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制造行业供应链的一点思考
去年的一天,中央二台经济频道的一则新闻观察引起了我的注意:亚洲制鞋协会统计,东莞的5500家制鞋企业,25%迁入劳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50%迁入内地,如湖南、广西、江西、河南等地区,剩下的25%仍在观望。原因说起来很好理解:寻找成本更低的劳动力。同样的困境也发生在其他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如制衣、家用灯饰、电子等相对简单的加工制造业。与制造中心从美国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到中国大陆的迁徙路线,如出一辙。另人汗颜的是我们的月平均工资,每个月也就是$100。如此低廉的劳动力,仍然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成本需求,人工成本到底多少是少呢?
我清楚的记得:02年的5吨卧式千斤顶的出口价格为$9弱,本身的重量约为8KG多,按照当时的汇率换算,也就是¥11元/KG左右,而当该贴牌生产的千斤顶出现在美国的沃尔马超市,标签上赫然写着$34.99。以一家年产100万台各种规格卧式千斤顶的企业的成本分析为例:制造成本中,直接材料70%,直接人工10%,制造费用20%。销售成本只在制造成本的基础上加成1-2%,销售的毛利率低于5%。规模如此大的企业都在惨淡经营,其他规模比较小的加工企业的困难可想而知。
汽车行业更是如此,从吉利吹响10万以下家用轿车的号角之后,整个轿车行业的价格开始雪崩。而且,比较巧合的是,汽车行业价格在市场调节下开始下降的同时,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原油塑料、橡胶等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开始节节攀升,到07年达到了顶峰。价格的下降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把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利润一步步的绞杀,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外资的零部件企业控制了企业的生产命脉,有的汽车企业的外购变动材料成本占了企业销售成本的78%。与15年前摩托车的情形已经很类似了。如果按照摩托车的发展势头,那么汽车行业内必将发生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如同20世纪初的美国一样,几千家的汽车厂,最终只剩下三家。不同的是,美国的整合几乎没有外来资金的介入,而中国每一个汽车厂,背后都站着一个巨人。
家电行业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从80年代的进口显像管组装,到90年代进口解码器,到21世纪,液晶和等离子屏幕技术的壁垒,中国始终是在赚取很低的利润。即使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格兰仕,其利润率也在节节下滑。
从中国制造行业的表现来看,其前景是不容乐观的,主要的问题有:
1、战略的缺失:就整体来讲,企业的发展目标都很模糊,更谈不上制定战略,多数还是在为生存而战。
2、管理的低级:各种管理的技术和理论仍然没有应用,还是停留在初级甚至是史前阶段
3、成本的怪圈:一味的追求低成本,已经成为众多新入门的企业,或者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唯一的目标。
4、技术的落后:任何高利润的产品出现之后,即使是再高的技术门槛,大陆也会通过模仿或者绕弯的方式来获得技术准入。
5、诚信的沦丧:自1993年的国家宏观调控,紧缩银根之后,三角债如雪球般开始逐渐增大。
资本的力量
2005年至今,大豆的国际市场期货价格一直在起伏,从平稳到冰点,到目前的历史最高。中国大陆的豆农、收购商、加工商、零售商,整个大豆产业链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豆农因为种大豆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本,将大量的土地改种其他经济农作物;收购商因为无大豆可收,惨淡经营;加工商因为国内大豆减产,从原来的进口低价大豆转变成倚赖进口大豆,但是如此高昂的大豆期货价格,给加工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是无法承受的;也许就零售商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如果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怎么上涨,老百姓也必须要买;可是大豆的豆粕是经济饲料的主要原材料,一般的配比在15%甚至更高,对畜牧业和饲养业带来的影响终于爆发了。
从专家人士的分析可以看出,大豆期货价格的起伏不是自然的,是被国际粮商操纵的。先压低价格,增加了大豆产业对国际大豆的依赖型,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然后抬高价格,销售囤货。通过价格的有控制的涨跌,攫取大量的利润,摧跨了本来就薄弱(因为产量低)但是消费量很高的大豆产业。最终的结果,就是国际粮商进入了大陆的大豆供应链,从大豆供应、大豆加工以及其他相关产业,象个蚂蟥一样,在吸取现金流。如果国际资本一旦进入中国的畜牧业和饲养业,那么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相同的事件在国际铜期货上,也得到了类似的体现:温州乐清,是中国的电器加工基地,一些专门做出口加工的企业,铜为主要的原材料。铜原材料的大幅上涨,从 03年的每吨不到¥30000,到07年的¥80000的价格,很多企业无法履行签订合同时的价格,不能按时交付,遭遇索赔,已经宣布破产了。
还有就是日本钢铁公司的第一话语权,使铁矿石在2006年的价格上浮了78%,对中国大陆的制造业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我们还关注如何优化供应链,提高利润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资本的运用。资本的杠杆取得的利润是高回报的,有可能我们所有的辛苦,都是在为别人打工。
外企&港澳台企业的怪圈
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大陆的企业就与外企、港澳台企业,占在一个不对等的起跑线上。
大家都知道,这些企业在管理上、技术、资金上,比起大陆的企业本来就有一定的优势,再加上政策的倾斜,什么三免两减,退税,对比大陆企业33%低得多的所得税,使得其积累利润的速度快的惊人。
其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国有企业和民族工业的不公平竞争,加上1993年的银根紧缩,导致原来的经济支柱迅速倒台,紧跟着的是大量的国有资产缩水、流失,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等等诸多不稳定因素。
2、上述企业进入中国大陆,看重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其他。管理和技术上的投入力度很弱,除了攫取利润,看不出进入所带来的比国企更多的优势:因为没有竞争对手。
3、台湾的企业在大陆过的太舒服了,他们一直认为这是两岸的僵持政策带来的好处。从长远来说,这样的局面不利于祖国的统一。因为持不统不分的态度的人很多,希望继续在目前的状态下,获得好处。(IT168)
- 1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措施与策略分析
- 2太平洋寿险天津分公司举办第一期通讯员、OA管理员培训
- 3深度关注汽车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 4泛普实现IT行业基于合同管理的流程审批
- 5中国铁路物资天津有限公司天津公司召开办公自动化系统启动会
- 6中国医院是否需要管理咨询?
- 7浅析石化企业MES建设中的管理理念
- 8把脉医疗信息化 HIS已成普及之势
- 9产品数据管理在焊接设备制造企业的应用
- 10PLM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及问题分析
- 11教育信息化存储模式亟待优化
- 12金融行业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
- 13铁路系统信息化:应急赶考
- 14计世独家:一家美国银行的绿色实战
- 15北京奥组委技术部侯欣逸:奥运会开始冲刺
- 16计世独家:百年故宫的“数字生机”
- 17看邮储信息化如何走向成功
- 18安全需求使银行提高预算 IT企业软着陆
- 19对于制造行业供应链的一点思考
- 20微信OA系统在贷帮网正式上线
- 21天津泰达津联燃气有限公司签约XXOA软件
- 22中国制造业遭遇信任危机 PLM将成救世主
- 23独家:轧钢自动化 让数据说话
- 24报纸印刷企业ERP项目建设目标
- 25制造业信息化异构数据迁移问题凸现
- 26信息化项目投入产出的冰山效应
- 27独家:浅析我国医疗信息行业发展策略
- 28银行客户关系管理适合IT外包
- 29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势头良好
- 30客服SOA案例:关键是建立共享业务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