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MSN无法承受之殇
微软官方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关闭MSN服务,由Skype取而代之。
近日,微软官方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关闭MSN服务,由Skype取而代之。消息一出,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诸多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
其实,作为我们这一代对于MSN还是带有深厚的感情的,曾经的MSN就是流行的象征,能够拥有一个MSN号、在Space上倒腾被看作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这位时代巨人的轰然倒下,相信许多人都会感到无限唏嘘。但理性分析MSN这几年的疲态,我们也许不得不说,MSN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微软终于为其不重视中国市场和用户体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不重视中国市场、不注重用户体验,MSN“自作孽,不可活”
当年MSN在中国市场也算是呼风唤雨的大佬级人物,一直保持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渐渐的用户发现MSN变了,在离线发送、截图功能、群功能等功能体验上,和QQ等同类产品的差距逐渐被拉大。
照理来说,就微软的技术实力来看,针对中国用户使用习惯对MSN进行一些改进不会有什么困难。但事实上,微软并没有那么做。微软依然保持着他作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傲慢,成名于国外的MSN似乎仅仅将中国市场当做一片随时可以撇弃的淘金地,完全没把中国用户的需求放在眼里。更加糟糕的是,微软对用户反映的问题置若罔闻,始终没能在用户体验方面带来什么提升,这也导致了白领用户对于MSN的满意度也开始大幅下降。前阵子爆发的账号被盗事件更是微软不注重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佐证。
面对微软种种不负责的举动,笔者不禁要问:MSN究竟将用户体验放在一个什么位置?
MSN退出属于自然淘汰,更专业的imo或许是一个新的选择
关于用户体验, imo创始人乔月猛之前提出的一个观点颇具代表性。乔月猛当时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一款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只有不断在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才能保证产品有更长的寿命。
笔者认为这句话用在MSN身上再恰当不过,MSN曾经的辉煌不可否认,但其对于用户体验的忽略也确实存在,退出也许是一个最自然的结果。
随后,笔者也对imo和MSN进行了直接对比:imo和MSN虽然同为即时通讯,但MSN偏向于个人、注重娱乐化,而imo则是为企业而生,更为关注的是用户体验。自2007年创立之初,imo就致力于为“中国600万家上网企业、2.2亿办公人群”提供即时通讯和协同办公服务。
据了解,imo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对MSN的产品和模式进行分析。imo发现在了解市场需求方面,MSN做的非常不好,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客户对产品的反馈,而imo则是设立一对一客服,及时听取客户最真实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改善。此外,imo在用户体验方面显得更加专注,通过持续升级为用户带来更易用、更好用的产品。
比如imo现在已经在行业内率先完成了统一通信平台的建设,用户可以通过imo实现文字、手机、传真、公告、远程协助等多种沟通方式,企业用户可以通过imo轻松实现全覆盖移动办公,而且这些功能都是免费开放的;又如imo现在的定位是信息化办公平台,上面集成了众多办公信息化应用,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提升办公效率,这些优势都是MSN无法比拟的,也是imo分析用户需求后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做出的全新尝试。
最后,笔者不得不再强调一下了注重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对于一家厂商的重要性。 MSN的关闭给我们所有互联网企业敲响了警钟,无论做到多大规模都必须把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放在首位,只有像imo这样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才能在激烈的互联网行业中长盛不衰。
- 1视频监控系统评价十准则
- 2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约翰·克里为新一任国务卿
- 3揭秘技术人员数据库选型标准
- 4OA软件可以通过选择日期查看其他周的车辆使用情况
- 5爱康科技两股东减持
- 6三大措施设置数据库安全 保障网站安全运营
- 7中国进入汽车新召回时代 或是三包出台前奏
- 8风险评估和最佳实践
- 9解读版本控制工具
- 10美天文学家:朝鲜卫星已变成死卫星
- 11计世独家:未来存储的动力与商机
- 12VoIP的10大须知
- 13局域网最常见十大错误及解决
- 14央视曝光美容针乱象:进价五百多元卖数万元
- 15国际油价暴涨暴跌 油价下调窗口或延至下周打开
- 16提高数据中心能效的十大技术
- 17对事更对人 人是企业网络安全的最大漏洞?
- 18硅谷最看重的12项技能
- 19I/O瓶颈在虚拟化中存在
- 20云南强行火化滑坡遇难者遗体 称担心家属激动
- 21企业网络安全重点
- 22韩国,用15年甩开台湾(上)
- 23浅谈安全管理平台标准及其应用
- 24Windows 系统安全技术概念讲解
- 25Facebook月活跃用户超10亿 垄断127国社交服务
- 262007年最令人失望的九大新兴技术
- 27数字证书安全吗?
- 28发改委或试点创新企业债 银政企合作现新途径
- 29中小企业试水虚拟化的几大技巧
- 30需求分析的两上两下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