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绩效管理不同于人员绩效管理和组织绩效管理,根本区别在于管理对象是“流程”,由此又引出了流程绩效管理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理念。人们常把管理方式分为“道”与“术”两个层面,基本理念属于“道”的层面,不掌握基本理念,就容易走偏方向。
理念一:顾客是流程绩效最终的判断者。
从内部来讲顾客是指下一个流程,也可以是企业(主要是对流程效率的要求)。一般不应理解为其他部门,因为部门包含了多个流程和工作,有些并不是本流程的顾客,把部门作为顾客容易混淆流程绩效的焦点。从外部来讲,就是经销商和消费者。
还在我刚开始从事
质量管理的时候,就首先学习了“适用性”质量与“符合性”质量的区别。比如,我们作为消费者,希望手机不仅能够接听电话,还要能够上网,能够运行各种应用程序,这是消费者对于手机使用价值(功能)的要求,也就是消费者的“适用性”质量。作为企业,它需要把这些要求转化为内部生产过程的各种标准,如手机的CPU核心数、频率、内存大小、屏幕大小和色彩、声音的清晰度和保真度以及软件等等,这些标准是“符合性”质量标准,符合了这些标准,产品就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企业还要根据这些标准设计生产流程,规定相应的程序、制度和方法,配置相应的资源,这些也都属于“符合性”质量的范畴。
我们看到,适用性质量要求很多不能直接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和产品标准,只有符合性质量标准才是企业的运营准则;符合性质量来源于适用性质量,但符合性质量并不一定就能保证满足用户的质量要求;而反过来,同样的用户要求,却可以用不同的流程和标准来满足,这说明,流程是可以不断改进的,管理是不能全盘复制的。
这一概念在流程绩效管理当中也同样适用。我们首先要从客户的角度来确定绩效目标,然后把针对内外客户的绩效目标转化为运用于本
流程管理的绩效标准和目标。做任何一件事,增加一个新的流程,或者进行流程改造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用户是谁?需求是什么?工作和流程的成果对用户到底有什么使用价值,或增加了什么新的使用价值?特别是管理、支持流程的绩效必须放到生产、营销等直接产生消费者价值的流程中去考量,否则,你确定的本流程绩效目标就可能是不准确的,该有的没有,没有用的反倒成了准则。
当然,一个企业现有的流程可能已经比较成熟,已经有了符合性绩效目标,我们在确定这些既定流程的绩效指标时,并不一定要再回头去看一看下个流程的需求,只要在已经确定的流程绩效目标中选择关键(对于没有开展流程绩效管理的企业,这些目标可能是隐含的),但对于流程改进或再造,则必须从客户端开始策划。
一般来说,人员是流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员绩效标准是根据工作职责、能力素质要求制定的,这些已经是“符合性”绩效,而不是“适用性”绩效,这便是人员绩效管理与流程绩效管理有区别的地方之一。
未完待续
本文为泛普软件原创文章,为保护原创作者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