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七年之痒
不用七年,在一个职位干上三五年就会“痒”:每天做着一样的事,见着一样的人,感觉自己的能力在原地踏步……
在加速运转的中国,一旦进入这种平稳期,这种“痒”的感觉会更加强烈。至少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已经习惯了几年就跳个槽,换个公司,换个头衔,甚至换个行业的新鲜刺激。在一个行当甚至一个职位静静地生活下去,还是个全新的挑战。
但最近两年我发现我必须学习适应这种情况,并且努力把这种一天一天的“重复”,经营到最佳状态——不断地注入新鲜因素,时不时地让自己兴奋起来,在保证不出错的情况下,让渐渐无新意的工作焕发出一些新意。这大概不比经营一段几十年的婚姻容易。
在中国市场化的媒体行业,放眼望去,像我这样的资深技术工人少之又少。工作十余年,依然奋战在“编辑”岗位的,在市场化运作的媒体里屈指可数。现在回想起我的第一份工作,一家杂志社的同龄编辑部同行们,好像只剩我一个还坚守在媒体的编辑岗位了。一位去美国读博士当大学助理教授了,一位创业搞互联网电子商务了,一位做艺术家的全职太太了,一位创业搞公关公司了……
但西方的传媒行业却不乏一干数十年的记者和编辑。比如英国《金融时报》的葡萄酒专栏作家简希丝?罗宾逊,已经写了三十多年,成为能够影响世界某一区域葡萄酒产业的品酒师。中国的同行提到这些西方同行时,通常是赞誉和羡慕。有个汽车记者就对我说过,每次见到干了几十年的西方同行,听人家解读某汽车公司或者某汽车产品时,都能听到不同的视角和意见,像是上了一堂课,自叹弗如。但说是这么说,他在一家媒体干了五年后,也辞了,自己做汽车杂志去了,原因是感觉原地踏步了。
还有一种说法也很值得注意。一些人会认为,在一个职位的前两年,是公司给个人带来的价值更高;而之后的时间,则是个人对公司的贡献远远高过公司对个人事业发展带来的贡献。这一点,那位资深汽车记者也提及过,他离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给报社带来的资源远高过报社为自己提供的资源和价值。对了,你注意到没有,从业五年的汽车记者,在中国已经是很“资深”了。
资深的人,一定比资浅的人犯的错误少,撇开能力高低的因素,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一位中国葡萄酒撰稿人在提起简希丝?罗宾逊时对我说,即使是她,也有犯错的时候,偶尔在盲品时,也会把很便宜的酒喝成高价酒。如果是这样,中国品酒师盲品的可信程度又是多少呢?
相比我们,我们的父母辈离“专业技术工人”的距离更近。只是因为远离市场竞争,他们的专业知识不仅没有与日俱增,反而日渐萎缩老化。而我们这一代,也渐渐要开始适应竞争环境中的技术工人的工作状态,比如:做一辈子编辑,做一辈子销售,做一辈子工程师,等等,而不是如今的成功学专家们叫嚣的:初级—资深—经理—总监—总经理—总裁的常规路径,毕竟能沿着这个路径走下去的,只是极少数人。
相关课程:
《销售精英心态突破训练营》
《炼就顶尖销售》
《管理者职业素养》
- 1跳槽需要重视的6个问题
- 2马屁和能力那个更重要呢?
- 3关于2011年企业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二)
- 4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迟暮之年
- 5人力资源部应该做什么
- 6HR如何防范销售人员的流失?
- 7hr证书怎么考的基本内容
- 8如何搞定最大薪酬
- 9人力资源:解析定岗的原则
- 10公司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案例
- 11盘点低效员工的习惯
- 12HR如何应对处理员工节后综合症?
- 13高科技企业:别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
- 14职场人好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 15人才唱戏 企业搭台
- 16职场新人的生存法则
- 17怎样脱离工作低谷期
- 18远离社交强迫症 职场人脉如何建立(图文)
- 19如何调节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态?
- 20职场:生活方式的不妥导致染病
- 21企业薪酬大揭秘
- 22白领职场谈薪酬技巧支招
- 23职场人脉的重要性
- 24管理者之必需:关心人才
- 25职场:微笑就是通用的创业诀窍
- 26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几个方法
- 27职场:你敢做回自我吗?
- 28人力资源管理原则
- 29如何提升人力资源HR的专业度
- 30个人情绪对工作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