成熟的模式。BIM对EPC提出了一个要求,EPC还有一个合约的问题,但一体化的交付方式比EPC还要高,尤其是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设计、施工是分开管理,施工单位没有资格来字设计。资质管理约束了施工总包做设计的权力。设计单位做出来的图只是通过传承,达不到拿施工图施工的程度,这里边就存在了问题。
设计院的施工图不是用来施工,设计院的施工图是用来报批,设计院的施工图用来招标,最后留下大量的问题是业主来解决。所以考虑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技术能在这方面来解决。超高层的项目,初步设计亿前外国的公司来完成,初步设计以后施工图是国内的来完成。我们认为这个基础对你有帮助,施工图的设计方和初步设计方一起来工作,整个设计阶段应该有较好的融合。施工阶段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设计图纸做不完不能招标,不能招标施工单位就不能进来,不进来就解决不了可施工的问题。所以我们通过一种请施工专家做我们的专家库,请施工单位来做支撑服务弥补设计,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设计了这样一个体系,尽量的让他成为一个整体,由北京院来牵头做设计,机电设计版权等等组成一个联合体。下面的专业设计,目前的大项目都是业主跟专业项目结合,设计完提供服务。我们也是想办法放在设计总包里,这是从管理体系上要解决的问题。流程解决以后,所有模型的要求都要按照这个要求来提供。
施工阶段也有类似的考虑,找单一责任主体,通过单一责任主体来完成即成熟的技术。管理体系,设计院的模型怎么到施工阶段,施工阶段将来怎么变成我们熟悉的平台,这里边我们都做了模型管理的基本流程,明确了管理单位。主要的工作是设计方来完成,施工阶段也是,超高层的特殊性,基点得有一些主承包单位。
经验的分享,不断去考察、调研、研讨,研讨完以后提出具体的要求,然后找资源,什么样的软件成熟,什么样的硬件成熟,优质的全国的想办法引进互补。这些游戏规则非常重要,业主的项目做好这些事情非常的重要。也有一些问题的统计可以台下具体交流,今天我们这些执行负责人都来了。用模型来解决现场的施工或者说交际问题。地下的施工图分了两次,施工图完成以后通过模型的研讨,大家共同发现了100多个问题。现在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确实没有想到能用到这样的深度,施工单位的工长用轻量化的模型来指导钢铁的搬钢,已经做到了这个程度,这是出乎我的意料,当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改进。
思考模型如何顺利走下来,对工程有一个推进,最后数据不要成为一个无用的东西,上海中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企业模型没有一个统计的编码,重新组织还不如重新建模,数据的平台非常重要。开发团队将会变成未来得物业团队,有一个连续的利益主体。在这样的情况下这项技术应该能发挥他的价值。
我的总体判断是这样,现在这个环境下不要去探讨这项技术有什么价值,要不要用的问题,不光是设计师、工程师、软件开发商、硬件供应商,踏踏实实结合自己的工作做一点工作就行,只要利用这个东西能把你的工作变的更加轻松就可以了,少谈理念,多干活。
谢谢大家!- 共 10 页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持人】:
谢谢罗总,罗总的最后一句话扎扎实实的多干活,把活干好。
接下来有请国家会展中心项目BIM应用实践,有请国家会战中心(天津)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孟凡贵先生。有请!
【孟凡贵】:
各位下午好!
上午通过讨论的形式已经跟大家有了一定的交流,这次来除了迟总邀请以外,抱着非常大的学习目的,把大家在应用这方面的经验拿来主义,拿来用,我们项目正好在这个阶段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而且今天我也确实获益匪浅。我们现在更多的时候,业主更需要的是大家把我们现在要干的事快速的落实下去,落地这是我们项目最急需的。
接下来我把这个案例拿出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案例在做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也是结合很多BIM人自己的经验和理解。里边很多东西不成熟,我也特别希望大家在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便于修整,使我们项目的实施有更好的保障。天津市最重要的两各地方一个是中心城区,一个是滨海新区,我们项目在两个区域的中心,天津市著名的河流海河的南岸。这个区域有着天津市目前确定城市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当时为了争取这个项目也是费了很大的脑筋,最后落户在这个项目主要目的是带动海河中游地区的地块能够开发发展。整个面积120万平米,总投资150亿。目前一期准备先做77万平米,大概有44万平米的展馆和30万平米的中建组成。项目的鸟瞰图,两期在一起,靠上面部分是二期,中间有一条路,这条路是我们正在修建的海市路,下面是地铁一号线延长线,上面的展馆区44万平米,中央大厅注入在中间,分别进入各个展馆。右边的部分是我们的配套区,分别由酒店和写字楼组成。我们的建设单位是国家的一家机构,方案由德国一家机构出,施工图是建设院和天津建设院两个单位制作。
项目的效果图,展馆的场景、中央大厅两个形象,都是钢结构工程,配套区还会有相应的结构体系,我们在做项目之初,我们提出了BIM的概念也是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到底拿BIM干什么,完成什么,这是当时我们有了很多的疑问。当时对BIM的理解都不是太深,包括设计团队,当时拟定的很多跟我们合作的一些咨询团队都进行了一些讨论,最终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目标。
这张PPT在我个人看来比较核心的一个东西,里边有很多一个过程在里边,首先对项目的特点进行一个总体分析。第一是业主要去推行的BIM项目。第二我们的场景比较大,可能在一个小的浏览器或者说一个简单的截面上来完成。我们的项目左右一公里,范围比较大。再一个我们比较纠结一件事全员全专业,后来我们得到了中国建业院给我的一个支持,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给了自己很多压力,提出了全员全专业的目标,把项目的BIM、模型建成全专业模型,水电暖通一个不落,最终形成一个全专业设计模型,即而通过施工建造、施工过程的应用,完善将来所获得的竣工模型。过程当中全过程的信息传递,准确的传递是我们BIM提出的一个主要要求。再一个概念是运维管理的介入,从右边的文字可以看到。提出来的每一个目标都必须实现,而且这件事是通过董事会,董事会确定的目标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做的成就做,做不成就算。后来给我们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努力干成的事就往外喊很,使使劲没准干不成的事我们先不干,没准还捱批评。我们设计一个要求一定要完成,运维总结出一句话,为后期的运维奠定基础。实际上已经想到运维可以进入的东西,我们是销售,对销售还有很多需要,最起码能做成一个视频、文化,发到我的网站上,用BIM作为基础,做一些宣传性的东西,把展馆的各个特点像全世界的党章做一个宣传,这起码是能够实现的。再加上现在建筑物的管理技术,但现在不敢说,我们先留着,先打个基础,等真正做完以后,或者一段时间都能够进来的时候,我们再建内容。
施工的过程中,先建立一个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我个人认为比较精干。首先建立项目指导委员会,目前已经接入的团队先列进去,国展衷心的领导,只要是管拿钱的领导。天津建院的院长和中建研院的院长,当时我们拟定黄强院长出面,天津出面一个院长,他们负责协调在过程当中设计所或者说BIM设计人员和他们自己内部的二维图纸设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保证质量、保证效率把我所需要的模型拿出来。项目领导组是干具体干活的,里边有我,当时任命我的时候说我是项目的总负责人,经过了解我把相关的领导都拿过来,你们不干活,你们当处长,但但中间需要你们支持的拿过来。分别两个设计院,两个监理公司,再加上我们的总咨询方,也就是中国建研院。负责这个小组来进行组织协调,首先是设计,最简单的组合方式,谁给我做设计,谁就给我做模型,不给我做设计的人做的再好我不做,因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吸引他。只要把团队拿出来就不行,实在不行找院长。设计的这一部分BIM是我花钱,我主动要求花钱。让他们干出质量来,但后边施工的部分,原则上是不花钱的。施工单位做BIM说不花钱有一点儿虚,他们干的活我给钱,但是不是BIM我不知道。施工的时候都跟对方提出BIM的要求,模型的标准、提出的成果都有那些东西,我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这是通过总咨询方研究出来的成果。这一部分要求报价当中必须包含这一部分的投入,至于设定多少钱,你们自己考虑,我有一个团队,我可以不花钱,我总公司花钱几百万、几千万你自己承担。后边的监理公司作为施工阶段必须得全过程,由监理公司代表我们对施工建造全过程的BIM行为进行监控的团队。同时对我们的总咨询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对十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标准制定,这个标准的制定,我们目前一直在给自己建立一个概念叫持续完善,也叫持续改进。因为现在很多东西都带有新的东西进来,随时都有新的理念进来,有一些软件方面,硬件方面,包括私下方面都会在过程调整我们的管理规范,所以要持续改善。这些东西是我们命名过程中的一些版本。我们规定其中十个方面的内容,各专业的建模深度,假如对建筑结构,设备当中的风水电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且审阅概念方面的东西,三百个东西有一些东西我们都不要了。直接要四百,达到我们要的模型标准。这些模型将来必须得给施工单位作为模型应用的基础。标准到底是否科学不敢说,但最起码有一个理念在里边。制定的规则、制定的原则,颜色的标识也设定了很多规定,不管任何模型进行必须按照这个要求。文字的结构、工作的教父标准,过程当中的协作流程都必须按照我规定的程序进行,不管是什么阶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到底哪一些模型是施工来做,施工建造来做。当时我们给自己划定一个比较基本的原则,凡是由设计方需要做设计变更的东西,必须由设计人进行更新和完善。当有一些东西不是由设计人员来完成的,比如说采购一些设备信息,不是他主导的,都由施工方施工阶段补充完善,这里边还有招投标结合的很紧密,包括采购计划、采购方案,但这些信息都不能完成的时候,即没有设计方给补充信息,最后给建院提供,所有效果要信息都必须兜底,要不然把前期所有需要的信息完成,要不然剩下的给补足。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制度健康执行,目前这些制度都在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过程中的一些痕迹,这是我们设计部门在过程中的一些痕迹,很简单的交流,截图传过去互相沟通。
我们的设计团队非常惊喜的是他们非常努力,至少出二维纸,有二维自己的团队再串成三维。一开始设计团队见面的时候都对我这个要求提出重大的质疑,孟总你的要求太高了,人家一般都没有这么大的项目,你这么高的要求我们能不能完成,都有巨大的怀疑。到目前为止给自己工作定位成BIM2.0,过程中由BIM设计团队来支持,干脆把二维抛开,1.0由2设计,1.5有翻模的过程。BIM所长曾经跟我无数次提出,现在再让我做1.5我都觉得我自己丢人。完全改变了半年前做的一个概念,证明大家都很努力的在做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在我们一开始认为很难的现在都可以很容易实现。
通过主板沟分布到各个展馆当中去,当时管沟做了四米高、六米宽,所有认为这个管沟做的太大,结果BIM做完不但不够,还少了。没有办法又加了一米多深,加到六米五宽,尽管这样人只有通行过去。应用5D的概念,在这过程中已经实施的把装修阶段的也提出来,和咨询公司对量单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是我们过程中的三维交底,各种复杂的标高看二维图纸的时候大家都很迷惑,看完这个很清楚,而且我们设计团队很认真的用三维的形式,用这个标准的形式做标点,大家非常兴奋,是非常好的一个效果。右边的图就是我们的设计团队强烈要求给我出,孟总你不要我都给你,好不容易使显得,我已经做成了,免费提供给你,这是做BIM的人非常努力的一个结果。
三维的模型提供的一些节点,4D的概念目前已经在应用,但很小,还没有做更多的东西,施工单位已经积极的在做,他们做的一些产地规划布置的设计情况,包括运行路线行走方向,道路,现场要求他们必须用行为建造施工图的方案、施工图规划。因为我们的场地比较大,进出现场的道路很唯一,现场整体的车辆都进行整体的规划、布置,把道路什么时候建一只路,什么时候侧一只路,都把他利用起来。
除了投资控制以外,他们建的过程中有多少问题,需要运用和完善,这都是需要讨论的。后边我们最起码还想做的事情是基于BIM的统一分析,应用的范围要广,用哪个可能就拿哪个,这是我们最可爱的大数据的概念,可以把模拟信息随时拿出来为我们所用非常重要。所有的东西都以BIM为基础,施工单位都以BIM为要求,BIM的成果最后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使显得施工模型的概念,这个到目前为止没有定标准,我们不知道我们要什么东西,最后会结合我们需要拿出一个竣工板的模型,到时候应用给相应的团队,那时候才更有意义。所有的模型提要求的时候,提出一个概念,因为这个事不知道怎样才叫准确,简单提出来叫运维接口预留,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能接上的时候就让他接上来。
这是我们BIM协同平台,目前把他调整成我们需要的一个版本,以前我们的咨询方给了一个庞大的项目管理的模块在里边,各种各样的关联都有,基于BIM为基础,到底需不需要那些东西,我们做这样的项目管理软件有很多,后来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我们要小而精,先不要大而全,先把基于BIM的工作做好,最终形成现在这样一个概念,实现协同工作。各个区域、各个方向,不管国国内还是国外。模型展示能够快速推进模型的浏览,这属于傻瓜软件,不管业内还是野外,哪怕是会玩计算机就能玩,让最笨的人也能把模型看明白。综合管理,这个页面是我们目前基本定案的应用截面,这个截面进去以后是我看到的,我看到的东西里边包含了所有的模型、资源,我们的投资再加上我们的控制,再加上相关与项目管理,合同、资料,我们可以随时把模块放进去,我们需要的时候随时拿出来。我们把它组成3Ps的概念,一个管理平台,一个管理过程,一个实施重点,过程中我们要解决沟通方式的问题,也就是成果、质量控制的问题,还有BIM流程管理的问题。施工模型、应用模型做模型,一个给运维留接口。管理平台实现多方兼容,实现项目管理,通过BIM电子移交已经实现的几个内容。
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对过程中感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的一些思考方向,目前找不到标准来控制和设计。到时候就像刘总所说,随随便便弄一个公司来做一点模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个项目起不到任何作用。标准的制定没有,我们憋着得自己弄。但总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不敢说把这个标准已经达到很好的项目,希望能有非常好的项目来支持我们。目前为止如何进行合同约束,没有更好的标准,这个项目怎么办,我自己写了一个BIM的标准,我自己写了一个BIM招标文件,我又自己写了一个对方给我提交的承诺,必须给完成。但是我只能提到这儿,都叫模型,什么样的模型才是你真正需要的,没有办法,必须靠过程中的沟通,更多的靠业主和施工企业加强交换关系。假如有一个非常好的合同版本能够约束的话,对我们双方都有一个革命的保障。通过一版招标,也通过一版合同签订,按照原来推行的方法推下去,也没有说这样不行,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样行,现在得按照这个来走,起码现在我先推了一把,先推再说。
软件和平台,做出一个平台,不能把所有的软件都集成,即使我想集成这些软件商也得允许我集成。假如都能做到很主动、很努力,这件事才能成立,但目前来看难度比较大。我们现在只能定义成,我们先留有接口,但后期能不能实现硬件、软件各个东西都能和BIM结合起来,我觉得可能需要后期共同努力才行。
谢谢大家!- 共 10 页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主持人】:
谢谢孟总,我们手机也做微博直播,看很多网友的反映,网友提出很好的建议,其中有一条是说,很多网友特别希望听到尚总的一个简要介绍,我把互动讨论的时间请到尚总。
【尚世睿】:
确实是迟总通知我完了一些,最近很忙,没有充分的准备,刚才孟总和罗总和蔡总的报告比起来太欠缺了。十分钟的时间我简单介绍一下我怎么理解BIM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这是一个flash,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围绕这个项目设计信息、投资信息,作为甲方来讲延伸出来九大动作,计划、招投标、付款、签合同、材料、质监、文档、会议、变更,所有的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在二维的基础上一直这么做,我没有BIM这个楼也一直在盖,确实是。基于这个,产生业主方经常会有的五大部门,设计、采购、开发,预算、项目。进行外围的设计整合,开发政府部门,预算成本,造价评估公司,项目部主要是进行监理管理。当时我在Soho已经做了信息化的管理有计划、招标、付款、合同,实际上其他的东西是没有做信息化,圆不圆的时候用协同是协同不起来,不管是否跟BIM没有太多的关系。通过方法论的讨论,我看到这一缺失,我们就开始做圆这个圆。进行了下面几大模块的上线。
BIM计划实际上是在升级我们的核心数据,从二维到三维,对每一个这九个动作都有着影响,但他的影响是不一致的,比如说我的模型对于计划系统,对于总控计划,是不是都需要可视化,这一点来讲实际上是可以讨论的,变更分为设计方、所有方提问,提问有一个流程,再推演成到底是出变更还是出另一种业主通知。BIM的模型在于变更的流程中是如何应用,原来的变更都是以图纸为传导,现在三维化,当时我们在外滩Soho和华院配合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我的变更出了以后,他一定是经过技术部门的审核,还要到重组部门审核。设计院和施工方的施工单位进行模型的建造,模型的搭建。下面如何让成本人员从模型中能看出来这些变更的量。比如说混凝土的一道墙我拆了,我又建了,这是两个变更。他的模型相应的是不是所有的模型都要根据这两个变更进行重新的版本划分,重新的存储。
有一些变更四到18层所有的管线重新修改,这个变更原来只是一张纸和一个标本的附图,他的传递和协同平台的传递跟整个模型要重新搭建以后进行协同平台的传递,这个信息量完全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点是会议,基于会议的管理划分出五大部门,包括设计本身的例会、项目例会、监理理会专项会议。原来开会看图纸,现在开会是不是都要看模型。哪些需要看,哪些不需要看,这实际上是核心数据的变更对于整个管理,首先是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最终才是信息化。信息化在2D的时候实现功能携程平台的信息化。3D以后怎么把BIM的技术嵌入到前三化里边,刚才也都进行了分析。当时又到了质检等验收,所有的东西原来是拿图现场演说,写学术报告,我们用这个平台实现了移动端的现场拍照,当场责任到人回传。BIM上来之后,孟总也提到,现场拿Ipad实时的模型和现场比对,质检都是最基层的管理员,如何培训他,这都是跟BIM和原来二维差异化的东西所带来新的管理。总体我们形成一个基于在Soho是基于二为的平台,初估的帐号只有四五十个,SOHO整体项目管理人员不到200人,但现在使用这个平台的用户达到了900多人。
我们整体把他开放给了所有的合作方,让他真正成为一个协同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很有意思的事情,所有的协同方会找我来,让我们去帮他开发他自己的子平台,在材料里边我们开发的二维扫码技术,当时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质疑,我花十块钱或者二十块钱在淘宝上买一只笔,能够知道他实时在哪儿。或者花几千块定一个玻璃模板,这一套就得好几千,但却不知道在哪里,这是非常不可理解的事情。所以当时我们就用望京SOHO为先例,跟防火门的合作方达成这么一个协议,我们帮他们开发他们的终端,让他们通过终端,把所有的从底量下单到入库、出库,现场出货到验收一系列都登录到我的协同平台上。我用二为码进行管控,现场总包人员也是通过移动端的二为扫码实现防火门。望京一个项目50万平米,防火门400多套。正常的情况下很有意思,比如说银河SOHO是33万平米,是2500多套,但实际上我们浪费的真正用到现场的防火门达到2800套,活生生的门有二三百行运到工地就没了。2011年听到某个大会上的数字,中国建设总量大概是10000万亿美元,当时的美元是1:7,大概是七八万一人民币的概念。他说有30%的浪费是叫可接受型浪费,精细化的时候控制基本上为零。任何东西有了信息化的ID,大家都会对他进行尊敬。理论上来讲跟BIM有关系吗,有。要求我们在模型上,模型建门的时候,这个门本身要有ID,要给他留足够的信息空间。
BIM对招标有什么影响,对合同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自己深有体会。包括我们在银河和SOHO两个设计项目中招冷却塔,在顶部模型由投标单位来建,总体的模型总控在设计阶段我们是给了设计院,设计院来搜集所有的设计咨询单位,外方深化设计达到、室内设计单位的模型。招到总包以后,帮我们进行模型招标过程中的检查,招标过程中投标厂家都要带模型投标,一旦定标以后,进行一个整体交底,在这个过程中总承包商相当于原来的施工图纸。从整个中标过程以后不断的出,模型的移交就会大大压缩这一时间。
我就简单分享这么多,今天确实准备不太充分,时间业有限。
谢谢!- 共 10 页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12...56789...>>
- 共 10 页
- <<12...45678...>>
- 共 10 页
- <<1234567...>>
- 共 10 页
- <<1234567...>>
- 共 10 页
- <<1234567...>>
- 共 10 页
- <<1234567...>>
- 共 10 页
- 1234567...>>
-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 2软件项目管理工具
- 3项目管理系统
- 4工程行业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 5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下载
- 6开源项目管理系统下载
- 7工程项目管理
- 8多项目管理
- 9项目管理
- 10哪家项目管理好
- 11企业项目管理排名
- 12项目管理系统有哪些
- 1注册咨询工程师《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模拟试题(2)
- 2201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构建和谐建筑企业的十大关系
- 3《工程咨询概论》知识点:调查法
- 4人工挖孔灌注桩混凝土有哪些浇筑方法?
- 5某居住区供暖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6某工程消防系统施工组织设计67P
- 7201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2)
- 8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性能及通用施工工艺
- 9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各阶段工程造价关系:关键控制环节
- 10氧化铝项目网络进度计划图
- 11某厂房消防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3P
- 122015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精选例题(3)
- 13水泥搅拌车涡轮增压车型保养技巧
- 14苏州某学院工程地下室分项施工方案
- 15漳州人事考试网公布2015安全工程师报名时间:6月20日至6月30日
- 16《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知识点:工程量清单单价法
- 17一级建造师管理与实务复习要点:疏浚
- 18千里调水能否解北京之渴!
- 19《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知识点:资金时间价值与资金等值
- 20湖南:长浏高速公路年内通车
- 21园林绿化工程监理资料、表格
- 22堤内绿化工程01标施工组织设计25p
- 232015年招标师《专业实务》辅导: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方式
- 24长沙某高层住宅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案
- 25佛山市2008年度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4月28日至5月23日报名
- 26《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知识点:工程招标范围
- 27二级建造师变更注册流程
- 282015招标师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第八章详解19
- 29山西右玉:危房改造助推新农村建设——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典型经验系列报道之十一
- 30二级建造师考试复习总结:最佳含水量测定技术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