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发展简史 从"傻瓜阵列"到"按需存储"
1956年,加利福尼亚的实验室里诞生全球首部硬盘RAMAC(容量:5MB,重量:一吨)。1978年,第一个RAID(冗余阵列)驱动器诞生。随着几十年的存储技术发展,新技术的发展象满天繁星,让人眼花缭乱。但人们始终没有忘记存储的初衷和目的只有一个:可靠、快速、方便地存储数据。几十年来,人们从商业应用的角度不断地改进企业数据存储结构和功能。 从商业应用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外置企业存储技术历经了这样明显的三个阶段,或是三次浪潮:
第一阶段是JBOD(Just a Box Of Disks),俗称"傻瓜阵列"。
十几年前我们所见到的存储基本就是这一类,比如当年的IBM、DEC、HP的一些DAS磁盘阵列。这种第一波存储的特点就是具备一定的性能和容量,可以比较可靠地保持数据。至于可管理性,当时,大家对它无所奢求,也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什么更多的功能特性,觉得能做RAID已经很满足了。
第二阶段是传统智能存储(相对于新一代按需存储,我们不妨称之为"传统智能存储")。
随着业务和存储技术的发展,有人在琢磨:数据存储可不可以管理再简单一点,再多点功能。这就随之诞生了智能存储。这类存储成了近十几年存储市场的主导,以EMC、HDS、IBM和NetAPP为代表。这些传统智能存储出现之初,已经习惯了"傻瓜阵列"的许多用户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智能存储的价值,对智能存储的前景极其疑惑 - "我的现有存储(指JBOD)已经足够快、容量已经足够大,可以支持多达几百个GB(当时对TB还没多少概念);再说,智能存储又不便宜,相反,智能会不会意味着新的风险?"
此时此刻,JBOD用户的习惯性思维,加上某些JBOD厂商的危言耸听,的确给初期的智能存储厂商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压力。但其实JBOD厂商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急迫,恐惧是他们心里清楚智能存储的技术优势和商业价值,急迫是他们也憋足了劲要推出智能存储产品。否则,他们的JBOD市场会因智能存储的冲击渐渐被蚕食。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检验之后,众多用户感觉到智能存储有JBOD不具备的很多好处,比如:可以做卷拷贝、可以实现远程存储级容灾、管理比JBOD方便直观等等。至此,一些JBOD存储公司陆续倒闭,传统智能存储逐步替代傻瓜阵列,取得存储市场的主流地位。这才有了今天EMC、HDS、NetAPP的辉煌。
传统智能存储主宰市场的十几年中,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更新不断涌现,但传统存储的智能还只是一直围绕存储阵列内部针对磁盘级RAID的卷拷贝、远程镜像技术在做文章。随着这十几年的用户审美疲劳,一部分用户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就像当年习惯了JBOD存储的用户感觉一样:觉得存储到现在这样已经足够了,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即使有什么新技术也没多大意思。但许多专注提升业务应用水平的存储用户对传统智能存储的诸多局限却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比如:
"你仔细看看机房里现有的智能存储,每一个逻辑卷都不得不预留了孤岛式的空闲空间,各自为政,不能被任何其它卷共享。任何一个卷空间的容量短缺都将导致系统扩容,尽管整个存储系统可能有大量空间未被实际使用(因为被其它卷各自独占了)"
"看看业务系统中的数据,70-80%是非活动数据或历史数据,干吗这些非活动数据要和活动数据一样占据高速昂贵的高端磁盘资源?可不可以让存储系统自动为活动数据提供高速存储资源,把非活动数据自动挪入低速、低能耗、低成本的存储区?这样,一方面提高高速存储区的利用率和性能,另一方面降低存储成本。"
"为什么传统智能存储只可以有几个快照?为什么不能有持续性的数据快照,实现对主存储的持续的数据保护?"
"存储的升级、扩容、容灾系统的规划实施为什么要那么复杂、厂商始终不敢放手、甚至停机?能不能不要那么高成本或兴师动众?"
"能不能让用户更关注业务,从应用角度对存储提需求?而不是让用户应用去迁就哪些传统存储厂家的诸多技术局限?"等等。
这一连串的对传统智能存储的质疑,迫使存储技术不得不突破传统存储的局限,朝着面向用户业务应用的按需存储方向发展。这就引发了存储的"第三次浪潮",出现了"第三波存储",即面向应用的随需存储。
第三阶段是以虚拟化为基础的按需存储。
"第三波存储"把智能的关注点从存储自身内部调整转向了对业务应用支持的功能完善。这种技术是在最近六七年面向市场的,以3PAR、Compellent、Lefthand、Pillar Data、XIV等厂商为代表。并在最近五六年被各大行业用户迅速广泛采用。
第三波存储的推出让用户可以根据业务实际需要提供存储资源的按需分配。比如:
"主存储资源自动分配(PSO)":对于业务应用来说,活动数据需要高性能的快速处理,非活动数据或历史数据需要被可靠保存。这样,应用对存储的要求是,活动数据应被自动存入高速存储介质(如SSD或FC盘),而非活动数据应被自动挪入大容量的存储介质(如中速FC或SATA磁盘),以节省成本,并保持在线。这样,既可以保证存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系统性地降低存储架构成本。对于传统的智能存储,你一年后的账单信息一旦被迁移到归档存储之后,想即时查询一年前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你要向银行提申请特批。而这种主存储资源自动分配的"自动分级存储"技术可以让二级/三级存储里的历史数据也实时在线,这样银行的系统就可以轻松为你提供所有的历史交易信息。你是不是觉得方便了?你的银行的服务是不是提高了?是不是也更有竞争力?
"高级精简部署":用户可以直接根据业务实际需要和增长情况来简单规划存储空间,不必为每个业务/卷预留闲置的孤岛空间。多种业务的存储资源可以在整个存储系统中统一按需调配。这样的存储规划简单了,而且节约成本。
"无限快照数据保护":对于信息科技部门人员来说,最担心的是业务非正常停机。众所周知,意外停机的原因一部分是出于硬件和软件系统故障,但绝大部分却源于逻辑错误,象人工误操作或病毒。对于存储硬件和软件故障,厂商可以是责任人;但对于误操作这样的主要情形,IT部门人员往往成了"挨踢"的直接责任人,非常头痛。这时,有了密集快照的数据保护措施,IT人员可以把数据丢失从传统智能存储的数小时缩短到秒级。无限快照的持续数据保护为IT管理人员大大减轻了"挨踢"的长期困惑。
还有象"存储虚拟化"、"远程精简复制"等等。
相对于传统智能存储而言,面向应用的按需存储在对业务应用的随需支持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在提升业务水平、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简化管理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飞跃。
第三波存储存储厂商已经在存储业界形成了强劲的领导力,并众多行业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比如NASDAQ和FBI就采用Compellent存储系统来解决传统存储用户所面临的问题。
同样,面对新一代智能存储厂商的发展,传统存储厂商象当年"傻瓜阵列"厂商的所作所为一样,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内心却强烈感受到业务的冲击,甚至未来生存的危机。一方面,竭尽所能地通过散发谣言等手法攻击"第三波存储"厂商;另一方面,却在暗自加紧研发,或是直接收购未上市的新型存储公司。比如IBM收购XIV,HP收购Lefthand,DELL收购了EqualLogic。而个别传统存储厂商却左右为难,一些是自己开发的,其它一些产品都是收购别人的,要想做到统一的新一代架构重整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如让用户多业务线地重复购买这些过时产品,短期内赚得收入更高。一旦自己推出按需存储,很明显会很快导致现有产品线的迅速滞销。当然,也要通过市场向用户和代理商承诺其技术路线,其新一代存储的推出可能是两年后的事。对新技术的遏制能够延缓其对传统存储市场的冲击,但大趋势无法改变。传统存储厂商的明智之举是迅速加强技术创新,缩短与新一代智能存储厂商的差距,以完善面向应用的按需存储技术方案。
Gartner对存储选型的建议:
随着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在存储技术方面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对于用户而言,完全可以以应用需要为中心,不必牺牲利益去迁就传统存储的技术局限。用户应该直接从业务的实际需要对存储系统提需求,比如主存储资源优化、动态空间的精简配置、持续的数据快照保护和存储资源虚拟化等等。
- 1重庆OA客户
- 2成都OA客户
- 3贵阳OA软件行业资讯
- 4北京OA行业资讯
- 5深圳OA行业资讯
- 6南京OA行业资讯
- 7南宁OA行业资讯
- 8昆明OA软件行业资讯
- 9厦门OA行业资讯
- 10合肥OA软件行业资讯
- 11郑州OA行业资讯
- 12上海OA软件行业资讯
- 1绿色数据中心:助企业转危为机
- 2升级到100G——高端核心交换机平台购买指南
- 3沈阳腾业建设招投标有限责任公司招标OA办公软件,受沈阳市东陵区教育局的委托
- 4规划数据中心网络布局和综合布线
- 5集成即服务:面向云的数据集成
- 6OA系统支持集中式部署和分布式部署两种模式
- 7排除Linux服务器接入故障的七个要素
- 8服务器安全维护的三大纪律
- 9五个步骤改进存储容量规划
- 10演示:如何将数据中心迁移到云上
- 11克林顿:环保商业是气候变迁的关键
- 12如何使用虚拟化里的高级NAS功能?
- 13应用感知存储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 14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供应链订单流管理
- 15软件许可证成为桌面虚拟化发展瓶颈
- 16解决局域网内传输速度过慢的问题
- 17大规模网站系统架构技术原理解析
- 18SCM供应链管理中的七大常见误解
- 19如何管理大规模集群的软硬件资源
- 20快速清除系统中的木马病毒方法分享
- 21敏捷开发系列之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 22高性能计算(HPC)脱去贵族外衣
- 23新一代企业级数据中心的网络虚拟化
- 24部署轻量级AP应该注意三大问题
- 25中国互联网大事记(1986年-2004年初)(3)
- 2630年信息安全发展历程的十大里程碑
- 27虚拟化技术解决企业现存四大技术难题
- 28何迪生:解读2009“IT风险管理之道”
- 29IT技术防范信息安全的“A型流感”
- 30有线网络前端机房设备选型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