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综述
总体市场情况
根据易观国际研究,2006年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市场为12.26亿元。其中,58%来自合资企业,36%来自大型内资企业,剩下的6%来自中小型内资企业。
合资企业是国内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与应用示范标杆。除少部分以生产商用车为主的中小型合资企业外,对于大部分合资企业,其信息化建设投资策略为:
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大且持续,年度预算达数千万元。如果在新厂建立初期,信息化建设投资预算将会过亿元。
较大型的企业信息化项目,项目额度均在数百万元以上。
企业追求以较高额的信息化建设投资换取核心管理能力的快速建设。
合资企业所用的主要软件系统和重要的硬件系统选型多参照外方在国外工厂的系统配置,并在建新厂前全盘规划。系统实施推进方式基本依靠外方的强势,按系统流程推进企业流程构建和转变。
根据企业资方背景的不同,其信息化建设策略也有些差别:
德、美资企业注重系统的稳定性、全面性。系统数量较少,单个系统功能全面,信息化建设一次投入很大。对于新出现的IT技术,企业敢于引进并尝试应用。
日、韩资企业注重系统的实效性与投入产出情况。系统数量较多,单个系统功能较为专一,系统集成需求较多,需要操作员工具有责任心。企业对于新出现的IT技术十分谨慎,多使用处于成熟期的IT技术。
大型内资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与民营)向合资企业学习借鉴了信息化建设思路方法与IT系统选型方案。不过,由于在2004、2005两年大型内资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其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
投资也较为谨慎。在IT系统实施时,也更多地需要迁就企业现状。
中小型内资企业根据自身企业情况和需求配置中小型应用级别的IT系统。
系统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优化业务流程,同时保持企业的业务灵活性。中小型内资企业信息化建设年度预算一般在千万元以下,企业对单个信息化项目投资金额较为敏感,并且各年度之间的投资额度波动很大。
应用进展
尽管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投资方面增长平缓,但考察应用具体情况,可以发现国内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如果特定行业市场的IT应用发展较为成熟稳定,则其用于新引进IT系统的投资与用于对原有IT系统进行维护升级的投资之比大致为30%:70%。而根据易观国际的研究,在2006年,这一比例为:64%:36%。并且,虽然在2006年,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在IT硬件领域的投入金额最多,高达56%,但是72%的硬件系统采购行为缘起于企业引进或新增软件系统。这说明在现阶段,各汽车制造企业更为注重软件系统对业务的支持与改进作用。在产品工程设计领域,随着内资企业加大自主品牌研发力度以及国外汽车厂商在内地设立本地化产品研发机构,各企业普遍借助于达索系统和UGS等国际知名IT厂商的三维CAD、PDM/PLM和CAE系统产品进行产品虚拟化研发,以降低产品研发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加快新车上市。
在生产经营/供应链领域,汽车制造企业的集团化、专业化发展使得各企业普遍采用SAP、Oracle等大型erp系统构建内部运营管理系统,并以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等形式协同供应链。产品销售服务领域是IT投入相对较少、IT产品相对分散的领域。除少数合资企业花巨资引入大型CRM系统以外,大多企业是根据自身销售服务管控策略引入或定制开发专用系统。
由于信息化建设的起点、策略和管理能力现状的不同,合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在各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应用进展有一定差别。
根据易观国际研究,在2006年,合资企业在工程设计、生产经营/供应链、销售服务领域的投入比例分别为:12%、55%、33%。由于目前合资企业的产品设计工作多在国外进行,许多品牌产品的销售服务渠道又仅限于大中城市,所以合资企业在工程设计、制造/供应链、销售服务三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相对较为平均。
而内资企业在工程设计、生产经营/供应链、销售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投入比例分别为:14%、64%、22%。由于目前内资企业的产品设计工作多在国内完成,许多内资企业的销售服务渠道遍布全国,所以内资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地专注于生产经营/供应链环节。
问题与挑战
汽车制造业的IT应用产品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这一方面是指,占据IT投资主体的合资企业与大型内资企业大多向少数固定的国际知名IT厂商内寻求IT产品支持;另一方面是指,多数国内汽车集团均下设专门的IT企业,以给本集团提供IT服务支持。这将难以适应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越来越个性化、专业化的IT产品与服务需求。
例如,在最具个性化需求的销售服务领域,需要IT厂商具有良好的大规模定制开发能力。部分国际知名IT厂商能够凭借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顾问和销售人员打动企业用户,但在产品交付时则过多地倚重其国内合作伙伴,以致于企业用户发出这样的报怨:“国际化的报价水准,本地化的开发能力”。
而国内IT厂商也应加强自身的行业知识与专业素养。例如,在某合资企业OA系统进行招标,某国内知名IT厂商仅因为一句“明天我们就把方案给您送过来”貌似积极的响应而令企业用户对其专业水平产生疑虑并使其最终未能入围。
在具体IT应用中,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现阶段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有:
现有业务能力的水平严重制约了IT应用
例如,内资企业应用CAE的最大困难不在于找到适应自身需求的CAE产品,而在于企业自主设计的历史短,经验少,人才缺。企业目前只能将深层次产品设计工作委托给国外专业设计公司去完成,并派遣人员去辅助外方专家,以此学习深入的CAE应用经验。
对企业整体转型的支持
尽管在2006年国内汽车市场重新实现高速增长,但是与2002、2003两年的市场高速增长所不同的是:汽车市场已经全面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汽车制造企业的整体业务模式也应予调整,以适应这种转变。企业整体业务模式需要由注重强化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出大量产品推送(Push)给市场的原有模式,转变为以顾客与销售服务渠道需求拉动(Pull)产业链上游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等环节,提供汽车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和超越顾客需求的模式。这需要各汽车制造企业加强对销售服务业务环节的IT应用支持。
IT系统的集成
即使是上海通用等信息化建设成效较好的汽车制造企业,也仍然面临着多个IT系统间的数据、流程有效整合集成的问题。尽管中间件、SOA等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但各企业的业务模式在不断发展变化,IT系统需要相应调整,数据、流程的整合集成仍将是未来困扰汽车制造企业IT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
发展趋势
IT投资的平稳增长
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大多已完成IT基础建设工作。下阶段的IT需求将主要集中于专业化程度较深的细分产品与服务市场,投资额度较为稳定。较大的IT项目将主要出现在新成立的或得到大额资本输入的汽车制造企业。
新兴IT技术的应用
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一直是新兴IT技术的尝试者。近年来,RFID、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应用已经开始在部分汽车制造企业内得到小范围应用。随着产业链和应用模式的成熟,RFID将成为汽车制造企业下一阶段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所依靠的主要IT技术。
销售服务业务领域成为IT应用重点
2006年,国内汽车市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汽车制造企业利润普遍大幅增长,但是汽车经销商利润却比以往大幅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出台了汽车经销商资格认证有关政策,并且政府已经允许外资自建销售渠道。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利用IT系统管控销售渠道将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工作重点。
- 1我国制造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实施模式研究
- 2制造业信息化应用:MES在中国曲折前行
- 3改进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的五大重点
- 4银行客户关系管理适合IT外包
- 5谁来保障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问题?
- 6弥补内部管理不足 小家电行业的ERP之路
- 7差异化的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分析
- 8泛普实现IT行业基于合同管理的流程审批
- 9倾力资源开发 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护航
- 10德勤建议银行业升级IT系统增强抵御力
- 11信息技术在保险业未来发展中的运用和展望
- 12从生产方式比较 汽车制造与软件开发
- 13独家: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四要素
- 14UTM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 15国家药品代码将实现“三码合一”
- 16浅析政务信息化以及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 17酒店信息化:开启数字服务财富版图
- 18中国制造直面兵临城下的挑战
- 19计世独家:金融服务业紧盯IT风险管理
- 20电信信息化:信息产品运营中的问题
- 21中国石油将开通加油站管理系统
- 22移动气象台现场跟进服务奥运
- 23奥运之年 经济连锁酒店遭遇全球化竞争
- 24协同中间件在“数字油田”方面的应用
- 25制造业的管理瓶颈及管理信息化
- 26解读技术教学 IT技术向教育领域迁移
- 27天津富力城地产实施XX软件OA
- 28浅析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流程与ERP的需求
- 29“一个流”生产的八点注意事项
- 30PLM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及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