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日企IT战略顽疾
6月初,夏普中国和松下中国悄然换帅。日籍的大泽敏志取代华人林挺庆,成为夏普中国的新任总经理。几乎同时,掌管了松下中国两年的总裁木元哲离任,接替者为来自松下美国公司、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河野优。换帅的原因,这两家公司并没有解释,但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业绩增长不如总部所期待的那样,因此通过换帅来调整中国战略,是其原因之一。
同时,一家日本公司传出了将裁员10%的消息。裁员的重点正是5~9年工作期的员工。这对大部分推崇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日本公司而言,大幅度的裁员是少有的。因为大部分的企业,员工如果满10年,可以签署无限期的合同。这次裁员的消息被认为是迫于成本的压力。
中国市场增长很快,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集中火力拼抢中国市场。但日企在中国的发展却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相距甚远,除了在数码成像等日企垄断领域保持优势外,日企在PC、服务器、通信领域、软件领域却日渐式微。
“日本公司这几年刚刚从集体亏损中喘过气来,渐渐才考虑中国战略。他们也在研究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应中国。”一位在日企工作了4年的华人管理者对记者分析说。
但是错过了“先发优势”的日企,要彻底扭转在中国逐渐边缘化的危机,并非易事。
全面撒网,收获寥寥
热衷于在中国谋求“海外发展”的日本IT企业,在中国普遍撒网多年之后,却发现除了在数码相机以及成像打印等领域占据优势外,在其他IT领域收获寥寥。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曾做过调查,70%的日本企业谋求海外发展,其中超过75%首选中国。1993年在中国投资的日企不到200家,而2004年这个数字是1346家。而最近,根据佳能中国总裁小泽秀树的说法,日本1.5万多家企业中,大部分现在已经进入中国市场。
但日系品牌除了在数码相机以及成像打印等领域占据优势外,在其他IT领域收获寥寥。 PC和笔记本电脑领域,东芝曾经风光无限。但自从2004年取消神州数码的总代理后,市场一路下滑。根据计世资讯的调查报道,目前东芝已经排在第六。而曾经是日本第一品牌的NEC,连前10都没有进入。计世资讯资深分析师郭海涛分析说,东芝取消总代理本是顺应业界大势,但关键的是东芝并没有很好地管理渠道。而且,这几年笔记本竞争激烈,价格战纷起,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日系笔记本对此似乎总是慢了半拍。笔记本领域唯一可圈可点的品牌是索尼。定位高端以及时尚的设计,使索尼在市场上暂时避免了搏杀的危机。
在手机领域,日系更是全面溃败。继夏普、东芝、松下、三菱之后,去年11月,NEC对外界承认,NEC将退出中国2G和2.5G手机市场,不再推出新品,而NEC设在武汉的手机生产线也将暂时不再生产手机。至此,曾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掘金”的日本手机厂商中,仅存京瓷和三洋这两家。而在诺基亚、摩托罗拉、国产手机三强鼎立之下,京瓷和三洋市场小得可怜。分析人士认为,日系手机在国内市场溃败的主要原因是对手机市场变化反应太慢;日本一些高端技术也不放心直接拿到中国市场生产;外观设计过于呆板等。
而在服务器等信息系统领域,IBM 、惠普占据了风头。富士通被称为是“日本的IBM”,但NEC也是百年老店,这两家公司的技术底蕴都不容忽视。其企业产品进入中国的时间要早于欧美的IBM和HP,无论是面向商业系统的硬件还是软件能力上,NEC、富士通与IBM、HP都有一拼,比如NEC的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曾压制IBM多年之后才被赶超。而现在中国市场上IBM和HP已经成为用户的竞逐对象,而NEC和富士通等日系品牌却声望式微,其强大的实力往往被曲解和忽视。
“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其实很看好,中国GDP每年的增长近10%,这个市场非常大。但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日本企业固有的企业文化和制度确实是一个阻碍。”一位日本中国公司的高层对记者说。
“本土化”隔膜
内部激励机制的不够和对中国本土人才忽视,使得日企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始终“隔”了一层,而日本高管对中国业务的不放手,使得其根本听不到中国市场跳动的脉搏。 宋女士加入这家著名日企已经18年了,目前是副总经理助理。她觉得还比较愉快,但明显感觉到了职业的天花板。“部门主管的位置,全是日本人。”宋女士说,“在日企就是熬年头。一般日本人,35岁能熬上科长,40岁当上部长。但中国人比较少有这种机会。像我从年头和资历上可以说很资深了,但很难获得晋升。”
但宋女士不离开这家公司的原因,是感觉比较舒服、稳定。欧美企业是“越跳越高”,但在日企跳槽可能会被以为在原来的单位干得不好。而且,日企大部分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员工在一家日本企业工作超过10年,便可以签署无限期的合同。 “比大锅饭还大锅饭。工作10年年限以下合同是一年一签,超过了10年,可以签署无限期的合同。”宋女士承认,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但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而且,日企平均主义比较严重,工资互相不会差别很大。“这点不像欧美企业,今年打了几个大单就噌噌往上升。” 内部激励的不够,再加上对本土人才忽视,使得日企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始终“隔”了一层。 “他们(指日本管理层)经常是在办公室里通过发EMail来办公。因为语言的障碍,他们和用户的交流很少。”另外一家日企的一名中层对记者说,日本人把着很多权力不放手,中国人的自主权很少。
有分析人士认为,对本土人才的不信任,使得日企在了解用户需求、市场规则上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但日企并非没有尝试过使用华人当中国业务的领导人。2004年,富士通中国公司曾高调邀请了郭尊华出任CEO,并力邀一批在欧美企业担任高层的华人打造“黄金团队”,这些知名的职业经理人也雄心勃勃,拟整合富士通在华业务。但一年后,郭尊华挂冠而去,那批欧美“黄金团队”也四散而去。富士通中国再度回到日本人掌管全部重要业务的局面之中。像夏普等多家日企都曾经聘任过华人当中国区领导人,但后来都换了回来。
“是华人能力不行?肯定不是。如果本地的业务不独立,所有项目的来源、过程、结果都由总部来控制,那么这位当地领导人与总部的摩擦和文化冲突会经常发生。如果是华人,这种冲突会更加激烈。”一位担任一家知名日企的中层的华人告诉记者。 日企在用人上的保守以及对中国业务的不放手,使得其不容易把握中国市场跳动的脉搏。“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市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流程“扼杀”商机
冗长的决策流程使得日企不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并推出相应的产品;而封闭的企业文化也可能使得原先的优势丧失掉。 一家山东的客户曾经与一家著名的日企洽谈采购信息系统,基本的相关事件初步洽谈好后,足足等了半年,未见这家日企总部的批复。无奈之下,这家用户转而购买了一家美国公司的方案。 “6个月等下来,黄花菜都凉了。”那家日企的销售人员说,决策流程过长,产品的优惠价格难以申请到,这在打单时经常会处于劣势。但这位销售人员说,采用日本公司产品的好处是承诺到肯定会做到,售后服务等等都不会变样。不像一些欧美公司,签合同时吹得天花乱坠,后期实施时可能会找借口搪塞。
一位在日本大公司工作的朋友说,日本人决策的缓慢源自其严谨。一经讨论而固定好的决策和流程,他们会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下去。同时,他们每一个决策的出台都要经过反复的讨论,并且采用矩阵式讨论方式,每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参与其中,并且每个人都有否决权,一旦问题遭到任何一位负责人否决,那么他们会坐下来再次进行讨论,直至全部通过才能出台某项决策。
冗长的决策流程使得日企不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并推出相应的产品。以手机为例,2005年~2006年,手机的款式层出不穷,外观设计、营销手段让人眼花缭乱,但日系手机仅仅靠几款外观陈旧的手机打天下,很容易被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所抛弃。同样,体现在笔记本上,低端笔记本市场从去年开始是各大厂商争夺的重点,但东芝迟迟没有动作,直到今年6月才宣布在笔记本系列产品中选择AMD的处理器,加入低端笔记本的争夺中。
而封闭的企业文化也可能使得原先的优势丧失掉。一位在日企工作过多年的朋友告诉记者,某著名日企的大型机早于IBM之前已经进了中国市场,并拥有一大批用户,但由于其是封闭的系统,软件不开放。用户纷纷转到IBM系统上,客观上成就了IBM在中国大型机上的绝对的优势。
“零距离”研发觉醒
一些日企开始启动本土化研发,试图实现市场零距离,但对于大部分日企而言,研发机构的设立仍然是“下一步”的动作。 “即使发现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是可以进行产品化的,也必须拿到日本总部去研发。”这是一家日企中国领导人的难题。产品本土化所要求的研发本土化,已经迫在眼前了。 在欧美的企业纷纷把研发搬到中国后,日本公司也开始行动起来。2000年,日立中国在公司内部设置了研究开发中心,第二年,与清华大学共同成立了“清华—日立IT联合实验室”。2005年,日立(中国)的研究开发机构正式成立一个独立公司----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NEC也于2003年成立了NEC研究院,并从硅谷聘请了华人来当院长。索尼也成立了中国的开发中心。
但目前研究机构的职能也不一样。比如,有一些企业的研究机构的项目从日本总部过来,只做一些延续性的开发。但有一些开始自主选择项目。根据NEC研究院相关人员介绍,NEC中国研究院的任务是“创新最尖端的科技,为中国所用”。目前已经稍有成果。“自然语言询查本地信息”已经和某国内的电信运营在合作投入应用;“高保密性的RFID”在山东省质检局在试用。NEC中国研究院有望在3年后实现自给自足。
但对于大部分日企而言,研发机构的设立仍然是“下一步”的动作。中国的人才和广阔的市场,是日本要把部分研发搬到中国的原因。
但有关分析人士提醒两点,第一,这个研发机构必须跟总部间相对独立,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和人才的涌现。如果没有自主权,研究机构的运转会比中国公司的运转更困难。第二,日本短期内不会把核心的技术搬到中国来研发,而其研发成果全部来自中国的脑袋。(ccw)
- 1ERP选型就是选人
- 2巧解IT项目人际关系的软绳索
- 3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六大问题
- 4中小型企业存储计划:技术清单
- 5项目经理如何说“不”
- 6集团信息化一半是市场一半是计划
- 7客户对OA的需求和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OA办公自动化
- 8IT厂商夺单技巧
- 9CIO整合庞大的IT系统
- 10管理+IT的缝衣针
- 11传统管理软件的SaaS发展战略
- 12中小IT企业如何分奥运蛋糕
- 13ERP系统是干嘛的?有什么用?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 14RFID应用系统测试
- 15如何编制内部计划书
- 16中国ERP面临“全军覆没”
- 17中小企业选择管理软件的三点建议
- 18助力开源你所能做的十件事情
- 19郑州OA核心系统集中建设,个性系统统一规划
- 20中石化齐鲁分公司储运厂网络管理
- 21从"失败产品博物馆"看"需求管理"
- 22中小企业成功选择IT人员的7个步骤
- 23机遇和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 24谁能撑起“SOA大船”?
- 25外包如何避免边缘化危险?
- 26防数据泄露的“内外”战略
- 27上下同欲则项目胜
- 28联想信息化十年路
- 29让CEO接受SOA的十条建议
- 30SOA方法学和其他方法学的比较