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人才,败也人才 上
如何识别人才,吸收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及保留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摆在每一个企业主管面前的棘手难题。
世界上通行的识别人才的标准已广为流行,按此准则,考核人才分为两个尺度,即是否尊重遵守企业文化,是否工作热情高、责任感强和工作能力高低。 根据这两个尺度将人才分为四类,双高的自然留用;双低的自然淘汰;对尊重遵守公司文化,工作热情高,责任感强但工作能力偏低,通行的做法是给他们指出公司 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能力,给以使用;对不尊重不遵守企业文化,工作热情低,工作责任感差但工作能力高的员工,通行的做法是给他们以激励的鞭策,加强沟通。实在不行,只能忍痛割爱。
中国的三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优秀的用人文化。刘备之用诸葛亮及五虎上将、宋江之梁山聚义、唐僧之用孙 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包括亘古流传的刘邦之用臣等,细加品味,奥妙无穷。而唐僧手无缚鸡之力,宋江亦武功平平,刘备则智谋短浅,才能不足,刘邦更自 知计不如张良,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而他们成就事业就在吾能用之。
看三国中的领导者,怎样用人。
1、以忠选人
中国是一个讲忠义的国家,不讲忠义的人是不能被中国组织所接受的。这是中国组织所不同于英美的地方;为什么在中国组织中一定要讲忠义呢?因为中国的组织不是由制度组织起来的,而是由人组织起来的,是领导者处于自身需要建立起来组织。因此,在中国组织中,所谓的“权力”根本不具备什么可量化的性质,本质上就是领导者的一种信任。在这样一个由信任结合起来的组织中,如果领导者所选的人不讲“忠义”,那么,就根本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他们的权力,就很可能出现被领导者利用“信任”做危害组织的事情,这个组织就可能很危险。因此,在中国组织中“忠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讲忠义的人进入组织,对组织危害是巨大的。
这点我们可以从吕布的例子上得到说明:吕布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不讲忠义的人,所有用吕布的人,比如董卓、丁原等,都只是看到了吕布之才,而忽视了他是一个小人,给予吕布不应有的信任,吕布利用这种信任,杀了丁原和董卓,两个组织也走向灭亡,英美那种基于制度组织起来的组织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然会有相应的军事法庭依照相应制度制裁他,并选出新领导者,但就像我们多说的那样。中国组织是由人组织起来的,一旦组织者死亡,组织也必然不复存在。这就是后来刘备那句“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的含义。由此,作为一个中国组织领导者,在选人时,一定要注意考察人才是否忠义,对于变幻莫测的小人,是不能让他存在与中国组织之中的。
2、以诚招人
在招人的时候,“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国演义》中众多事例表明:只有诚心才能招来人才。
为什么在招聘人才时要“诚”字当先呢?我们前文讲过:真正的人才必须是忠义之人,忠义之人一旦进入一个组织,他就不能随便退出,用经济学的观点看:人才是择主是没有替代品的,正是由于人才在择主之后没有替代品,因此,忠义的人才“价格”非常高,也就是说:他对于所择之主的要求非常高,这些人只有确信他在一个组织中能够出人头地,确信他的抱负能在这个组织中实现,他才会义无反顾的进入一个组织为其服务,而“诚”正是领导者对于人才的态度,领导者只有做到 “诚”,才能让人才相信他在组织中可以得以重用,他的人生抱负得以实现,如果领导者连“诚”字都做不到,人才必定对自己在这个组织中的价值产生怀疑,也自然不会为这个组织服务。
《三国演义》中以诚招士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官渡之战时,许攸去投曹操,曹操当时正在睡觉,听说许攸来投,兴奋的连鞋也不穿就出来迎接,足见其招人之诚,最出名的以诚招士的例子当属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是个有经天纬地之能的人。时人云: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的卧龙,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自然不会轻易就去辅佐一个君王,正是由于刘备用心之“诚”感动诸葛亮,让诸葛亮相信自己可以在刘备手上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诸葛亮才愿意出去辅佐刘备,如此才有后来刘备的霸业。
当然,也有因为不“诚”而失去人才的例子,庞统就是一具典型的事例,庞统也是个怀抱壮志的人,只是相貌上难看了一点,就是因为他相貌丑陋,孙权不把他当作人才,不以诚相待,要不是张飞慧眼识英雄,刘备可能也要失去这一贤臣,如果刘备没有“凤雏”,那三国鼎立或许就不会出现了。
因此,在招人才时,领导者注意一定要“诚”,虚情假意,对新招来的人“走走过潮都是要不得的,只有在招聘时诚心实意才能招来有能力有而又忠义的人才。
3、以才用才
昔日,刘邦在众位大臣总结他得天下的原因是时,刘邦说他手上有三个人:萧何、张良、韩信。这三个人才都是天下的豪杰,刘邦正是看出三个人有什么能力,并依据这三个人的能力把他们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上,才成就一番霸业。
这段话揭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特点:用人以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岗位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岗位对人的要求大相径庭:医生需要仔细认真勇于负责的人;教师需要耐心、富有爱心的人;学者需要思维缜密,求知欲望强烈,富有钻研精神的人;商人需要头脑灵活,对金钱欲望强烈的人;政治家需要能言善辩,有支配欲望的人等等。同时,人的能力与性格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逻辑思维优秀,有的人形象思维优秀,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把合适的人往合适的岗位上塞,如果管理者把人往不合适的岗位上塞,就会酿成大祸。
官渡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事例,在官渡之战曹操劫粮成功之后,袁绍知道要重视乌巢防守,关键在于淳于琼只是一个勇夫,而且嗜酒如命,让他去战场杀敌,他或许能马到成功,但是让他去守一个粮仓,却一定会失守。袁绍的失误,在于他没有仔细分析防守乌巢所需要才能的第一位,孰不知守城要的不是勇气,而是认真和细致。后来,乌巢果然失守,袁绍大败,官渡之战以曹操全胜而告终。
马谡失街亭也是个不用人以才的例子,马谡是诸葛亮的谋士,倒也是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之人,给诸葛亮出过不少点子,可是,这个人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却没有什么实战经验,诸葛亮在马谡问题上失误,就是错误的把理论与实践等同起来,让搞理论工作的人去解决实际问题,又怎么能不失败呢?如果理论可以代替实践经验,那么那些军事院校中军事指挥学教授都可以去带兵,也就用不着什么军长师长的了。搞理论的人让他一心一意做理论工作,当智囊,作谋士,搞实践工作的人让他一心一意做实践,让他带兵打仗,冲锋杀敌,以各自才能去用人才不会失败。
在这里我们想倒纠正刘备的一个错误的用人观: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其实是一个片面的用人观,有一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马谡的理论功底是很扎实的,打孟获时“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策就是他献的,在街亭上他说服王平的一番话也是逻辑严密的,句句都很有来历,因此,说这个人没有才能是有失公允的,如果诸葛亮将他留在帐中做谋士,他也一定会献出更多妙计去杀退敌军,因此,马谡之败实际上是诸葛亮的用人之过,将责任全部推给马谡说马谡“不可大用”是错误的。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军事指挥教授不能带兵就讲他们“没有用”的道理是一致的。
因此领导者在用人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原则:用人以才。
4、以信留人
这里的“信”指的便是“信任”,也就是说要想留住人,就一定要信任他们。
我国民间有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选人的时候一定要选忠义之士,一旦决定起用他了,就要放手让他去做,给他足够的权力。不要过分猜忌,否则就会君臣不和,危害整个组织的团结,同时,也不能让有能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导致整个组织“抱着金饭碗要饭”,明明有一大堆贤才在其中,却到最后走向灭亡。
孙策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孙策在收降太史慈时,看出太史慈是一个忠义的人,所以给太史慈极大的信任,太史慈在提出要回去收拾旧部,第二天中午再来投奔时,孙策力排众议放他回去,并且拔剑立地为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后来,太史慈果然率众来降,并且为孙策的信任所感动,成为孙策身边的一员虎将。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是一段人间佳话:诸葛亮出茅庐之后,张飞和关羽都不是很信任他,只有刘备对其十分信任,在博望坡一战之前,刘备甚至把自己的剑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调拨人马,正是由于刘备用诸葛亮而不疑,才使诸葛亮顺利完成了军事调度,从而在博望坡大败曹军,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战”就一战成名,其实,博望坡一战不止显示诸葛亮军事才华,也显示刘备在用人上的胆识和智慧。
相关课程:
《企业文化塑造与员工归宿感培养》
《压力管理流程》
《五步连贯股权激励 》
- 1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出在哪?
- 2建立协作型企业
- 3互联网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
- 4春节后,HR须做好四件事
- 5年底就业市场万象纷呈
- 6人力资源系统要怎样科学制定方案
- 7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离职影响与对策
- 8要管理好事,先领导好人
- 92010年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之二
- 10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必备
- 11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怎样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 12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
- 13企业为什么会留不住人才的四大原因?
- 14半数中小企业“招工难” 61%跳槽者不满待遇
- 15关注一线员工的职业规划,就是关心公司的利润和前途
- 16企业招聘管理中的人才细分
- 17培训讲师上台注意小事项
- 182014年招聘计划,你做好了吗?
- 19招聘:相信直觉,还是相信技术?
- 20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发中的“两不否定”
- 21搞定面试“出勤率”
- 22三大新型招聘方式助力HR找到优秀人才
- 23五个招聘错误不能犯
- 24HR必备招聘面试题目与技巧
- 25人力资源经理
- 26员工管理:德才兼备,量才使用 上
- 27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 28应当怎样去发现和培养人才
- 29如何管理企业核心人才
- 30中小企业如何用好人,关键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