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波特(Porter)价值理论,企业要保持和提升战略优势的关键在于两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煤炭企业生产的是煤炭,它由地质条件决定,企业很难控制产品的差异化,实行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就成为煤炭企业提升战略优势的关键所在。
内部市场化管理就是煤炭企业为推进精细管理、实行成本领先战略而实行的一种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是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在煤炭企业的具体实践。它围绕煤炭企业的成本经营,研究建立标准化的作业成本改进模型,以计划链、资金链、作业链、服务链、考核链和结算链为核心,分解作业单元,梳理价值链条,落实成本责任,以模拟市场交易的方式来组织、透视煤炭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对煤炭生产企业在采掘、开拓、巷修、通风、排水、运输、制修等各个作业单元中人工、材料、能耗以及相关费用等成本动因的预测、度量、分析、考核和评价,从而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的内部精细成本管理体系,实现对各个作业单元的经营质量分析与监测,做到“为谁服务,对谁结算、被谁评价”,从而充分挖掘企业潜力,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煤炭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研究背景
2013年,煤炭行业持续走低,“黄金十年”结束,大部分煤炭企业业绩下滑严重,行业陷入寒冬。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电力、钢铁、化工等煤炭主要下游行业普遍不景气,全国煤炭经济运行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煤炭需求不足,进口煤大幅增加,库存居高不下,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煤矿建设投资回落,部分企业出现亏损。而根据煤炭运销协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滑6.07%,销量同比下滑6.89%。在全行业产能没有明显收缩,且整合矿投产高峰即将到来的时候煤矿供给压力将持续增加。面对市场形势的严峻压力,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已是煤炭企业的共识,“向
制造业学习”,转变过去向产量要效益的粗放模式为向质量成本要效益的精益模式,成为煤炭企业的迫切内在要求。
向制造业学习,学习的就是精益制造的基础——作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把企业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反映和追踪,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 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指出“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作业,而不是产品;作业成本核算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作业账户来计算作业成本”。也就是说,企业要以作业中心为责任中心,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进行核算、分析和比对,逐步建立起最优的、动态的增值标准,不断优化作业方式,实现成本节约和成本避免。
向制造业学习,学习的就是精益制造的核心——作业过程改进。1998年,库珀与卡普兰提出,通过作业成本核算,可以对企业的全部经营过程进行详细的察看,并以最好的实践作为标杆进行分析。它鼓励员工用批评的态度对待现状,并提出改进。这种批评式的分析有利于过程的持续改进,促进资源的使用减少成本,这也为煤矿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煤炭生产又不同于一般制造。煤炭企业的主要生产活动是采掘和掘进,作业场所和环境受地质条件影响而不断变化,成本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在煤炭生产企业,常常有以下几个老大难问题:
1. 煤炭企业作业管理粗放。
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滞后,对生产中各工区、煤层的实际耗用情况无法进行详细管理,经常以领代耗。特别对生产使用后的剩余材料、生产中使用的旧材料的重复利用无法进行详细管理。从生产作业环节识别出真正的价值链条,并进行成本的核算、分析和控制是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点。
2. 作业成本指标数据不准确。
煤炭企业对成本的管理更多的还是管结果不管过程,实际耗用的详细构成分析不出来,无法有效控制企业成本,不能对经营过程进行有效改进和指导;煤矿生产各环节到底创造了多大的价值,耗费了多少资源,哪些具体环节可以进一步改进,能改进多少,都缺少量化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