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公司管理系统 | 工程企业管理系统 | OA系统 | ERP系统 | 造价咨询管理系统 | 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甲方项目管理系统 | 签约案例 | 客户案例 | 在线试用
X 关闭
上海OA快博

当前位置:工程项目OA系统 > 泛普各地 > 上海OA系统 > 上海OA快博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常勇 谢洪明)

申请免费试用、咨询电话:400-8352-114

谢洪明

创新必须依赖大量的知识基础,而企业的知识来源大部分来自外部,因此企业吸收外部知识显然是与企业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的能力。许多研究也表明,日本与韩国工业技术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韩企业对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极强,因此能以模仿、改进、创新的三部曲来创造竞争优势(Kodama,1991; Kim,1997)。而一个地区的产业群聚效应,也显示在产业内企业彼此密切交流各种知识与技术有助于整体产业对外形成极强的竞争力。这些事实说明,企业推动创新活动除了需要本身积极投入研发外,如何有效发展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也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那么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1 企业吸收能力与先验知识密切相关

一个企业对外界信息、知识、技术的吸收以及应用能力将与企业本身拥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内涵密切相关(Closely related to prior knowledge,又称为先验知识)。企业本身具有的知识水平与知识内涵对于企业认知、吸收、应用外部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知识能力是逐渐积累的,企业吸收的新知大都与其先验知识相关,因此企业所拥有的先验知识内涵将影响其吸收新知的态度,同时也可能使企业对新知识未来潜力的判断出现错误。例如当企业拥有较多A类技术知识时,会对企业学习竞争性技术的知识造成排斥现象。纵然B类技术可能带来极大的市场机会,但是企业仍然还是倾向发展A类技术而忽略B类技术,就是由于先验知识的内涵影响企业吸收新知的选择与判断的缘故。

合作研究是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R&D模式,但企业能否通过合作研究获得新知与成长,将受到其能否有效吸收与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选择合作研究对象,并非一定考虑到合作对象技术的先进与新颖程度,而是以能否有效学习与吸收合作研究成果为主要目的,因此合作研究主题的选择大都与企业本身拥有的先验知识内涵有关。所以先验知识不仅影响对待新知识的态度,而且影响合作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例如,(台湾)光阳摩托车在引擎技术领域积累长期深厚的先验知识,因此对于电动引擎技术的吸收能力与吸收兴趣就相对较低。NCR之所以忽略电子式收款机技术,也是因为它的先验知识主要集中在机械式收款机领域。由于企业都倾向于强化本身专业领域知识的吸收与创新,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新领域,或不具有优势的其它领域,大都采取比较消极与被动的学习态度。这种先验知识内涵的局限性,往往会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表现,导致企业忽略了一些重大创新机会,甚至会因此看不到即将来临的重大变化。

2 研发投入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

另一项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是企业在制造活动投入的程度,因为通过制造活动的投入,企业将可获得更多有关产品与技术相关的知识,这类由制造经验积累的知识内涵,将有助于企业进入比较深层次的技术学习。一般落后地区企业也大都先从成熟产品的生产制造开始,通过制造活动来学习产品知识,然后才有能力进行比较深度的新技术转移。制造活动自学习的角度,也可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来形容,虽然不知道根本的技术原理与产品设计知识,但通过做的过程,才知道自己所需要引进知识的内容,并累积后续学习的吸收能力。

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化加速,新技术与新产品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企业对于新知识的需求动机也不断增强,因此企业将会投入比较多的资源来提高知识的吸收能力。Cohen & Levinthal(1990)的研究证实,企业吸收能力与其研发投入具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研发活动除了会带动创新与开发新产品之外,对强化企业的吸收能力也会具有显著的效益。例如,研发活动中的基础研究、合作研究、技术转移、派员出席技术会议、与供应企业合作开发……等等,都会有助于企业引进新知识。

由于基础研究具有很高的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所以许多企业并不热衷于投入这类研发活动,不过一些大型企业仍会将一定比例的研发资源投入于基础研究(一般大约为10%左右),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知识能力水平,以使企业成员能够快速吸收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最终还是有助于企业重大创新成果的产出。例如IBM、微软等采取领先创新策略的企业,会认识到积累知识能力与发展吸收能力对于领先创新的重要性,因此这类企业就会较主动地投入于基础研究。

企业投入研发的目的,不仅为解决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同时也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尤其当企业所要学习的新技术越复杂,则企业将需要越高层次的吸收能力,因此企业对于如何提升技术吸收能力的态度也会更为积极。换句话说,当外部知识越容易取得与吸收,则企业对于吸收能力的发展就越不重视。一项针对韩国汽车产业所做的调查(Kim,1997),发现合资企业由于比较容易取得技术知识,因此企业的吸收能力相对于需要独力取得与发展技术的独资企业就落后许多。

由于研发投入规模对于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当吸收能力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时,企业就会采取比较积极的研发策略,相对在研发投入的规模也会较大。我们看到韩国在所有落后地区国家中研发投入的比例最高,占到GDP的2.7%,原因之一就是韩国采取自主技术发展的策略,因此韩国企业需要比较强的吸收能力,而研发投资对于提升吸收能力与技术转移会有显著的帮助。

台湾通过国外的技术授权与提供整厂技术输入(Turn-key system) 相对较多,同时中小企业又较依赖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与技术人员的支持,这些企业吸收能力需求的强度比较低,这也导致台湾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程度较差。所以采取自主产业技术发展政策的国家,通常都会比较积极提升产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因此研发投入的比例也会较高。

不过提升产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资源,因此韩国采取发展大型财团企业的策略,而台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策略,显然不利于技术吸收能力的升级。这就是为何台湾需要发展许多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公共研究机构,目的就是协助中小企业自外界取得先进知识,并转移到中小企业。

3 学习强度和学习方法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

3.1 学习强度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

除了先验知识的存量与内涵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外,企业本身投入在学习的用心程度,也会影响企业吸收新知识的效果。也就是说,吸收能力会受到“先验知识”与“学习强度”的双重影响。学习强度(Learning force)可以定义为:企业对于引进与学习新知识的迫切程度;因此当企业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投入于学习与使用新知识的强度越高,则本身吸收能力所呈现的学习效果也一定会越显著。

韩国企业往往采取制造危机的策略来提升企业的学习强度,因此技术转移的效果就特别显著。所谓制造危机的策略,是指营造一种企业必须要全力投入于学习新技术才得以解除危机的情境,以强化企业学习的积极性。在韩国政府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驱动下,现代汽车公司于1973年提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建设一座年产8万辆轿车的工厂,并且计划自主开发与生产一款新型的汽车。当时现代汽车的产量只有5426辆,将产能大幅提升16倍不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而且如果失败,势将造成现代汽车的致命打击。就在这种危机压力下,现代汽车公司积极地组织技术学习团队与强化自主吸收能力,派遣大量员工赴海外研习并带回有关汽车设计与制造的新技术。

台湾在1976年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也曾召集工程技术人才组成一个技术学习团队,赴美国向RCA研习IC制造技术,并进行整厂技术转移。当时政府已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视为台湾电子产业升级的策略手段,因此(台湾)工研院电子所承担必须要完成台湾第一座IC制造示范工厂的重责大任。技术团队成员都知道,如果技术转移失败,那么台湾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目标必会受到重大打击,所以成员们除了在出发前积极齐备IC相关知识外,赴美期间也无不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的进行研习,这大幅提高了他们的吸收能力与学习成效。这一批技术团队成员后来也成为建设台湾IC产业的主要功臣,他们推动了联电、台积电、世界先进、旺宏、联发科、台湾光罩…等等产业龙头公司的成立。长虹在起步初期也曾大量派技术人员赴日本学习彩电研发技术,这批人员回国后对长虹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与派出前对这些人员的激励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3.2 学习方法也会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

所谓吸收知识指的是将新知识纳入组织知识系统之中,并能加以有效的利用。如果要将一个外部新知纳入个人知识库之中,其先决条件就是这个人具备吸收这项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先验知识的内涵具有学习的关联性,以及学习强度足以引发学习动机,这时新知识才有可能被有效吸收。不过将新知识纳入于知识库之中,并能被有效使用,也非一件易事。一般而言,吸收与利用新知识需要一段练习过程。也就是说,吸收新知不只是记忆与背诵,纳入知识库之中也不是简单的拿来与放入,要将新知纳入现有的知识系统,并加以充分利用,这是需要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经过大量的练习。

例如,老师要求学生反复做练习题,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习使用新知识,并将新知识纳入其知识库之中。当然也可以利用一些实验、实习与引人入胜的个案研究,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学习与使用新知识。另外,企业经常利用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的机会,来进行学习。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学习与使用知识,然后问题解决的成果又可以创造出新的知识。

所谓“做中学与试误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by failure) ,都是吸收与学习新知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的过程。无论是员工个人或是组织的知识库,吸收与学习新知都需要有方法并且花费心力。我们常说发展吸收能力,其实就是指充实先验知识的内涵与系统化,以及创造学习强度与发展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中有关如何发展有效的学习方法,确实对于企业提升吸收能力具有关键作用。

4 组织学习机制是影响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除了以研发投入与教育训练来强化员工的吸收能力外,发展学习型组织显然也是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重大因素。一般而言,组织学习可以分为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所谓内部学习指的是组织内部的知识扩散与知识创新活动,而外部学习则指的是技术模仿、转移与引进。企业虽然是由个人所组成,但企业的吸收能力不等于员工个人的吸收能力。企业的吸收能力除了包括自外部吸收新知识外,还包括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利用与再创新,因此是一种外部学习与内部学习的整合。依据Nonaka&Takeuchi(1995)的知识创新观点,企业吸收能力还包括知识的内化、共同化、外化、整合化、以及知识的创新。
  
企业引进新知还需要有扮演新知引进者(Gatekeepers)的接口角色,这位关键人既具有吸收外部新知的能力,又知道如何将新知转化为组织内其它人可以理解的程度。同样的,知识在组织内不同部门间扩散时,也需要有类似Gatekeepers的接口,扮演接收、转移、沟通的角色。
  
纵然Gatekeepers将新知引进组织内,也不代表组织就能有效率的进行扩散与学习吸收。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扩散与组织文化、价值观、沟通机制密切相关。如果新知不能符合组织的价值观或利益,往往也会很难转移、扩散或被利用。组织内部过于封闭,则对外部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必然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增加组织内部个人与部门的知识广度与吸收能力,也是建立组织学习机制的一大目的。如果组织成员能与外部知识源,如顾客、供货商、设备企业等,有更多的知识交流,相信一定会有助于提升组织整体的吸收能力。

有的企业经营策略较为保守,对于外部创新成果较为排斥(NIH心态),因此成员对于吸收新知较不感兴趣,甚至取得的新知也很难在企业内部扩散与被利用。这种文化认知的差距,虽然不是由企业先验知识水平不足造成的,但显然也不利于企业吸收能力的发挥。总之,组织内应强调知识流通与分享、推动跨部门的项目活动,进行跨部门的团队学习,这将有利于组织学习机制的建立。

5 落后地区企业发展吸收能力的策略比较

许多落后地区企业采取与先进国家领导大厂合资经营的策略,其目的主要还是基于技术取得的便利性,希望通过合资双方利益共享,可以优先获得先进技术的转移,并减少技术取得与吸收学习上的困难。不过一些研究案例显示,这种以合资引进技术的模式,对于落后地区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目的,最终可能还是弊大于利。

一般而言,先进大厂倾向于将比较成熟的技术转移到落后地区,而且转移的大都是成套技术。当转移的技术越完整与成熟,则对接收者吸收能力的需求就相对较低。再加上先进大厂普遍对于提升落后地区合资企业吸收能力的积极性不高,也不会鼓励合资伙伴进行自主的技术创新,因此落后地区合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反而不如许多本土的独资企业。

韩国现代汽车与大宇汽车之间的技术吸收能力差距,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两家公司在发展初期都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密切的技术合作,不过现代汽车是一家独资的本土型企业,坚持自主经营,与通用的合作仅是建立在技术转移与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而大宇汽车为便利取得整套的技术转移,因此采取与通用合资的方式,并且交由通用公司来主导大宇的经营发展。

现代汽车公司虽然因为采取自主经营,相对来说比较难于自先进大厂取得成套技术,不过通过强化自主吸收能力与积极的技术引进策略,克服重重难关,反而技术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要优于大宇汽车公司。分析现代汽车公司技术吸收能力较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独资企业在技术取得与学习的门坎较高,必须积累更多的先验知识与投入更高比例的研发资源,并以更积极态度进行新知的吸收与学习,因此导致较强的技术知识水平与技术吸收能力。

缺乏自主经营与主动创新的愿望,可能是落后地区合资企业在技术能力发展上所受到的最大制约。落后地区如果只是一味依赖先进大厂投资所带来的技术引进,而无法建立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那么恐怕将永远沦为被动的技术跟随者与成熟技术的殖民地。落后地区企业如果采取自主经营策略,就必须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如此才有可能转移与学习具有竞争力的新知识与新技术。以现代与大宇的个案来比较,现代汽车对于发展吸收能力的投入程度就远远要高过于大宇汽车,因此现代汽车才能拥有世界级的技术能力,并且成为继日本之后,唯一能进入欧美市场的亚洲车厂。

6 结论与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bility)将受到先验知识的存量与内涵、研发投入的程度、学习强度与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的机制等四项因素的影响,其关系如图1所示。判断落后地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可自其在这四项因素的努力程度与运作绩效来做出综合判断。

以下我们利用图1的架构,针对落后地区企业应如何发展技术吸收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1.大力投入教育训练,招募知识水平与经验能力都较为丰富的员工,企业内组成跨部门学习团队,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以增加企业先验知识的存量与广度。

2.以比较积极的态度投入于研究发展,并将提升吸收能力视为研发投资的一项主要目标。企业要设法结合自主研发与技术转移两种策略,并藉由研发资源投入来提升技术引进的水平。

3.采取自主创新的策略,为技术发展设定比较高的标杆,以增加企业必须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强度。政府可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提高技术的奖励门坎,以优惠措施扩大对于技术领先者的奖助,且严惩技术落后者,引发企业必须积极提升技术吸收能力的动机。

4.发展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目标的进行系统化学习,鼓励员工勇于尝试创新,以实验、合作研究等方式来应用新知,进而强化组织个人与团队的知识库内涵与企业的吸收能力。

5.发展学习型组织与重视学习的企业文化,积极推动知识管理,重视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建构获取外部知识的网络关系,鼓励员工参与知识社群,将知识取得、分享、扩散、整合、创新做紧密的结合。也就是说,企业要建构一套能将取得的新知,加以有效消化、吸收、利用,并纳入企业知识库的组织学习机制。

参考文献
1. Cohen, Wesley M. and Daniel A.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J].1990(35):128-152.
2. Kim, Linsu.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a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3. Kodama, Fumio. Emerging Patterns of Innovation[M]. Harvard Business Press. Boston, Massachusetts. 1991.
4. Nonaka,I, Takeuchi,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 谢洪明,刘常勇,李晓彤.知识管理战略、方法及其绩效研究[J].管理世界. 2002(10):85-92。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发布:2007-03-25 10:39    编辑:泛普软件 · xiaona    [打印此页]    [关闭]
上海OA系统
联系方式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路160号1层9号

重庆公司: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华创商务大厦18楼

咨询:400-8352-114

加微信,免费获取试用系统

QQ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