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判ERP实施结果
今天,在ERP已经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指出不可过分强调企业个性化,就是要避免重新走回自主开发或者找到所谓的专业人员按照企业自身的要求进行开发的老路,重蹈覆辙带来的必然是灾难性的后果。
曾几何时“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说法如一片挥不掉的阴霾笼罩在ERP厂商和应用企业的头上,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这是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实施ERP的美好愿境不能实现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然而时过境迁,人们似乎对找死并不介意,而对等死却是坚信不移。上ERP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ERP供应商常有应接不暇之感。今天我们再来品味这样的评价的时候,已经不会将这样的评价看成是对ERP应用的诋毁,相反这是中国ERP应用进入理性时代的里程碑。当然,事情并没有结束,ERP应用的理性进程即便是在如今的普及时代仍然还在继续。对ERP应用中的标准化、行业化、个性化的探讨就是这种理性进程在延续的最好证明,尽管这样的问题与前期的评判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然而谁能否定对这样的问题探讨不会成为ERP应用的理性进程中另一个里程碑呢?
应用历史的回眸
中国ERP应用的序曲从80年代末的引进国外管理软件开始。从此到9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数十万个企业中品尝MRPⅡ这一“西洋大餐”的企业寥寥无几,并且即便是这为数极少的企业,应用情况也是大同小异,仅仅是一种尝试而已。
直到90年代初SSA、四班为代表的外国软件公司开始大举进入中国,此时虽然仍是引进国外,但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至90年代中期,已经有数百家企业采用了他们的产品,掀起了中国企业应用MRPⅡ的一个高潮。这样的发展态势终于迫使ERP行业老大SAP于95年进入了中国ERP市场,延续到2000年,几乎所有国际上知名的ERP公司都先后进入了中国市场。这一时期MRPⅡ在一些独资、合资企业的成功应用,给了中资企业很大的启发,使得很多中资企业纷纷效仿,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本土ERP企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或者不惜代价深入研究MRPⅡ的精髓,或者独辟蹊径从财务领域进行切入,更多的则是在为企业做便宜的定制开发,由此促成了这一时期ERP市场的相对繁荣。
繁荣过后是什么呢?尽管企业已经在许多方面感受到了ERP 的重要作用,这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对ERP接受的态度,确立了企业必然要进行ERP的认识。同时这一时期也彻底暴露了实施ERP的艰辛,不排除有些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更多的企业CIO们却陷入了“有苦难言”的窘境。以至于随后出现了业界最流行的感叹“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一种爱恨交加的无奈,一种对实施ERP结果的另类评判。但这确实不应该将其看做是对ERP的诋毁,相反这是中国ERP应用进入理性时代的里程碑。没有这种理性的认识,就不会有今天ERP的普及。
如果说回眸这段历史能对今天的理性讨论有什么暗喻的话,也许早期繁荣时期国内ERP厂商的三种发展轨迹正好预示着本文要探讨的主题:标准、行业、个性。或许这种暗喻并不准确,也不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但是财务确实是企业应用中最为标准的内容,而MRPⅡ则充满了行业的特色,定制开发确实是想把个性化体现的淋漓尽致。今天,中国ERP企业发展的事实是否已经把这种暗喻变为了一种启示了呢?
标准化是ERP坚实的基础
ERP是一种企业管理工具,这种工具决不是只有个别企业才能够使用的,这个工具中承袭着管理大师们的智慧,管理科学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这些由大师们的智慧创造出来的管理原理虽然早已被企业管理的实践充分的认可,然而唯有ERP使得这些瑰宝得以大放光彩,这是ERP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管理工具的根本所在,所以基于这些管理原理之上的标准的管理内容是ERP最坚实的基础。
从借贷计账法到基于边际贡献的盈亏平衡分析,从定额管理法到标准成本法,从物料需求计划到JIT,从安全库存到ABC分类,从杜邦分析到平衡计分卡。这些内容无不闪烁着管理先哲们的智慧之光,ERP以其强有力的数据处理能力,使这些基本管理原理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了各类企业都普遍适用的标准化管理工具。当然,这并不是ERP的全部,ERP应用于一个具体的企业时,不可避免的,这个企业一定是属于某个行业,这个企业一定是由某个领导着在领导着。做为应用这个工具的方式,必然要体现出该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应用特性,做为管理者一定会体现出他所具有的个性,这就是本文下面要探讨的行业化和个性化的问题,但不管是行业化和个性化,一定是基于基本管理原理之上的变通,并且这种变通就是对标准化应用的变通。管理科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就在于它对企业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有能够被企业普遍采用的先进管理方法才能够进入管理科学之列,ERP的发展就是标准管理方法不断推广应用的过程。
当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社会来审视ERP时,或许对ERP的标准化问题会有一些更进一步的认识。首先,管理标准化是国民经济的要求,一个国家将依据管理的共性对企业进行照章纳税的监督,依据这些共性对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和统计,依据这些共性对行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而这些共性的基础依然是管理的基本原理。甚至全球经济都将依据这些共性来对经济状况来进行评价,所以做为企业管理工具的ERP必然要将标准化放在首位。其次,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的发展态势下,谁敢保证ERP不会成为企业间进行交易的一个最有效工具呢?如合同管理方式,应收应付在企业间的相互对应,销售与采购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彼此衔接,供给与需求计划在企业间的相互参照。完全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社会供应链一定需要一个共同的语言,而这样的重任除了标准化的ERP之外,还有什么样的管理工具能够被托咐呢?社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资源节约,同样社会管理技术的标准化也必然是优化资源利用的最有效手段。尽管我们目前的管理技术标准化远没有达到生产技术标准化的水平,但也绝对没有必要去刻意的管理工具的个性化。
行业化是标准化源泉
脱胎换骨于MRP的ERP从一开始就就具有了相当强的行业特性,正是由于MRP在离散制造业有着普遍的适用性,才有了今天的ERP,也正是MRP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才促成了ERP的标准化过程。然而,当MRP演变为ERP之后,就已经不再被限制在离散制造业的范围之内,MRP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普遍适应的方法,但是在ERP中,除了MRP之外的所有方法仍不失对一般企业的适用性,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被称为企业资源规划(ERP),才有了在流程制造业、流程与离散的混合制造业、商品流通行业、服务行业的普遍应用。
当ERP的应用行业已经不再仅仅是离散制造业的时候,我们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争论是否“一定要应用MRP才是ERP”这样的问题,需要做的是尽快吸收其他行业的方法,用行业化来完善ERP的标准化,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容易接受,但或许事实正是如此。当我们力图为汽车制造业完成VMI管理时,其实它根本就不仅仅是汽车制造业才能够使用的方法,强大的烟草和酒类企业何尝不能用其对包装材料进行管理呢?所以不难发现凡是强势企业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当我们为制药企业的临床药销售提供纯销管理功能时,这样的功能不正是手机销售管理也希望得到的吗?其实只要是关心二级经销商或客户库存的企业都需要这样的功能。我们再为电子行业开发产品序列号管理时,同样可以联想到凡是需要进行质量跟踪服务或防止窜货的企业都需要这样的管理。如果想一想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对于大型设备的机械制造业不也有同工异曲的效果吗?所以,细想ERP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业化开发,很难孤立于各类行业之外,冥冥之中的一种运道将行业化过渡到了标准化。
当然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行业化,更不可将标准化绝对的扩大,再好的标准化它也是有一定界限的,ERP中的绝大多数管理功能都具有一类行业的普遍适用性,ERP中的任何管理功能总是以某类行业为原型而设计的,因为ERP的应用一定会落实到某个特定的行业,而某个行业的应用往往都是可以依据基本管理原理推广到其他行业应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业化是标准化的源泉。将标准化进行扩大的绝对化思维的不可取之处,在于现实中确实存在为数不少的应用领域是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行业中的,如制药企业之GMP管理,但它仍然是属于一个特定行业中的标准化应用。如果因此而将其归类为个性化的话,显得十分的苍白而不具有说服力。
用个性化充分体现管理艺术
强调企业管理共性是主流,并不意味着对管理个性的否定,对于每一个企业个体,它并不意味着都能够被企业管理的共性所覆盖。在通常情况下,企业都会轻易的将选择ERP的标准定位在满足行业特征和企业个性化需求之上,显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及其合理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所有的行业特征和个性化要求都一定是在一个好的管理共性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满足的。
为了要把这样的问题分析清楚,必须深入到对管理的科学层面和艺术层面的讨论中,通常有经营管理是“七分艺术,三分科学”之说。当然这样的比率关系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至少让我们能够意识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艺术的成分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细想划分艺术和科学的依据时,基本上可以将确定性的管理问题归为科学的范畴,而将不确定性的问题归为艺术的范畴。ERP集中体现了管理科学的精髓,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处理确定性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在市场上的叱咤风云,ERP则显得苍白无力,此时需要的是经营者的经验和感悟,这也是关乎企业存亡的生死劫,而这更是企业个性最充分施展的场所,这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如果不嫌矫枉过正的话,这里不妨用一些比喻:就算ERP是斩金断玉的神兵利器,企业没有精湛的内功又何以能够用其啸傲商场呢?也许ERP是一架精致的钢琴,每个企业家都能够在其上弹奏出企业发展的辉煌乐章吗?抑或ERP是一套标准的体操器材,企业都能够用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全能冠军吗?显然这些比喻一定是犯了夸大其词的忌讳,但只要能够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效果,对个性化的认识能够有所帮助,还不至于是冒天下之大不违吧?但愿这样的比喻对ERP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的讨论也有一些启示。
今天,在ERP已经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指出不可过分强调企业个性化,就是要避免重新走回自主开发或者找到所谓的专业人员按照企业自身的要求进行开发的老路,重蹈覆辙带来的必然是灾难性的后果。尽管从理论上来讲,是完全存在成功的希望的,但许多实力巨大的企业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他们尚且不尽如意而最终导致改弦更张,何况一般的中小企业。过分强调个性化的结果,很容易认为自己的企业管理是与任何其他企业都不一样的,没有哪家厂商的ERP是适合的,唯有重新开发才能够满足,或者一定要做大量的二次开发才能满足个性。是的,ERP厂商完全应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要求,也有能力满足,但不要忘记社会技术的进步一定是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努力的,管理技术尽可充分利用管理科学的所有成果,如果您企业的个性化能够体现在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上,那或许才是真正体现企业风采的个性。这个时代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个性。(enet)
- 1“重要少数”驱动信息化项目成功
- 2SOA使用中的五大隐患
- 3买服务器售后服务莫大意
- 4KJ法∶复杂问题的解套高手
- 5怎样评估硬件解决方案的可伸缩性
- 6现代项目管理的问题分析法
- 7网管软件应该怎么做
- 8如何保持电子邮件系统正常
- 9CEO如何为信息化作准备
- 10CEO如何为信息化定位
- 11何计算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率?
- 12CRM软件及CTI中间件占据呼叫中心主流
- 13太原OA办公管理软件哪家做的好?
- 14如何优化电子商务网站?
- 15再造供应链上的资金流
- 16中小企业网上“招亲”
- 17中小IT公司信息化建设可行性
- 18导入HR外包的参考流程
- 19PDM携手CAD扫平制造企业"信息孤岛"
- 20IT职业规划堪忧
- 21“五个一”是规模化企业最理想的信息化平台
- 22统大集中的应用方式也有不少苛刻的条件:
- 23企业虚拟专用网络VPN应用
- 24破解中小企业信息化路径之惑
- 25法规遵从以规范上网行为为基
- 26IT售前精要ICEBREAKER理论
- 27做IT计划和预算的风险与策略
- 28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仍是一场马拉松
- 29网友观点:ERP顾问现状分析
- 30智能商务系统驱动丰田财富扩张13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